鄧迪權
教師應引領學生從已知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和社會,用心靈感受生活和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和社會,以提高思想品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轉變觀念,賦予思想品德教育新的內涵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越來越多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學工作者認識到在品德教育的認識和實踐上存在一個共性的問題:人們往往把道德教育從人的生活、社會生活中剝離出來,把它們作為一種孤立現象來對待,導致教育失去了針對性和實效性。
《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而《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中也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解讀標準可知:道德存在于人的整體、整個生活中,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脫離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將使這種道德抽象化、客體化,脫離生活去培養人的品德也必將使這種培養因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確證而流于虛空、形式、無效。同時亦強調小學思品課教學要以生活為基礎, 實現“回歸生活,關注兒童現實生活”,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當地和兒童的實際,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寓教育于活動之中,充分整合其他學科或教育活動的成果,與其他學科和教育活動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資源共享,實現綜合教育效益。
二、回歸生活,實現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轉變
教育要回歸生活,重視生活的教育價值,其中特別關注的是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 這是《課程標準(2011版)》的一個基本理念,因為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小學思品教材也不再只是傳遞知識信息( 包括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等知識) 的載體, 更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話題、范例。學習課本上的知識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調動學生進行心理活動、思想活動,促進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研討、思維碰撞,不斷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提高思品教育的質量。在教學《我是中國人》一課時,我不局限于課本上對我國地理位置、歷史、文化等的簡單介紹,而是組織小組研究性學習,從地理、歷史、人文、科技、工農業、通信等多個角度去收集資料,進行小組交流研討,撰寫研究小報告,從而讓學生對我國的歷史、現在和未來,科技、工農業、自然環境和風土人情有一個綜合全面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三、優化活動, 創設嘗試表現和體驗的情境
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增強思品教育的實效,促進學生主動健康地發展,關鍵在于讓思品課“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思品課要打破以往一成不變的教學格局,采用講故事、聽歌曲、看視頻、角色游戲、小品表演、分組討論、知識競賽、演講、辯論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創設出一個個教學情境。以優化的情境為空間,以激越的情感為紐帶,充分挖掘和發展教材內涵的情意因素,有機地營造和渲染出一種讓學生感到美麗的、親切的、喜愛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感悟、體驗,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如教學《我在成長》一課,則通過講自己或他人的成長故事,分角色表演遇到挫折或沖突時的表現,辯論使用電子產品的利弊,組織安全教育知識競賽等方法,不斷地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地問題,需要具備的能力和心理素質,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注重實踐, 實現從室內到室外教學的延伸
“課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實踐的,缺少實踐環節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思品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局限,拓展教育教學的空間,除了在課室教學外,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課室以外的場 所去進行教學活動, 引導學生在大自然、大社會的環境中進行調查、參觀、考察等親身體驗。如《愛護小動物》一課, 在讓學生感知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及保護小動物的方法和重要性,可帶領學生到大夫山森林公園去實地考察,找尋小動物的足跡,觀察小動物的生活習性,了解人類生活與小動物之間的關系,尤其是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導致小動物數量、種類的減少等, 讓學生說說保護環境與保護小動物之間的關系。 還可讓每一位學生都動起手來,寫出倡議書, 設立“愛護小動物”公益標牌等。 這些教法應該說都比課堂上的空洞說教要有效得多,“后勁”更足, 更有利于學生認知、明理, 并內化為學生自覺的行為。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