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志瓊
在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基礎教育提倡“生本教育”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高度尊重學生,由以教師的“教”為主體轉為以學生的“學”為主體,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注重課前作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課前作業是上課之前,教師根據學科的內容及重難點,選擇適當的方式讓學生在先學的基礎上,通過閱讀、計算、動手操作、問卷調查等方法完成的一種作業,教師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能更好地進行教學。在學習內容前,立足于學生所學的知識或生活經驗,教師可以布置與新內容相關的課前作業,通過教師的啟發、學生自主學習逐步解決問題,并把新舊知識整合串聯,使學生充分掌握新知識。這樣一來,通過完成課前作業引進新內容,不僅使學生鞏固了舊知識,而且掌握了新知識。
例如:在講比例的基本性質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完成課前作業:“寫出上節課學習的兩個比例公式,仔細觀察后面式子:12∶6=8∶4;6∶4=3∶2;3∶2=15∶10;10∶2= 15∶3,分別求式子中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讓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在學習新課時,讓學生拿出課前作業,在小組中匯報自己的發現,并在黑板上展示。教師順勢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得出:“在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從而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質,實現本節課重難點的突破。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輕松地學習了新知識,又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注重自主探索,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小學數學的重要方式是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高效的數學課堂學習活動,不是教師不停地講解,學生不斷地記答案,而是教師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自主探索,教師輔以適時指導,讓學生真正理解學習數學的技巧和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必把問題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應從問題出發,通過想一想、畫一畫、算一算等方法,探索問題的解決途徑,結論由學生交流總結而獲得。這樣一來,學生參與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提高了學習數學的信心,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三、注重合作交流, 實現成果共享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改變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采用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等多種教學組織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大膽放手讓學生去質疑、去探索、去發現知識內部的聯系,在交流中轉變思維,在合作中形成共識,培養學生協作能力、表達能力以及歸納能力。
例如,在講授《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合作測量桌子的長、寬,求出桌子面積;進而引出“如何測量紅領巾的面積”,以導入新課。接著,組織學生進行了活動探究。活動(1):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用兩個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出一個圖形,展示所拼的圖形,并計算拼出的圖形面積;活動(2):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用課前準備三對不同類型(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去拼湊成平行四邊形。活動后,讓學生自行討論以下問題:(1)拼成平行四邊形的兩個三角形有什么關系;(2)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每個三角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3)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怎樣求三角形的面積。
最后,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歸納結論:(1)不管選擇哪種三角形,只要是兩個三角形的形狀完全一樣,就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的;(2)每個三角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等底等高,每個三角形的面積是拼成平行四邊形的一半;(3)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引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S=底×高÷2=ah÷2。在整個活動中,學生實實在在地經歷了合作、發現、交流、歸納的過程,教學活動滲透了數學圖形分割思想方法,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真正感受數學的內在魅力。
責任編輯羅峰
實習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