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育梅
合作學習既是一種重要的數學學習方式,也是學生要達成的數學核心素養之一。在面對以獨生子女為主的大班教學環境下,如何更有效地轉變學生的自我意識,正確引導學生與同伴和諧相處,共同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本文就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如何分年段設置不同的小組學習方式以解決不同層次的數學問題,展開探討。
一、以學情為核心,巧組合、促發展
由于受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部分學生外顯著自我、狹隘、畏難的性格缺陷,核心素養亟待提高。正像余文森教授所說:“核心素養是最基礎、最具生長性的關鍵素養,就像房屋的地基,它決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養的形成具有關鍵期的特點,錯過了關鍵期就很難彌補。”因此,從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勢在必行。在充分研究了學生年齡特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活動經驗、學生學習能力水平后,把小學六個年級依次分成低、中、高三個不同的年段。不同年段的教師根據不同學情,因材施教,巧設小組合作學習的不同方式。從不同的層面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1. 一、二年級的教師在實踐時,是采用2人一組逐漸向4人一組過渡的,主要是通過“同桌互查課堂作業”開始向“合作探究較為淺顯的學習問題”過渡,對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滲透與培養。起始階段,在同桌間互相檢查作業前,教師要先指導學生檢查同桌作業的方法(檢查書寫是否工整,計算是否準確,做題是否完整等),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學生能較好地互相檢查作業,還能較完整地匯報檢查作業的情況。學生檢查的作業不應只局限于檢查一些簡易的實踐性作業,還可以檢查課堂上完成的各項練習,通過這種簡單的形式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 三、四年級的教師在實踐中一般采用4人一組(能力好、中、差搭配),這種組合方式較為方便迅速。每一小組在合作前分配好角色,如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操作者等,在學習一段時間后還要互換角色,避免出現“好學生唱戲,差學生游戲”的局面。讓每個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都有所進步。在釆用4人小組合作探究時,討論的內容要明確,每位學生都要學會仔細傾聽,學會清晰表述,嘗試幫助糾正,使得每位學生既是講述者,又是評判者。教師對教材勤于研究,選擇有探究性的學習內容,經常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能有效地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能動性,讓每位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使每位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3. 五、六年級的教師在實踐中則是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進行有效的展示交流上。教師在實踐中不應只關注是否讓學生聽懂、了解,更應關注學生是否具備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自主學習能力。這就需要一個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的學習過程。學生展示與交流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進行科學的指導,使學生能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交流形式和方法。在課堂學習活動中提高師生之間的互動水平,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感受分析探究的過程,養成分析探究的學習習慣,能與他人展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初步形成樂于思考、勇于質疑的評價與反思意識,為將來融入社會培養正確的評判和推理能力。
二、以問題為核心,巧設疑、促探究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以問題為載體,讓學生經歷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并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更好地外顯學生的思維過程,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綜合應用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研究教材,是教師設計合作學習問題的關鍵。如何結合不同年段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是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率的前提。這就需要教師深入研究教材,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習目標、教材內容做好合作學習的問題設計。
1. 低年段在設置合作學習的問題時,除了要考慮問題的生活性、趣味性,還需考慮問題的簡單操作性。讓學生在初步操作活動中感受合作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從小具備合作意識。例如,教學“認識鐘面”一課,把本節課合作學習的重點問題確定為:(1)分針走過一大格是?搖 ?搖?搖?搖分;(2)分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3,經過?搖 ?搖?搖?搖?搖分。該問題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便于學生記憶,可操作性較強。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當個體遇到困惑時,組內可以互相提醒﹑互相幫助、達成共識。不但使問題得到解決,也使學生充分體驗到合作的必要性,為將來從事合作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
2. 中年段在設置合作學習的問題時,要逐步引入一些具有數學味,又具探索性、爭議性的問題,既能揭示數學本質,又能提高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主動性。例如,教學“垂直與平行”一課。在讓學生畫圖感知,研究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后,教師提出要求:將手上的白紙當成一個無限大的平面,把你想的兩條直線的位置畫下來。注意,一張白紙上只畫一種情況。在小組中交流:(1)你有幾種畫法?說說你的理由。(2)匯集小組內的畫法,給這些畫法分分類,并說一說這樣分類的理由。“垂直與平行”屬于概念性教學,學生在自己確定了想法之后,再小組交流。充分利用學生已具備的學習能力,在小組中進一步討論、分類、整理。使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間位置關系的各種情況,最大可能地通過學生的思考、想象、動手操作展現出來。這樣設置的問題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個人─小組─全班”的逐層遞進的過程。
3. 高年段在設置合作學習的問題時,除了設置具有探索性、爭議性的問題外,還要注意設置一些具有反思性的問題。讓學生涉足比較、總結等活動,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促使小組的學習成果不斷提升,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這一操作性極強的探究性課題。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經過平移、旋轉后能組成什么圖形,前者與后者的面積又有怎樣的關系。教師出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1)每個小組從學具袋中選擇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一拼,可以拼成什么圖形?(2)認真觀察,拼成的圖形和原來的三角形,你們發現了哪些等量關系?(3)試著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個體在獨立思考后有不同程度的活動反思。這是學生的認識進一步發展并積累實踐活動經驗的重要環節,他們或許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或許總結了失敗的教訓,這都是學習活動中的情感升華,將為以后從事社會活動積累豐富的人生經驗。
(作者單位:福建省東山縣第二實驗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