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皓亮
小學音樂編創是人生的音樂啟蒙,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愛,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在活躍課堂氣氛、增強音樂美感體驗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作用。小學階段是學生認識音樂、了解音樂的關鍵時期,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要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這段時間對學生進行音樂編創教育,讓學生在音樂的課堂中有效地“動”起來,利用所學的知識和對音樂的感悟,創造一片屬于自己的音樂世界。
一、小學音樂編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很多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接觸到很多音樂素材和樂曲形式,他們模仿大人的動作,試圖揣摩大人的情感,表演得不亦樂乎。但是,面對學校正規的音樂教育,他們卻變得不那么積極主動,一味地聽、學,反復地模仿,讓他們更多感受到的是音樂的索然無味,對音樂提不起絲毫的興趣,更談不上音樂創造。那么,我們的音樂編創存在哪些問題呢?
1. 學生樂理基礎知識薄弱。一直以來,樂理知識的教學都是小學音樂教學最為薄弱的環節,而樂理知識又是編創教學最為基礎的部分。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差,相對枯燥的樂理基礎知識學習是他們的難點,再加上一些教師不能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一味簡單地灌輸,使學生的樂理基礎知識日益減弱。
2. 忽略音樂審美教學。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有些教師常常以為音樂課就是唱歌課,一節課就是反復、無目的地唱歌。教師的教學只是簡單的灌輸,忽略了音樂內在的美,學生也只是把歌詞跟節奏、音高對上而已,根本就沒有關注到節拍的強弱、樂句的強弱和歌曲的完整性。強弱力度的混亂破壞了音樂的美感,學生根本就體會不到音樂的美,更談不上作品的二度創作。
3. 學生創造欲望不強。目前的小學音樂教育大部分依舊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法,沒有什么革新和改善,沒有把新的靈感和意識帶入到編創音樂作品中去。硬性地教學生唱一些兒歌,教師教得沒有樂趣,學生也學得毫無滋味,課堂效果自然不會盡如人意。
4. 編創教學手段單一。教師編創基礎知識方面的薄弱,導致不能淺顯易懂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盡管音樂新課程倡導教學方法的轉變,強調與學生互動,但依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大部分學生課堂上依然是跟隨教師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很難理解自己學的是什么,也無關乎自己的興趣愛好與感知。
二、互動教學在小學音樂編創中的實施方法
互動教學是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無論是對于課堂教學還是課外活動,互動教學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編創教學更需要師生的互動。
1. 互動激發興趣,增強編創基礎學習。音樂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在掌握音樂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培養他們對音樂美的感受和音樂創造能力。要想加強學生對音樂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學習,關鍵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師生互動就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具體地說,就是把音樂基礎知識的學習融入到音樂的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創。
在節奏編創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設計有趣的活動。同時,還應考慮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不同的互動方法。低年級的學生,主要是以模仿為主,諸如簡單的四分、八分音符的節奏拍擊,“走、跑跑”等節奏讀詞,再結合自我介紹——“我?搖叫|X?搖X|”“我?搖叫|XX?搖X|”等音樂游戲進行節奏型的鞏固。教師還可以給學生一個主題——上課,讓學生發揮想象,如,“叮?搖叮|鈴聲響|”“教室里|真安靜”等。慢慢地,學生的節奏編排就會更豐富。學生在教師循序漸進的引導下,激發了學習興趣,打開了思路,最終達到編創教學的預期效果。
2. 互動引導教學,體驗音樂美感。以審美為核心是音樂課程的理念之一,更是音樂編創教學的基礎。音樂課程的開展并不只是滿足于教會學生唱一首歌,而是采用師生互動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活動,在音樂活動中去感受、體驗音樂的美,用音樂溝通和交流,實現音樂編創。例如,在歌曲《柳樹姑娘》的教學中,教師從音樂要素節奏、力度、音高入手,采用師生互動法,先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第三樂句的節奏變密集了,再通過教師有感情地范唱,學生從聽覺上感受到情緒的變化。演唱時,學生不僅能用彈性的歌聲來表現歡快的情緒,而且還會用表情來表現,有的甚至還加入動作來表現。
3. 豐富互動形式,增強探索欲望。在編創教學中,若教師單純依靠語言進行互動,學生的注意力很難持續與教師保持一致,再加上他們缺乏社會閱歷和人生體驗,對音樂的理解不如成人深入與透徹,講解式互動無法提升他們的探索欲望。因此,采取豐富多樣的圖文聲像進行互動,從不同的側面來探索音響編創,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節《小雨沙沙》的公開課中,為了表現編創環節,教師以4開白紙為道具,圍繞著探索“白紙里的春天”這一主題,利用不同方法敲擊紙張發出各種聲音,來表現春天里的各種音響,使編創教學的互動不僅僅限于語言。在這節公開課中,教師還根據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通過播放春天的畫面,引導學生觀看畫面并說出春天里大自然的變化。通過豐富的圖文形式互動,點燃了學生的探索欲望。在之后的編創實踐中,學生迫不及待地嘗試敲擊他們手中的“春天”:用手在紙上拍出“咚咚”的雷聲和彈出“嗒嗒”的雨聲,直接把紙扇起來模仿“呼呼”的風聲……最后編創出春風、春雨、春雷,構成三個聲部的節奏。
4. 信息化互動平臺,提高編創效率。在現代信息技術的交友互動平臺上,充分利用大部分學生喜歡在平臺上交友、聊天的現狀,實現課前、課后的師生互動、生生交流、資源共享、個人展示等,提高編創效率。在編創教學準備階段,教師可以將歌曲的創作背景、相關故事、相關知識全部放在QQ群、微信群中,讓學生能夠進行課前預習,并在群中自由發表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看法。教師還可以適當地通過互動引導方式,讓學生在網絡上自由創作。在編創教學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信息互動平臺,交換創作作品。通過教師點評、學生互評的方式,對作品進行點對點指導,從而提高編創效率。
總之,要使互動在編創教學中發揮有效作用,教師一定要結合編創教學特點,盯住編創教學薄弱環節,引進現代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多種互動形式。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潭縣城東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