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勝委
小學生的數學水平在較大程度上依賴于自身的解題能力。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然而,如何才能提高小學生的解題能力呢?下面筆者就提高小學生的解題能力的方法進行具體論述。
一、從學生錯誤出發,培養解題能力
“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最早由我國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提出,其所強調學生解題能力的形成,并不是要懂得4乘5等于20,而是要明白為何4乘5不能等于18、19或21。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懂得如何挖掘教材內容中的樂趣,通過發現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進而促使學生更加深入的掌握知識,如此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換言之,即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認知錯誤與思維沖突點,通過營造一個糾錯的思維環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如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有這樣一道習題:有一長為16厘米,寬為8厘米的長方形鐵皮,問:該鐵皮最多可剪多少個直徑為2厘米的圓片?面對這樣的問題,首先首先會思考運用減法去計算結果。即算出長方形鐵皮的總面積,再計算小圓片的面積,最后再將兩者相除得出的數量變為小圓片數。針對學生錯誤,教師不要直接指出,而應引導學生先動手畫圖,然后引導進行觀察與比較。最終,學生發現了其中錯誤,并由此得出了正確解法。此時,教師可在此基礎上進行追問:“同學們,你們能想到更好的解決方法嗎?”學生經過思考得出。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僅讓學生自主發現了自身錯誤,并在引導學生糾錯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考,在幫助學生找到正確解決問題方法的同時來加強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
二、指導學生認真讀題,促使學生準確了解題意
應用題是小學數學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正確解答應用題,首先需認真讀題,在準確了解題意后方可確保答題的正確率。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其在實際的做題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讀題能力的培養,從而促使學生逐漸養成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小學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教師要善于抓住機遇,加強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尤其是在面對剛入學的小學生時,由于學生剛入學還識字不多,此時應由教師進行題目朗讀,在培養學生耐心聽題的同時逐漸養成明白題意后才動手答題的習慣。隨著學生年齡的逐漸增長,待學生可自己完成審題后,便應著重培養學生審題的仔細度或培養學生“審題畫重點”的習慣,即在審題過程中標出題中的重要條件。
譬如:學校組織學生春游,游地有一租售自行車的服務,已知每輛自行車能坐4人,李老師班級總計有學生43人,請問他們共計需租多少輛自行車?此題中并未明確指出李老師不參與自行車騎行,因而許多學生在審題時,往往忽略了李老師的存在而少算一人,此時,教師便可采用重點標注法,將題中“4人”“李老師”以及“43人”等重點標記出來。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審題速度,更能幫助學生更加準確的理解題意,進而達到正確解題的目的。
三、舉一反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求異思維的培養,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快速解題能力,更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方式。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在教授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借助自身理解,學會從多方角度去思考問題,以尋找新的解題思路,進而提高學生解題的準確率。
例如:“小紅與小黑各自有15本書,某天小紅將其中兩本送給小黑,小黑又送給小紅3本,問現在他倆各自有多少本書?”面對這樣的題目,學生往往會因自身對數值的喜好而直接采用“15-2”“15-3”的方式來得出最終答案,而忽略了題中小紅、小黑各自得到的書。為避免這樣的主觀影響,教師應讓學生學會將問題進行拆分再思考,即針對題中的小紅,雖送出2本書,但之后又得到3本,因而小紅所擁有的書數量應為15-2=13,13+3=16;同理,小黑現有的書量則應該是15+2=17,17-3=14。
總之,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其承載著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各方面能力的重要職責。而要學好數學,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因此,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并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以便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進而確保良好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