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苑珍
近年來經常聽到老師們的感嘆:教書真難??!現在的教材越來越難教了,教學時間少,教學任務多,學生的個性強,想的都是“教”。如果我們的“教”能使學生在單位時間里學有所成;使學生的認知達到最佳狀態;使學生饒有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這樣的“教”和“學”就是有效的教學,教學任務也就能相對輕松地完成,我們的教學也就成功了。如何運用恰當的策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獲得成功的體驗呢?
一、轉變理念,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
傳統的教學觀念使我在以前的教學中更多地關注的是:這節課我打算怎么講,想講哪些內容,怎樣講我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才能順利完成。在這一觀念的主導下,課堂教學有時就會出現“滿堂灌”的局面;或者一堂課都是老師在問:“是不是啊?” “對不對呀?”學生在集體回答:“是?!薄皩??!鄙踔脸霈F教師在臺上唱“獨角戲”,學生成為被動的“看客”等教學情景。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的過程。通過開學初學校組織的《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探究》培訓學習,我慢慢轉變了教學觀念,得益不淺。首先在備課時,我不再像以前一樣總是想我怎么“教”,而是想學生如何“學”;不是想我要“教”給學生什么,而是想學生想“學”到什么;不是想通過一節課我“教”會了學生什么知識,而是想學生“學”會了什么學習方法。有這些理念指導下的備課基礎,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學習主動性強,學習興趣濃厚,課堂效率也隨之提高了。
二、運用策略,變“教我學”為“我想學”
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使其內在行為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是提高課堂有效教學的根本途徑。使學生主動參與的基本策略要靠學生自身,我們作為引導者如何使他們“身不由己”地、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呢?
(一)充分預習,主動參與
預習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是課堂學習的基礎,是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學生通過預習能事先了解自己將要學習的內容,準備學什么,想怎樣想,哪些內容比較難,哪些比較容易都心中有數,一清二楚。這樣,學生在上課時是帶著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不解而主動地參與學習;而不是老師“教”他們學,是他們“學”自己想學的。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我讓學生利用預備課進行了充分的預習,并引導他們如何有目的地預習。上課時,我問他們:這節課你想學會什么?你準備怎樣學?學生暢所欲言:我想學會如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打算用剪拼的方法去探究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公式……事實證明,課前的有效預習能夠帶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二)激發興趣,主動參與
孔子說:“好學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的推動力,也是最好的老師。由于數學知識本身具有抽象性,又相對枯燥無味,與學生以具體形象為主的思維和生動活潑的特點構成矛盾。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的眼、耳、手、口、腦都動起來,主動參與到新知的探究過程中。如:在教學可能性這一知識時,我通過學生熟悉的抽獎活動情境引入課題,讓學生感受到“可能性”是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實際問題,其素材都來源于生活。這樣的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應用于生活,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從而主動參與新知的探討過程。
(三)感受成功,主動參與 小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組織能力得到了較好發展,口頭表達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基礎;強烈的好勝心、進取心使他們具有自我表現的需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復習課或者單元試卷評講的教學中,我們要為他們提供發展才智和自我表現的平臺,讓他們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自己分析,自己上臺講解,讓他們成為學生自己的小老師,增強其學習信心和成就感。如在評講單元試卷時,我經常讓學生自己先認真查閱考卷,有哪些錯題,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你準備講哪一題,你要提醒同學們注意哪些問題?學生個個躍躍欲試,都想表現自己的才智。學生說出各自的解題思路后,我借助同學的評價肯定他們的解法,讓他們體驗在同學的掌聲中感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樣既滿足學生表現自我的需要,又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激發了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
三、積極反思,有效“教”與“學”
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相輔相成的。老師的“教”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學生的“學”又影響著老師的“教”。學生學得越有興趣,老師就教得越有樂趣,而學生“學”的興趣需要老師“教”的吸引。積極“反思教學”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所以積極反思是有效教學的一個環節。教學反思有學生“學”的反思和教師“教”的反思。“教”的反思,可以是課前反思,即:教學每個單元、每課書或每節課之前,要反思:怎樣教學生才能有效地學?怎樣教學生才會主動參與?課中反思即:教師面對課堂上突發的問題,思考如何應對?課后反思即:教學后的思考,主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需求、學習方法、學習過程等方面,反思怎樣改變自己以適應學生。我在一堂課或一個階段的課上完后,經常對自己已經上過的課的情況進行回顧和評價。如:“思考本節課原先預定的目標是否達成?”“我講課提問用了多少時間?”“我的提問能激起學生興趣嗎?”“我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否在假學習?”“有多少學生處于亞學習狀態?”“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更有效的教學策略”等等。然后根據反思改善原先的教法,為下次教學做好準備。除了自己反思教學方法,我還教給學生“學”的反思,如:反思學習方法,反思學習習慣,反思學習態度,反思投入的有效學習時間有多少等等,還叫學習成績好的同學進行經驗交流。通過學生的“學”和自己“教”的積極反思,課堂效率提高了不少。
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還很多,由于本人還在摸索階段,以上幾點僅僅是我個人粗淺的看法和做法,還請各位同行多提寶貴意見。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