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雁霞 路喜安
摘要:目的 探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癌組織病理分型的相關性。方法 選擇我院2013年6月~2016年8月接診的疑似胃癌患者37例作為研究對象,借助胃鏡對患者胃部病變組織進行取材,采用14C-呼氣試驗檢查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情況。結果 彌漫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42.11%顯著低于腸型患者62.50%(P<0.05),混合型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60.00%與腸型患者、彌漫型患者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胃癌組織病理分型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醫護人員應該加強臨床檢測,為后續治療提供可靠參考。
關鍵詞:胃癌;組織分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相關性
胃癌在臨床上屬于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該病致死率在我國惡性腫瘤中居于第一位[1]。患者發病后沒有典型的癥狀,隨著分型的增加,患者臨床癥狀逐漸變得顯著,如不及時入院治療,極有可能引發其他一系列的并發癥,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WHO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定為人類Ⅰ類致癌原[2]。胃癌發生、發展與幽門螺旋桿菌存在一定的聯系已被諸多學者證實,然而關于胃癌組織病理學分型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相關性卻鮮有報道。本次抽取37例疑似胃癌的患者進行研究,旨在分析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否與胃癌組織病理分型有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7例疑似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經胃鏡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為進展期胃癌患者,病灶位于賁門者有13例,位于非賁門者有24例。37例中,男21例,女16例,年齡34~72歲,平均(51.3±10.4)歲。Lauren分型中,腸型者有8例,彌漫型者有19例,混合型者有10例。
1.2入排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經胃鏡病理檢查首次確診為進展期胃癌;②經14C-呼氣試驗檢測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③基線資料齊全,愿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檢查為早期胃癌,病理分型不明確;②已行放化療、手術治療;③檢查前2 w內服用過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等。
1.2方法 利用胃鏡在胃部病變部位取材:若患者病變隆起,需在基底部、頂部周圍取黏膜組織4~6塊;若為潰瘍性病變組織,需在病變組織周圍、接近病變內側取黏膜組織4~6塊;若病變組織較為平坦,可取中央、周圍黏膜組織4~6塊。用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病變組織,給予石蠟包埋處理,切片后采用蘇木精-伊紅進行染色,利用顯微鏡觀察病變組織浸潤情況,采用14C-呼氣試驗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檢測。
1.3觀察指標 觀察不同組織病理分型患者幽門螺旋旋桿菌感染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6.0對臨床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檢驗方法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不同病理分型患者感染情況 8例腸型患者中5例呈陽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為62.50%;19例彌漫型患者中7例呈陽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為36.84%;10例混合型患者中5例呈陽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為50.00%,見表1。
2.2相關性分析 腸型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與彌漫型患者差異顯著,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腸型患者幽門旋螺桿菌感染率與混合型患者無明顯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彌漫型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與混合型患者無明顯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胃癌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據流行病學統計[3],每年約有70萬人因胃癌死亡,給人類健康造成較大威脅。雖然大量文獻報道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主要的致癌因子,但是關于幽門螺旋桿菌的致病機制目前還未明確。有學者通過研究發現[4],胃癌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與病灶部位、組織分化程度、組織病理分型存在密切的關系。
國外學者Park等指出[5],腸型與混合型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存在一定的關聯性。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腸型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為62.50%,彌漫型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為36.84%,混合型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為50.00%,腸型感染率顯著高于彌漫型感染率,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具體包括以下幾點:①幽門螺旋桿菌入侵機體后,會促進CRS-1細胞轉化,部分患者會出現腸型胃癌分化特征。②幽門螺旋桿菌侵襲胃部黏膜表皮后,會改變胃黏膜微環境,導致大量氧自由基堆積,損害細胞內線粒體及溶酶體,造成局部區域細胞變性或者壞死,患者胃部組織會出現萎縮癥狀及分化障礙,進而引發腸化生,更甚者有患者會出現異型增生,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最終演變為胃癌[6]。③幽門螺旋桿菌中細胞毒素蛋白等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細胞頂端復合體感染能力,上皮細胞在其作用下會迅速分化,最終失去活性,導致癌變情況的發生;Kato等在實踐中發現,細胞毒素相關蛋白(Cag A)可破壞細胞頂端連接復合體的結構與功能,降解上皮細胞基膜,使細胞失去粘附性,認為這是胃上皮細胞癌變的重要環節;其還指出,Cag A陽性幽門螺桿菌感染可通過上調癌組織中環氧化酶-2(CXO-2)、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等的表達實現推動胃癌發展的作用。大量研究報道證實,胃癌特別是腸型胃癌與Cag A蛋白有著密切的關系。④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癌患者后,其穿過CXO-2等因子的難度也會隨之降低,進而大大加快胃癌的發展,與陳曉丹等[7]研究結論一致;CXO-2是腸型分化的重要標志,其可促進細胞增殖,加快腫瘤內新生血管生成速度,因此被認為與腫瘤發生、發展存在相關性;劉霖發現,腸型胃癌組織中CXO-2表達程度顯著高于彌漫型胃癌,證實CXO-2與幽門螺旋桿菌、胃癌分型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幽門螺旋桿菌被視為促進胃癌發生的因子之一,及時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對預防胃癌具有重要作用。
觀察本次研究結果還可以發現,腸型、彌漫型、混合型胃癌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均較高,且腸型患者>混合型患者>彌漫型患者,這表明胃癌組織分化與幽門螺旋桿菌存在較大的聯系,腸型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關系更為密切。因此,建議臨床對疑似胃癌患者進行診斷時,應該在生化檢查、影像學檢查基礎上,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檢測。臨床檢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情況的方法較多,常用的方法有組織病理學檢查、尿素酶試驗、W-S染色方法等。14C-呼氣試驗屬于非侵入性操作,患者耐受性較高,且能為患者后續診治提供可靠依據[8]。本研究檢測幽門螺旋桿菌就采用的是14C-呼氣試驗,效果良好。患者一旦確診后,醫護人員應該立刻給予有效的治療措施,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存率。
綜上所述,胃癌組織分化程度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情況有著緊密的聯系,醫護人員在臨床治療時,應該加強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力度,根據檢測結果,及時為患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董秋萍,羅兵,郭愛軍,等.3種上消化道疾病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的檢測及分析[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2,47(2):208-210.
[2]吳婧.幽門螺桿菌毒素分型與胃腸疾病的關系及對根除率的影響[D].河北醫科大學,2011.
[3]吳婧,劉改芳,趙麗偉,等.幽門螺桿菌毒素分型與胃十二指腸疾病的關系[J].臨床薈萃,2012,27(19):1709-1711.
[4]劉聰,王宇美,李哲軒,等.胃癌高發區人群幽門螺桿菌血清學分型及其與胃黏膜病變的關系[J].中華腫瘤雜志,2013,35(7):547-551.
[5]張亞瓊,章月桃.幽門螺桿菌的毒力因子分型及與胃腫瘤的相關性分析[J].黑龍江醫學,2013,37(6):501-506.
[6]李志彬,司金春,丁戰偉,等.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預后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4,(2):211-213.
[7]陳曉丹,孫麗君.胃癌組織病理分型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21):84-84.
[8]吳艷林,蔡政,王文廉,等.胃癌患者癌旁黏膜炎癥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14):3192-3193,3240.
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