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庭寬
摘 要:聲樂是音樂藝術中比較高的一種表現形式。自從西方引進到國內后,聲樂藝術憑借其獨具特色的演唱風格,在國內迅速發展,逐漸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很多中小學生也開始進行了聲樂學習。但是由于中小學生大都處于發育期,其嗓子在童聲期和變聲期都特別脆弱,因此進行科學的發聲練習十分有必要也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基于此,淺談在中小學聲樂教學中進行科學發聲的重要性。
關鍵詞:農中小學生;聲樂教學;科學發聲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6-0210-02
聲樂作為一種具體的藝術形式,是音樂藝術中比較高的一種表現形式。自從西方引進到國內后,聲樂藝術憑借其獨具特色的演唱風格,在國內迅速發展,逐漸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很多中小學生也開始進行了聲樂學習。發聲練習作為聲樂學習中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是每一個學習聲樂的人必須加強練習的部分,中小學聲樂教學中發聲練習也很重要。由于中小學生大都處于發育期,其嗓子在童聲期和變聲期都特別脆弱,因此進行科學的發聲練習十分有必要也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基于此,淺談在中小學聲樂教學中進行科學發聲的重要性。
一、中小學生聲音的階段性特點
大部分中小學生年齡處于6歲到15歲之間,處于聲帶稚嫩期和發育期,因此在中小學生的聲樂教學中更要注意科學發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下面筆者結合閱讀的其他資料對中小學生聲音的階段性特點進行一個概括和總結。
(一)童聲期
童聲期一般指的是小學生6歲至12歲這一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小學生的身體開始逐漸發育,出現青春期的一些特征。相比之前3歲至6歲的稚聲階段,在童聲階段小學生的呼吸氣量會變大,聲帶逐漸發育變得有彈性;肺活量加大,舌頭變得更加靈活;同時童聲的音量會變大;音域也不像稚聲期那么有局限,變得更加寬闊;音色變得更加清亮;聲音的準確度變高,對樂理知識的掌握能力變強,這一階段很適合進行日常的發聲練習,學生悟性高,掌握力變強。
(二)變聲期
變聲期主要指的是學生從12歲到15歲這一階段,此時大部分學生已經完全進入青春期,此時男女生的音色和音調變化較大。大部分女生聲音會變得高亢和尖銳、男生則變得更加低沉和渾厚。由于此時聲帶正處于發育期,比較脆弱,因此平時聲樂教學時更應該注意合理安排訓練時間和內容,保護好中小學生的嗓子。
二、科學發聲的重要性
(一)科學發聲是演唱聲樂作品的基礎
聲樂作為音樂藝術中一種具體的形式,美妙的聲音創作出的種種作品都給人以美的享受。聲樂,顧名思義是用聲音來作樂,因此聲音在聲樂藝術中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聲樂學習不僅僅是要學會如何演唱、如何表現,更應該學會如何合理使用嗓子、如何科學發聲、如何發揮自身聲音的優勢來共同創造完美的藝術作品,因此科學發聲顯得更加重要。從理論上來講,聲樂演唱科學發聲方法要求演唱者具有明亮圓潤、富有金屬性等特點的音色,這些都是需要通過合理的訓練才能學會和掌握的。只有學會了科學發聲,才能合理使用和保護學生的聲音,才能合理發揮不同學生聲音的特色,才能起到更好的訓練效果,因此科學發聲在中小學生聲樂訓練中十分重要。
(二)科學發聲有利于學生掌握良好的發聲習慣
很多中小學生因為自身學習能力和掌握的知識水平有限,因此并不能很好地進行自我聲樂學習,需要專業的老師來對其進行合理的訓練。聲樂老師在對中小學生們進行聲樂訓練時一定要根據其年齡特色、聲音特色來進行合理的科學發聲訓練,在訓練時教授學生如何正確發聲、如何正確使用氣聲、如何合理使用真假聲、如何合理分聲部進行演唱,這些都是聲樂老師需要教授學生的。聲樂老師合理教授學生使用科學發聲進行練習,有利于學生掌握良好的發聲習慣,有利于保護青春發育期脆弱的聲帶,有利于提高學生們的演唱水平。
(三)科學發聲有利于提高演唱水平
經過前文的闡述不難看出科學發聲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作用。科學發聲的含義非常廣闊,它不僅僅指的是科學地使用聲音進行演唱,它還涵蓋了演唱者在演唱時的科學心態。在聲樂演唱中,如果演唱者的心情一直很緊張,那么其演唱時發出的聲音會直接受到影響。再加上一般中小學生心理比較稚嫩,上臺進行聲樂表演或者參加聲樂比賽時難免會出現心情緊張的情況,因此聲樂老師在日常的聲樂訓練中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心態練習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老師在平時的聲樂訓練中對學生進行科學發聲練習,并使學生養成科學發聲的好習慣,這樣學生在登臺進行聲樂演出或者聲樂比賽時才能放松心態,將自己完美的聲音展現出來,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
三、科學發聲的措施
(一)加強學生的呼吸訓練
氣息與歌唱的原動力,能不能較好的控制氣息是發聲的重要前提。課堂上學生在自然呼吸時,放松站立,腳與肩同寬,身體重心放在兩腳之間,手臂放松自然下垂,頭部放正,眼睛平視,吸氣時肋骨向兩側擴張,橫膈膜向下沉,絕對不可以提肩膀,提鎖骨。進行呼吸時應保持室內空氣暢通。練習要反復進行,從慢吸慢呼到快吸快呼、快吸慢呼等,每次時間不能過長,練習時可用鋼琴伴奏,歌唱時的吸氣,句間用口鼻同時呼吸,前奏、問奏可用鼻呼吸。
(二)加強學生的高低聲訓練
中小學生歌唱時的發聲,必須在高位置的頭聲發聲,這是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也是指導教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之一。音樂藝術之所以給人美感,是因為演唱者會通過不同的音調、不同的聲部、不同的音高來進行融合,創造出跌宕起伏的演唱過程,給人以美的享受。在音樂中,高音常常用來表達作品的高潮部分,可以帶動聽眾的情緒,使其變得亢奮和激動,渲染一種激情、激動的氛圍;低聲則比較沉重和渾厚,往往渲染一種悲愴、凄慘的氛圍。高音和低音這兩種極端的音調,其帶給人的感受是相反的,并且其創造意境的作用十分強大。因此在日常的訓練中,聲樂老師應該加強學生的高低聲訓練,使其學會怎樣合理使用高低聲來表達感情和情緒,這是十分重要的。
(三)挖掘歌曲藝術魅力,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音樂的魅力在于它以深刻的蘊含及絕妙的旋律匯成一條流淌的音樂長河,使人們為之傾倒和沉醉,歌曲作品通過節奏、速度、力度、旋律等要素,表現雄壯激昂、熱情活潑,寧靜優美等不同的音樂形象和音樂意境,讓人在歌曲的聆聽與歌唱中產生精神振奮、熱血沸騰或歡快、愉悅、或安穩和諧的情緒。老師在教學中要從歌曲本身入手,挖掘歌曲作品的音樂形象特點,采用各種豐富的手段演繹歌曲作品,從而用歌曲作品的魅力感染學生,增加學生的感受力,激發學生歌唱的興趣,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自覺地進入積極的歌唱狀態。例如:歌曲《愉快的夢》描繪了兒童在夢中那神奇般的形象,歌曲具有搖籃曲風格,表現了恬靜、悠閑的意境。教學中老師可以根據歌曲內容借助道具小紙船把學生引領進歌曲的聆聽中,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歌曲意境,了解歌曲內容,用夢幻般的音樂激發學生演唱歌曲的展望。
(四)通過科學發聲訓練增強學生的感受力
聲樂學習中,科學的發聲技巧只是學生需要掌握的硬性知識和技巧,而老師需要培養的,其實是中小學生們對音樂的感受力。演唱者的聲音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其內心對聲樂、對音樂、甚至是對藝術的感知力和領悟能力,是老師需要加強培養的。學生的學習,除了對基本知識的學習,其實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的過程和在學習中不斷領悟、提升自我,因此聲樂老師在科學發聲訓練過程中要不斷增強學生的感受力,使其培養出對音樂的領悟能力。
參考文獻:
[1]程小娟.科學發聲方法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J].科學中國人,2016(11).
[2]虎翼.對聲樂教學中的科學發聲與技巧訓練淺析[J].黃河之聲,2016(15).
[3]常喆.科學發聲方法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J].戲劇之家,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