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西南的云南、貴州到長江流域的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和上海等11省市,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在“十三五”規劃中,被稱為長江經濟帶,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一極。
這一極中,經濟高度發達的蘇浙滬,面臨產業和生態環保升級的雙重壓力;而云貴川乃至兩湖、贛皖等中西部省份,在保護流域生態前提下,脫貧和發展任務艱巨。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在經濟新常態下,橫跨東中西的長江流域各省市,如何落實總書記指示,擔起生態保護和轉型發展的雙重重任?
流域聯動才能有效保護長江。相關區域要在這一前提下,通過市場配置資源,優勢互補,協同動作,實現長江經濟帶生態和發展的良性循環。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民生周刊》記者就此分別采訪了長江下游、中游和上游城市以及有關部門出席會議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對長江經濟帶進行多年研究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