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這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主要任務之一。
自2013年當選為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唐冠軍圍繞長江航運發展,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二次、三次、四次會議提交了8條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這些建議均獲得了高度關注,并被國家相關部門采納。
長江航運擁有怎樣的優勢?“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如何構建?長江航運建設發展目前工作的重點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民生周刊》專訪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唐冠軍。
民生周刊:綠色高效的長江航運被稱為沿江社會經濟發展的“紅利”;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長江航運有著怎樣的優勢?
唐冠軍:長江航運具有投資省、運能大、成本低的經濟優勢和占地少、能耗小、排放低的生態優勢。目前,沿江所需85%的鐵礦石、83%的電煤和85%的外貿貨物運輸量要依靠長江航運。長江水系完成的水運貨運量和貨運周轉量占沿江全社會貨運量的20%和貨物周轉量的60%。
數據表明:水路運輸是目前5種運輸方式中最低碳、最環保的。在運能方面,一艘5000噸船舶的裝載能力相當于100輛卡車和100節火車車皮;運輸成本低方面,水運、鐵路、公路運輸集裝箱的單位運價比為1:2:6;水運、公路、鐵路每千噸公里運輸周轉量能耗比是1:1.8:14;長江水運、鐵路、公路單位運輸污染物排放量比為1:1.2:14.8。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長江黃金水道建設,特別是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在國家層面明確了長江黃金水道的“主通道”和“基本依托”的地位。這一地位,決定了長江黃金水道必須當好先行官主力軍。
民生周刊: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國家戰略中,長江航運如何才能當好先行官主力軍?
唐冠軍:當好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先行官主力軍,長江航運要充分發揮好“五大作用”:一是在國家戰略中的主通道作用;二是在沿江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中的主骨架作用;三是在沿江產業布局中的主支撐作用;四是多式聯運的主樞紐作用;五是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基調作用。
民生周刊:此前提出,要高起點高水平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長江經濟帶中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包括哪些方面?
唐冠軍:關于“沿江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我個人理解,就是要按照“宜水則水、宜陸則陸”的原則,以長江干線航道為主干通道,以沿江重要港口為主要樞紐,以現代服務、綜合物流和信息化為基本支撐,實現與鐵路、公路、航空、油氣管網運輸方式的高效連接,建立網絡化、標準化、智能化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加快構建沿江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是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基本支撐。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沿江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發揮著關鍵性的鏈條作用,它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串了起來,把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產業布局與調整、新型城鎮化建設、對內對外雙向開放串了起來。沿江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構建的質量與水平,關乎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成敗。
民生周刊:2015年3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您提交了《關于加快長江經濟帶港口水鐵聯運發展的建議》。目前,港口的“水鐵聯運”和“最后一公里”方面的問題取得哪些進展?還存在哪些不足?
唐冠軍:研究表明,鐵水聯運成本較公水聯運可下降20%~30%,水鐵聯運比例每提高1%,區域整體交通運輸效率將可提高10%,但目前長江港口與鐵路的銜接還很不充分。
例如,長江干線眾多港口中,可開展鐵水運輸的港口不到10個,可開展水鐵聯運的港口企業不足20家,而與鐵路直接銜接的碼頭泊位僅65個,港區鐵路專用線長度不足110公里,裝卸作業線94條,年通過能力約1億噸,每年通過鐵路轉運的貨物約5000萬噸,不到長江港口貨物集疏運比例的2%。
為此,我建議優化長江經濟帶水鐵聯運布局。建議由國家發改委牽頭,會同交通運輸部和中國鐵路總公司聯合組織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研究制定長江經濟帶水鐵聯運布局規劃,明確水鐵聯運發展目標和階段性發展指標,開展長江經濟帶港口“最后一公里”建設專項行動。
同時,出臺相關引導性政策,加強多式聯運服務平臺尤其是水鐵聯運信息化建設,為長江水鐵聯運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該建議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和采納,在8000多條建議中,被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列為當年20個重點督辦的建議之一。
目前水鐵聯運建設已成為廣泛共識,各地進港鐵路建設項目紛紛上馬。今年2月,交通運輸部印發的《“十三五”港口集疏運系統建設方案》首次明確了車購稅資金支持集疏運鐵路、公路建設的重點和投資標準。
民生周刊:當前,加快長江航運建設發展的整體思路和工作重點是什么?
唐冠軍:當前,長江經濟帶戰略給我們下達了“軍令狀”,吹響了“集結號”。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要不斷深化改革,擴大有效供給,創新驅動,不斷提升長江航運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一是大力提升黃金水道功能;二是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是持續推進深化改革;四是不斷強化安全監管;五是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創新發展;六是加強干部人才隊伍建設;七是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八是切實提升行業軟實力。
(殷黎、高妞、李璐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