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蘇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走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道路。
江蘇蘇州在長江經濟帶中的地位獨特,是聞名遐邇的“人間天堂”和“魚米之鄉”,目前經濟總量在長三角城市群中僅次于上海,在長江經濟帶城市中位居第三。
日前,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市市長曲福田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蘇州充分發揮地理環境優、產業基礎好、開放程度高的優勢,積極投身長江經濟帶發展大局,奮勇擔當發展先行軍歷史重任,在產業轉型升級、對外開放合作、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打造沿江生態文明示范樣板
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蘇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指示,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走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道路。
曲福田表示,一是強化規劃控制保護。完善生態保護機制,制定出臺《蘇州市生態補償條例》和《蘇州市濕地保護補償條例》,嚴格落實“生態紅線、耕地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紅線”保護制度。目前蘇州生態紅線區域面積達到326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積的38.5%。蘇州將持續加強岸線保護和開發利用管理,對長江干線及洲島岸線開發實行總量控制,岸線開發利用率逐步降至60%以下。二是保護長江水源水質。加強港區碼頭水污染防治,杜絕港口碼頭污水直排,確保港口碼頭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按規定處理。嚴格規范長江采砂行為,加強過程監管,嚴厲打擊非法采砂行為。蘇州將繼續加強長江沿岸生態涵養,強化江灘濕地資源保護。整治望虞河等河道水環境,確保長江飲用水水源安全。三是加強沿江環境綜合整治。大力開展沿江排污行業集中治理,突出抓好化工園區專項整治。蘇州正在加快推進“兩減六治三提升”和沿江化工行業優化提升整治專項行動,到2018年底完成長江沿岸重點規劃區域化工企業的關停并轉遷任務。加大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力度,建設長江生態安全帶,守護好長江這條生命河。
開創區域協同發展互利共贏新格局
構建統籌協調的區域合作新機制,是促進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大命題。區域經濟協作的本質是通過產能合作與產業雙遷,優化整體布局,實現共同發展。
“蘇州注重利用成熟的園區開發經驗,深入開展南北掛鉤共建、對口幫扶等活動,不斷強化與沿江城市的通力協作?!鼻L锉硎?,蘇州主要從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硬件”與“軟件”兼顧促進幫扶合作。既抓好硬件設施建設,更注重軟件配套幫扶。蘇州在對口幫扶合作中,用于援助教育等方面的投入累計占到全部援助金額的30%。在扎實推進共建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將更加突出智力協作,積極開展人員互訪和部門聯動,助力當地基礎教育、衛生與文化旅游等事業發展,提高援建地區發展軟實力。
二是“輸血”與“造血”并重促進幫扶合作。短期發展可依賴外部力量支持,而長期發展則需內生力量支撐。蘇州在提供物質幫扶的同時,注重輸出“蘇州理念”,著力提高受援地的“造血”功能。蘇州宿遷工業園區是江蘇省45個南北共建園區的典范,蘇州滁州現代產業園已成為純經濟合作模式的典型。下一步,蘇州將在做好資金、項目援助的同時,繼續加大開發區管理經驗的輸出力度,深化雙方經貿交流,加強區域產業合作。加快銅仁蘇州產業園區建設,推進產業轉移有效承接;支持蘇州南通科技產業園、蘇州滁州現代產業園建設,逐步建成跨江合作、聯動發展的示范園區。
三是“市長”與“市場”協力促進幫扶合作。區域協作必須堅持政府支持與市場需求同頻共振。蘇州在政府層面結對幫扶之外,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多形式、寬領域地幫扶沿江對口協作地區發展。同時,始終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大力推進“企業援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接下來,蘇州將突出抓好“政府援建”和“產業援建”,充分發揮政府管理優勢與企業市場優勢,更好地推動援建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構筑“產城江?!币惑w化物流體系
加快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關鍵。
記者采訪獲悉,蘇州以現代化港口為主樞紐、以高等級航道為主通道、以集疏運公路為主動脈、以高速鐵路為主骨架,加快建設“產、城、江、海”一體化物流體系。
首先是大力推動江海聯運互通。整合蘇州港港口資源,優化港口結構,加強港口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建設,改進長江沿線港口遠洋中轉服務,港口運營效率明顯提升。2016年,蘇州港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5.79億噸,同比增長7.31%,躋身全國港口第三位、全球港口第四位。其次是加快實現水陸無縫對接。完善以高速公路為骨干的公路網,2016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598公里,密度為7.05公里/平方公里,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擴大鐵路國際貨運班列影響力,“蘇滿歐”成為華東最具影響力、全國最具生命力的國際鐵路運輸主動脈。推進南沿江城際鐵路、滬蘇湖城際鐵路、通蘇嘉城際鐵路和太倉港疏港鐵路建設,鞏固太倉港江蘇第一大外貿港口地位。實施京杭運河改造,加大內河水系與長江的串聯,水上運輸優勢得到有效發揮。最后是持續強化產、港、城聯動發展。統籌港口、港區發展,提升港區產業發展層次,提升港口配套服務港區產業能力,目前基本形成港航業和港口物流業以及臨港工業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