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近年來我國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備受各方關注,也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重視。經過我國政府以及愛心人士的不懈努力,農民工子女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受限于農民工子女數量龐大、流動性強等多重因素,他們想順利異地就學,仍舊充滿艱辛。
目前我國有數千萬年齡在14周歲以下的農民工隨遷兒童。
龐大的農民工隨遷子女數量,給城市教育的承載能力帶來諸多挑戰,也考驗著中國教育的擔當與智慧。隨遷子女異地就學究竟難在哪兒?應該如何破題?針對隨遷子女就學難的現象,《民生周刊》記者采訪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南新野鼎泰公司董事長王馨。
民生周刊:絕大多數農民工外出打工,都希望子女能夠留在身邊并接受良好教育。但是實際上,隨遷子女異地就學卻并非易事。據您了解,農民工隨遷子女就學存在哪些短板?
王馨: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無法獲得良好教育主要體現在輟學現象嚴重、教育費用高昂、教育質量差、就地入學困難等幾個方面。
現實中,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工子女因為經費或者找不到學校而推遲入學,有的甚至被迫或主動放棄了受教育的機會。
盡管實行了公立中小學免費義務教育,但公立學校給農民工子女的學位有限,只有極少數的農民工子女才能享受免費義務教育,絕大多數孩子只能進入收費高昂的私立學校就讀,這給農民工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導致有的家長因不堪重負,失去了讓子女接受教育的積極性,從而讓子女輟學。
民生周刊:也就是說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就學渠道還是很窄?
王馨:是的。目前,隨遷子女就學主要是在公立中小學、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所辦的學校、民助公立或公助私立學校及農民工子弟學校就讀。
其中,公立中小學給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學位有限;由于農民工流動性大,且分散,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辦學的數量屈指可數;民助公立或公助私立學校由于是以營利為目,收費較高,對于低收入的農民工來說難以承受;而農民工子弟學校由于教育經費匱乏,辦學條件惡劣,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學生安全和教育質量很難得到保證。
因此,農民工隨遷子女就學雖有多個渠道,但每個渠道都存在較大矛盾,導致其就地入學較困難。
民生周刊:對于已經異地就學的農民工隨遷子女來說,是否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王馨:他們的情況不容樂觀。由于隨遷子女需要占用當地教育資源,因此會受到流入地政府的排斥。有的地方存在“拿自己的錢培養別人的孩子”的思想,就會人為地為其就地入學設置障礙,所以農民工隨遷子女一般會被安排在城市中基礎設施薄弱的學校或城郊的鄉鎮學校。
另一方面,隨遷子女父母工作流動性大,給學校帶來管理難度,有時會疏于管理。這些孩子由于沒有學籍,成績不計入教學考評,甚至沒有機會參加學校或當地各級政府舉辦的活動,缺乏學習積極性。
多方面的因素導致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質量得不到保證,學生的學習成績、心理、體質得不到應有的發展。
民生周刊:補齊農民工隨遷子女受教育短板,對我國當今社會發展有哪些積極影響和重要作用?
王馨:解決好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問題,不僅是對農民工子女權益的尊重,更關乎國家、社會的長期穩定和長遠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能否解決好其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是穩定農民工,吸引農民工繼續為城市服務的關鍵。
我國現處于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歷史時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想,離不開全社會的勞動者的拼搏努力,少年兒童作為祖國的未來,是需要全社會關注的,少年兒童的教育問題,對于其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應該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強調,要重視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受教育問題。
民生周刊:有觀點認為,要從頂層設計上把好“規劃關”,應把農民工子女異地就學納入教育發展的整體規劃之中。您覺得保障好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設置應做哪些調整?
王馨:目前,我國義務教育管理堅持“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即向適齡兒童普及義務教育的工作由其戶籍所在地政府解決,教育經費預算也按照戶籍學生人口數由當地區縣財政下撥給學校,這樣農民工隨遷子女接受教育就缺乏保障。
建議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變過度分權的現狀,變“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為“中央統管,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強化中央的統管職能,建立多級政府共同管理機制,破除城鄉分割局面,保證教育資金的投入,維護教育公平,促進教育和諧健康的發展。
民生周刊:2015年底,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決定從2016年起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可是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說,教育經費依然捉襟見肘。您認為在調整教育投資體制方面,政府應做哪些努力?
王馨:由于省級以上政府基本不設置義務教育學校,因此,義務教育經費從“由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籌措”實質上變為主要由縣和鄉級政府籌措。
建議中央政府要把握好宏觀調控,從中央財政中提取一定的專項經費,用于經濟條件落后地區的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補貼,以促進義務教育區域平衡和協調發展。
流入地政府應根據當地農民工數量及其創造的財富、當地現有公辦教育規模和水平、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需求與供給比例等參數來提取相應經費用于改善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而且要設置一定的底線,從而強化流入地政府的責任。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農民工隨遷子女與城市子女能夠真正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不僅“有學上”,而且“上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