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洪
2017年2月,記者第一次來到浙江浦江,溪水奔流、白墻黛瓦、草木蔥蘢,好一派浙中山鄉風光,無法讓人相信三年前這里還是污水橫流、垃圾遍地、廢氣漫天,老百姓“坐在垃圾堆上數錢,躺在病床上花錢”。浦江的嬗變只能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三年里,這塊土地上到底發生了什么?治水,是經濟賬、科學賬,更是民生賬,浦江又是如何將這三本賬平衡的?為此,記者專訪了浦江縣縣長丁政。
民生周刊:三年前,作為浙江省衛生環境最差縣,浦江縣打響了“五水共治”的第一槍。三年后的浦江成為“五水共治”的標桿,完成了從水質末位到率先達標的“逆襲”。如今老百姓的生活有了怎樣的變化?
丁政:我想用三個翻天覆地來形容:一是生活環境變化翻天覆地。污水橫流、垃圾遍地成為了歷史,取而代之的是青山郁郁蔥蔥、碧水清澈見底。二是生活習慣和民眾心態變化翻天覆地。老百姓污水隨地倒、垃圾隨手扔的生活陋習徹底改變,心態也發生巨大轉變。浦江的信訪量每年以35%以上的速度下降,兩搶警情也從每個月的31.5件下降到2016年的每個月1.4件。三是生活品質變化翻天覆地。曾經的“垃圾湖”翠湖,每年盛夏都會有成百上千的老百姓在此戲水避暑。
民生周刊:浦江縣在強制關閉眾多水晶加工戶和污染企業的過程中,政府是如何處理治污與企業發展以及就業的關系?除了切斷岸上污染源,還采取了哪些治污手段?
丁政:關停的水晶企業和污染企業,絕大部分都是低小散的企業、無證無照經營的作坊和國家明令關停淘汰的落后產能,而且在關停的過程中,我們也是堅持整治與疏導相結合,制定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鼓勵這些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兼并重組等途徑,實現個轉企、小升規,從而倒逼企業和產業轉型升級。同時,我們鼓勵和引導被關停的企業轉行經營,比如從事特色農業、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并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扶。
“五水共治”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單靠切斷岸上污染源還是不夠,還必須在提高環保能力、完善治理機制上下功夫。在提高環保能力方面,近三年我們累計投入資金57.1億元,新建鎮級污水管網270.7公里,改造城區污水管網148.1公里,360個行政村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建設。在創新治理機制方面,我們在全省首創三級河道江段長模式、“掛圖作戰”責任治水模式、“三分離”生態清淤模式、“一廠一濕地”生態治理模式、“零排放”畜禽養殖治理模式、“黨員+聯系戶”農村垃圾分類處置模式以及“互聯網+”監督模式等,不斷完善生態治理的體制機制。
民生周刊:浦江縣在支撐工業轉型升級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丁政:一是降低經營成本。2016年,全縣共減免增值稅3155萬元,減免企業所得稅1930萬元,為企業社保減征1950萬元,為參保企業單位減少工傷保險費支出500萬元以上,為企業讓利2570余萬元。二是加大企業幫扶力度。成立企業幫扶工作辦公室,對涉困涉險企業進行精準幫扶,已累計受理企業幫扶300余家次。設立政府性轉貸基金2億元,目前已累計為企業轉貸285.3億元,惠及企業2000余家。三是建立產業發展基金。成功簽約引進了投資30億元的上海阜新產業發展基金項目和投資100億元的中國華信水晶產業基金項目。四是提升行政服務效能。目前我縣工業企業能評、環評均實行“負面清單制度”,清單外的工業投資項目,實行能評承諾備案管理。同時,全力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斷激發市場活力。五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2016年,全縣共引進內資41億元、浙商回歸20億元。
民生周刊:前不久,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提出全面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體系。作為“河長制”的發源地之一,浦江縣如何將“河長制”抓到位?如何將責任落到實處?
丁政:浦江是浙江省最早實施河長制的縣,除了建立三級“河長”制,還增加了河道“警長制”、部門“河長制”、村級“塘長制”、排污口“哨長制”等一系列輔助機制,來充實“河長制”。
為確保管理責任落實到位,我們建立了一些規范制度。一是實行河長公示,公開手機號碼,掛牌接受公眾監督;二是明確責任目標,各河長牽頭制作“一河一策”,制定治河作戰圖、項目表、時間表;三是暢通工作機制,建立河長工作微信群、“智慧治水”暨河長制信息管理系統、河長工作日志等,對各項工作進行跟蹤、交辦、督辦、催辦;四是嚴明考核獎懲,圍繞水質改善目標,專門出臺了水質考核辦法、河長考核辦法等一系列考核制度,對河長履職情況進行考核,對水質提升的進行獎勵,對水質反彈、達不到考核目標要求的河長進行約談、問責。辦法實施至今,已累計處罰金額約114萬元,約談81人。
民生周刊:在浦江治水的這三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丁政:治水,對于浦江而言完全不亞于一次重大“變革”。在這場變革中,感觸最深的有四點。第一,公平正義。讓老百姓看到政府為了治理環境確實做到一碗水端平,處事是公正的,讓老百姓看得見公平正義這條底線。第二,依法依規。政府做每一件事都是有法律依據的。第三,敢作敢當。例如鄉鎮干部把雨鞋、鐵剪、塑料袋作為標配,隨時撿垃圾,為老百姓做榜樣。第四,輿論先行。2012年,縣電視臺拍了一部紀錄片《西溪在呼喚》,用最通俗的語言講述環境惡劣給老百姓帶來的巨大危害。在每一次重大戰役前,都做到輿論先行,最大限度地營造氛圍,減少工作阻力。
浦江之所以能根治污水,關鍵是我們為民靠民,調動了百姓的積極性,讓全體人民都自覺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民生周刊:能描繪一下您心中未來的浦江圖景嗎?
丁政:我希望未來的浦江,山清水秀、充滿活力、文化鼎盛、風清氣正。要把浦江打造成全國及至世界水晶產銷中心,建成“水晶之都,田園新城,詩畫浦江”,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提供浦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