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鳴
我國最早明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在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上提出的。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科學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樹立崇高的理想和道德風尚,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此觀念一經提出,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并以各種形式設立精神文明建設機制。其中,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生活和發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成為地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表現形式。近年來,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高舉“中國好人”旗幟,大力推進志愿服務,建立“好人工作室”,逐步形成集群效應。目前,全區已成立“好人工作室(社、館、團隊等)”12個,帶動和推進了各級志愿服務活動蓬勃開展。
高舉“中國好人”旗幟 發揮“標桿”作用
在無錫市惠山區高舉“中國好人”旗幟,大力推進志愿服務的時代背景下,惠山區洛社鎮涌現出一批“中國好人”。例如孝老愛親的馬健妹、敬業奉獻的秦肇榮、助人為樂的楊鈞卿和蘇大偉。蘇大偉,無錫市惠山區洛社鎮保健村人,全國優秀志愿者、“中國好人”,義務獻血20多年,累計獻血量超過10000毫升,組建江蘇省首個人數超過150人的農民義務獻血隊,并成為洛社鎮幸福義工義務獻血隊帶頭人。而蘇大偉的志愿者之路卻要從20多年前的一則新聞廣播說起。當時無錫市中心血站血源告急,聽到廣播后,他便騎車趕到十幾公里外的中心血站義務獻血,并拿到了他人生的第一張獻血證。自此,義務獻血便成為蘇大偉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20年如一日,從未間斷。在他的感召下,家人、朋友乃至四方鄉鄰都紛紛加入了義務獻血的行列。其兒子的“成人禮”便是與父母一起參加義務獻血。當被問及其義務獻血的初衷時,他只說了一句:“奉獻使我感到快樂和光榮。”
20多年來,蘇大偉的善舉感動了很多人,獲得的榮譽不勝枚舉,這也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的行列。自此,蘇大偉的志愿者之路也伴隨著他的“甜蜜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前幾年,已經擁有30畝桃林的他,水蜜桃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在勤勞致富的同時,蘇大偉也在盤算著如何把他的公益事業做得更好走得更遠。為了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他自費建起了“農家書屋”,并成立了黨員群眾學習中心,館內擺放著政治法律、文化教育、農業科技、生活百科等2000多冊圖書和七八種報紙雜志以及兩臺電腦供大家使用,村里的30多名黨員和四方鄉鄰時常會聚集在這里看書讀報,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提升文化素養。2016年年底,在區文明辦和鎮黨委、政府的支持倡導下,“農家書屋”正式更名為“蘇大偉志愿文化館”。該館每年都要接待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志愿者代表進行交流學習,為志愿服務注入新的內涵。今年春節長假后第一個工作日,無錫市委書記李小敏參觀了“蘇大偉志愿文化館”,并對他的一系列事跡給予了肯定。如今的蘇大偉不僅忙著自己的公益事業,還想著如何帶領大家共同致富,這或許就是他心中盤算著的又一個志愿服務吧。
深化志愿服務 設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示范村
假如說“中國好人”蘇大偉是一面道德旗幟,那么就其本人而言,標桿的作用已然得到了很好的發揮。換言之,在他身體力行、積極宣揚好人精神之下,確實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志愿服務的重要性并積極投身公益事業。但是,就志愿服務發展而言,僅靠一個人或是一面旗幟是遠遠不夠的。同樣是在洛社,2016年,鎮黨委、政府在洛社鎮新開河村開發投資建成了新河花苑小區(即“幸福新河”主題文化小區),至此,江蘇省首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居民小區在洛社鎮應運而生,這標志著該鎮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開辟了一條全新的發展之路。近年來,新開河村先后獲得“江蘇省和諧社區建設示范村”“無錫市無邪教創建示范社區(村)”“惠山區五星級職代會”等榮譽稱號,2012年成為惠山區首批五星級村(社區)。新河花苑小區總占地面積9.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14167平方米,現住居民約4200人。自2015年9月初開始,洛社鎮率先開辦了“5280”(我愛幫鄰)愛心公益集市,每月至少兩次免費為村安置小區居民提供生活類便民服務,并以此搭建民間手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載體,讓那些真正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卻又漸行漸遠的“老手藝”“老匠人”在服務百姓中更顯生機與活力。2016年,洛社鎮以創建全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示范教育基地為契機,建成“一樓、一苑、一徑、一亭、一市、一站、一墻、一道”“核心價值新河八景”現已初見雛形。小區內書香樓道、文明長廊、敬業路徑、愛國詩亭、公益小站等設施錯落有致。新開河精神、居民文明公約、鄉賢文化、家風家訓等宣傳牌盡顯人文底蘊。
洛社鎮作為第三批全國文明鎮,也是目前江蘇省無錫市唯一一個連續兩屆獲得該項全國最高榮譽的鄉鎮,多年來不斷致力于發展不同層次且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發揮“中國好人”標桿作用,完善志愿者團隊服務機制,從而進一步提升百姓精神層面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