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鄭港龍+任思遠
摘 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戰略的提出與初步實施,為區域文化發展與傳播帶來了許多新的機遇與挑戰。本文以2016年度東亞文化之都寧波市之區域文化為例,從區域文化的形成基礎與動力、發展實例與意義、傳承與保護的措施、傳播的困境與對策等四方面入手,初步闡述“海上絲綢之路”對區域文化發展與傳播的助推作用,進而提出相應策略措施,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融合。
關鍵詞:海上絲綢之路;區域文化;發展;傳播;東亞文化之都;寧波
文化軟實力對區域綜合實力的發展有著關鍵作用。自“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倡議正式提出以來,我國進一步擴大和深化了對外交流與開放,與周邊國家也有了更密切的來往。顯然,此一“黃金渠道”必將直接(或間接)促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弘揚,以及特色區域文化的傳承、創新與傳播。港口城市寧波與“海上絲綢之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多元文化的發展就深受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本文將以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浙江省寧波市區域文化為例,初步探討在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區域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問題,以期科學把握區域文化的形成與傳播規律,起拋磚引玉作用。
一、區域文化的形成基礎與動力
1.區域文化形成的多重基礎
由于地域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差異,中國的區域文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它深受客觀環境與歷史背景的影響,存在多重基礎和一定的地區特色。
(1)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寧波地處我國大陸海岸線中段,寧紹平原的東端,她東接舟山群島,南臨三門灣,北臨靠杭州灣。寧波有漫長的海岸線,港灣曲折,全市共包含531個大小島嶼,占地面積約524.07平方公里。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歷史上寧波一直是東亞各國文化交融的紐帶,曾對東亞各國的傳統文化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2)豐裕富饒的地區資源
寧波地區資源豐饒,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海洋資源。寧波處于中緯度地帶,具備亞熱帶季風氣候,適合海洋生物的繁衍生存。旅游資源也是一大優勢。近幾年,鄉村旅游的盛行推動了寧波旅游業的迅速發展。2016上半年全市鄉村旅游接待游客數量達千萬人次,同比增長23.78%。寧波還具有內涵豐富的文化資源,優質的人力資源等,豐裕富饒的地區資源為寧波多元化區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3)歷史悠久的跨國來往
寧波與海外的“文明對話”已有一段較長的歷史。東漢末期,印度的佛教通過海路傳到寧波。三國至晉朝時期,寧波建立了阿育王寺、天童寺等著名寺院。長慶元年,明州把市中心遷至三江口(今寧波城區),寧波曾兩次受旨建造“神州”,當時的明州已經成為我國港口與造船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與此同時,明州商團崛起,越窯青瓷遠銷世界各地。北宋時期設立的明州市舶司成為中國通往日本、高麗的特定港,同時也通往東南亞諸國。清朝時期,浙海關在寧波設立,成為當時全國的四大海關之一。可見,寧波與海外的來往跨越了多個朝代,已形成一段很長的歷史。
2.“海上絲綢之路”的助推
寧波文化之所以能傳播至海外,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海上絲綢之路”。眾所周知特色文化--河姆渡文化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從形成到如今的輝煌發展,也正是因為有了“海上絲綢之路”,這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才能作為環太平洋文化圈中重要的一環而備受重視。區域文化只有通過交流與傳播才能得以傳承,而“海上絲綢之路”無疑是最好的渠道。
二、區域文化的發展實例與意義
1.區域文化發展實例
(1)港口文化
寧波以港為名,因港而興,港口文化已成為寧波城市文化的基因與特質,寧波應利用自身港口優勢,深入挖掘港口文化內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升城市競爭力。[4]無論在哪個朝代,寧波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之一,其港口文化已經有了長達1200多年的歷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推進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和進出口貿易交流平臺,使寧波實現了由古代港口城市向現代港口城市的轉型。
(2)河姆渡文化
早在七千多年前,寧波就創造了璀璨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不僅是“海絲文化”的搖籃,更是寧波“商幫”文化和浙東文化的搖籃,在華夏海洋文明的孕育下,寧波產生了影響頗深的商幫文化以及黃宗羲、王陽明等偉大的思想家和浙東文化。為了傳承和弘揚這份“海絲精神”,我們應該把握時機,創造機會,讓更多人了解這種美好的文化。
2.區域文化發展意義
區域文化是一個城市或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標志,它在無形中推動著區域的前進。據寧波海關統計,2015年寧波市出口的文化產品產值達37.3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7%。寧波主要出口產品為視覺藝術品,主要出口市場為美國和歐盟國家,分別出口12億元和10億元,分別增長了0.04%和下降了5.8%,向歐美地區的文化產品輸出總額占同期寧波市文化產品出口總額的59%。寧波除了出口文化產品,還在寧波特色文化產業博覽會上設置了唐詩之路展區和特色文化產業展覽板,集中展示了“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中外區域文化擴散與融合的成果。
三、區域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措施
1.傳承與推廣
特別是近幾年,由于“海上絲綢之路”的推動作用,我國政府不斷轉變職能,著力打造文化產業交易平臺,共享區域文化信息資源。中國東北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中部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都贏得了良好的反響。[1]除此之外,越南一直以來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泰國、緬甸、柬埔寨、老撾等國家受佛教文化的影響頗深,可見東盟國家對于我國的文化存在較高的認同度。
2.保護與創新
文化傳播和推廣目的是增強文化活力,而文化保護措施直接決定了它的生命力。當前,不同國家采取的文化保護措施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通過法律制度的約束和激勵,第二類是立足于群眾大力宣傳和推廣,第三類是建立文化保護區。以上均屬于文化的傳統保護措施,但是由于區域文化的傳播范圍小,影響力弱,必須利用創新手段傳承與保護才會獲得較好的效果。就寧波而言,我們要牢牢把握“海上絲綢之路”的優越條件,緊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腳步進行文化交流與產業合作。2016年海絲文化·東盟萬里行以文化交流促進經貿合作為宗旨,為寧波與東盟的文化產業合作提供良機。
四、區域文化傳播的困境與對策
1.主要困境
區域文化傳播并非易事,要推廣自己的文化產業首先必須擁有自身的文化亮點,足以吸引世界的眼球,更重要的是有表達文化內涵的合理方式。屬于不同文化的人對自己的文化有強烈的歸屬感,某種程度上會對外來文化產生陌生感和排斥感。例如,寧波的中醫藥文化中的人文價值觀與西方的科學價值觀有著隔閡,中醫的診斷包含了哲學理念,而西醫主要根據科學理論診斷,這就導致了中西醫在醫藥價值觀念上的根本差異。
2.對策建議
(1)鞏固發源地的優勢,加強監管力度
為了實現區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應該注重區域文化的根基建設和發源地建設,充分發揮發源地的優勢,做好區域文化的保護工作。以漁文化為例,寧波市是著名的海洋文化大市,東南沿海的地理位置為漁文化的發展創造了優越的條件,象山海域的漁場同樣也有利于漁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2)注重理論建設與文化建設
現在,海上絲綢之路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文化交流的“黃金渠道”,我們可以同周邊國家的相關城市共同探討區域文化發展方面的課題,成立具有國際性質的研究和開發機構,這是區域文化傳播和發展最好的途徑之一,文化就是在共享過程中得以傳承的。但是,在與理論和文化建設過程中有一點至關重要--提高全民素質,淡化商業味。傳承文化的目的不只是推廣文化,更應該提高文化滲透力和認知程度。
(3)改革創新,樹立文化品牌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們不僅要在科學技術、經濟發展提倡創新,更應該在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傳播中提倡創新。2017年1月20日,臺灣一帶一路經貿促進協會在臺北成立,協會理事長汪誕平表示,希望借用“一帶一路”,利用臺灣文創企業的創意,將中華文化推廣至海外。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的網絡技術和區域文化資源,適當篩選和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打造舞臺劇、影視劇和實景演出等的品牌節目,我國有揚葩振藻的傳統文學,惟妙惟肖的戲劇,美輪美奐的建筑以及諸子百家、琴棋書畫,這些都可以作為影視題材。
(4)加強監管力度,保證文化產業規范有序發展
規范區域文化的發展也是一項重要的對策。相關部門必須嚴格審查和審批出國(境)文化傳播組織和人員,杜絕各種類似利用文化圈錢等讓文化“變質”的行為擴散,維護區域文化的良好信譽和品牌。同時相關機構應該注重教育和管理的規范性,加強法制教育和紀律教育,利用法律制度來約束不利于文化發展的行為,這樣可以保證文化產業規范有序發展。
(5)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加強傳播力度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輿論媒體在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傳播區域文化。電視和廣播應該全面報道我國區域文化發展的現狀,不僅要看到文化發展取得的優異成績,還要看到文化傳播過程中的缺陷,并且強調擴大區域文化影響力是當務之急,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鼓勵大家積極應對。
五、結束語
隨著全球市場一體化和信息化網絡的發展,文化的傳播方式呈現出多模態性,其傳播方向也具有多向度性。文化傳播不僅是面向國內的,更是面向國際的。為此,我們必須牢牢抓住“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黃金時期,依靠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覺醒,逐漸形成區域文化時尚品牌乃至全球多元文化的象征,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和貫徹一整套文化培植、發展與對外交流的傳播戰略,充分利用“海上絲綢之路”的機遇對外推行自己的優勢文化,擴大區域文化的涉及面,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文軻,饒妍,王文生.試論區域文化產業品牌的構建--以景德鎮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為例[J].陶瓷學報,2016(4):108-112.
[2]譚娜,彭飛.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影響區域文化產業優勢形成的實證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16(5):99-104.
[3]金榮.淺析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及前景[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5):75-79.
[4]蘇勇軍.港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城市競爭力提升--以寧波市為例[J].經濟叢刊,2011(5):16-18.
[5]蔡尚偉,車南林.“一帶一路”上的文化產業挑戰及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建議[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6(4):162-166.
作者簡介:張潔(1996- ),女,浙江省寧波市人,寧波大學商學院學生,研究方向:國際貿易與區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