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威
[摘 要] 十八大以來,縣域經濟正在逐步成為當前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增長快、活力強、潛力深的重要地域經濟發展一極。“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化傳播體現形式,通過多種資源的整合和優化,對所有生產經營要素進行重新配置,將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動能。因此,我國應進一步加強縣域的信息化建設,推進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互聯網+農業”,建設新形式的農業發展網絡,推進農業現代化和一體化,推進農業資源對外新發展。此外,促進“互聯網+區域旅游、文化發展戰略”等的發展,增強對有優勢、有競爭力的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和提升縣域的城市管理水平。
[關鍵詞] “互聯網+”;信息化建設;縣域經濟;探索與應用
[中圖分類號] F470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3-0098-02
一、導言
改革開放已經近40個年頭,中國經濟在全球范圍內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進入到2015年以來,中國經濟開始轉型,改革出現“三期疊加”的深層矛盾:一是經濟增長速度的換擋期(經濟從過去高速增長到現在進入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過去經濟規模迅速擴張形成的一系列的結構性矛盾亟待調整);三是發展前期刺激政策效應的消化期(前一時期反危機政策產生的“垃圾”、代價需要采取反危機政策予以消化)。我國目前已經進入到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制度創新的時期,也就是中央經常強調的經濟“新常態”。中國經濟“新常態”只要是指經濟增長速度轉換、經濟發展全面深入、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資源配置方式提檔升級、產業結構調整轉型、經濟福祉包容共享等在內的豐富內涵和重要特征。
“互聯網+”已經成為當前現代信息化建設的集大成者,運用多層次的整合與配置,對生產經營要素的優化進行加總、互聯與布陣,重新賦予縣域經濟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領域的新職責。將“互聯網+”應用于縣級辦公系統,對全縣職能范圍內涉及到的經濟、行政和意識形態各種領域的融合與構建,將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紅利。
我國幅員遼闊、大城市集中度較高、中等城市比較少,東西部地區發展的差距較大,各地的資源稟賦、優勢各異。由于歷史原因或思想觀念保守導致很多西部地區、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落后。隨著習總書記推出“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黑龍江省經濟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對于具有廣闊縣域經濟的黑龍江地區。縣域經濟的快速是快速實現城鎮化的必由之路,將“互聯網+”應用于縣域經濟,將極大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速度,實現信息革命。
二、“互聯網+”在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
1.人們的生活交往與經濟活動因為“互聯網+”而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在現代區域經濟發展進程中,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原有的資源稟賦對不同地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力變得不那么重要,特別是對于如人力資源、自然環境、交通設施等經濟因素在區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實現區域經濟發展方式的技術性變革。
信息化技術的飛躍發展,使得縣域經濟的發展開始更多依靠知識、技術和信息的整合。通過互聯網將技術性資源進行效地整合成云資源,實現互聯網金融、網絡銷售、電子政務、同城快遞、互聯網旅游和網絡傳媒等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大量現代服務業態的出現;這些服務業態對地址選擇特定要求,可以任意布局。所以,信息化技術將突破人們對傳統產業優勢的認識。
三、“互聯網+”應用于縣域經濟發展方式的探索
由于多年的計劃經濟,加之國有企業占比大,東北地區的大部分縣產業體系、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與當前經濟新常態下的變革不相適應。同時,在第三次信息革命背景下,中國的互聯網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國內的電子商務示范縣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互聯網技術向廣大縣域地區推廣使用勢在必行。
1.建設“互聯網+農業”,使地區農業網絡市場全國化,推進農業種植、銷售一體化和運輸、物流鏈條化。我國自然環境的差異化造就了不同地區的農業資源稟賦各具特色,各地種植的農產品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由于此外農產品資源受當地自然因素、道路運輸、市場推廣等多方面影響,以至于大量水果、蔬菜爛在地里,農民豐收不增收的矛盾十分突出。“互聯網+農業”的概念就是要縣域政府極建立以面向農民為服務對象的信息發布和技術指導的網絡服務和咨詢系統。該系統應將本地涉農的相關信息整合,同時提供為農產品銷售服務的農產品批發與零售信息平臺和農業種植中的科技信息指導網絡等為特色的服務網絡平臺。在農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要重點放在具有當地特色的農產品品種、氣候條件、市場占有率與病蟲害等綜合服務網絡。有針對性地選擇一批農副產品加工和生產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支持其把產品放在電子商務平臺上銷售,如黑龍江地區的五常大米互聯網認證品質銷售、伊春地區政府推動的山貨上網等都得到了市場的充分好評。
2.建設“互聯網+區域旅游、文化名城”戰略,推進縣域的環境保護上新臺階。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往往把重點放在經濟建設的中心上,而忽略了生態環境的建設。2005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首先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要把綠水青山當作經濟發展的題中之意,綠水青山是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本錢,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今天的中國,特別是中西部經濟落后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都有不同程度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急功近利之舉,不少地區藍天越來越少、霧霾越來越多。美麗風光成為回憶,旅游資源消耗殆盡。所以,縣域政府一定要從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工作開始,首先改善環境質量;提取生態紅利,發展綠色生態經濟;加大生態農業加周末城市生態游的推廣力度。通過開發生態旅游,使當地生態環境有較大的提升,生態紅利逐步顯露。在青山綠水上,建設“互聯網+”的區域旅游、文化發展戰略。
中國地大物博,每一個地方有其特有的旅游、文化資源和特色服務產業,縣域政府應該高度重視互聯網技術應用到當地的旅游和文化資源的推廣上,政府的旅游網站是當地的名片,要依靠專門的人力資源隊伍把當地的生態特色、自然景觀進行全面整合,并和國內有影響力的旅游網站合作。以周末短途城市周邊游為主要營銷特色,進而拉動全縣地區的旅游業、交通運輸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多個行業的國計民生領域。通過和知名旅游網站合作,打造城市旅游名片,提升縣域旅游產業資源開發,實現經濟增長和文化強城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
3.建設“互聯網+城市公共產品”服務平臺,改善縣域城市公共管理水平。從經濟學的概念出發,公共產品具有一定的外部性效應,外部性有正負之分,理想的公共產品應該起到1+1>2的正外部性效應。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對城市公共管理水平方面的提升,所以必須增加縣域公共服務品的供應,尤其是增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加大對公路、交通設施、棚戶區改造以及地下管網(供水網絡、供電網絡、供暖管道、天然氣管道以及信息傳輸網絡)的建設與維護升級等。在當地政府已經運行的網站基礎上,建設一個覆蓋全縣域的綜合城市服務和管理網絡,提高市政批復的效率,降低公共成本,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信息化支持。
“互聯網+”既是一種信息化傳輸技術,也是一種社會重新建構的技術。在“互聯網+”的新型社會運行下,縣域經濟擁有的所有資源都是網絡中配置。縣域的網絡化管理、“互聯網+農業”、“互聯網+旅游”和“互聯網+城市公共產品”等新格式、新路徑將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新動力。只有主動融入“互聯網+”模式,縣域經濟才能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成功實現縣域經濟的提檔升級。
[參 考 文 獻]
[1]紀淑饒,葛建輝.新常態下中國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J].信息科學進展,2015,34(7):793-799
[2]張占斌.從戰略全局研判中國經濟新常態[N].光明日報,2014-10-15(A5)
[3]蘭顯東.東北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4]李明成.互聯網發展對于工業經濟轉型的影響分析[J].經濟新視野,2016(9)
[5]劉振波,王鳳芝.中國互聯網與農業經濟[J].金融研究,2015(5)
[6]白鋒.以信息化加快推進黑龍江經濟轉型發展[J].商業經濟研究,2009(6)
[7]張越.依托互聯網帶動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的探討[J].經濟問題,2010(6)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