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垂當
自2001年秋季起,基礎教育開始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從專家學者到教師和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去研究和推進新課程,各地各校的教育教學成效也各有千秋,參差不齊。在新課改的初中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教學重形式、輕實質,高投入、低產出,學生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發展的教學低效現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們認真研究教學的策略,更新觀念,發揮主觀能動性,鉆研把握新課改理念,創造性地使用課標和教材,改革課堂教學評價的辦法,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為了能探索自主、高效、充滿活力的教育教學改革,取得顯著成效,通過近兩年的研究和實踐,筆者認為新課程改革實施的出路、方向可從幾方面去思考和行動:
一、尊重歷史與傳統,遵循科學和規律,倡導教育教學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切忌走極端和走急功近利之路
任何改革都存在風險,我們應盡量減少失誤與損失。現在的一些“教改精英們”的教學西化、推倒重來的思維方式我們應該警覺,因為一個拋棄先人的智慧而照搬他人形式的做法是不可思議的。深圳中學王占寶校長說:“完全拋棄了民族文化傳統與自身優勢的民族,是對先人的不敬,對自己失去了自信,又是他人的輕佻,這不是一個具有專業精神的態度。”從小的來講對學生個體是不公;從大的來說對民族的未來也許是個災難。不是說我們不需要改革,而是選擇理性的、穩健的改革,改革不要把嬰兒連同洗腳水一起倒掉。要繼承民族優良傳統,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借鑒外國外地成功經驗,提倡多條腿走路,靈活地采用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選擇適合自身條件的課堂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其實任何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它之所以能夠帶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帶來學生學業成績的提升,是因為它更加尊重教育教學的規律,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和學習方式。無論是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還是蒙山的“三環五步”課堂教學模式,無論是先學后教,還是學案導學,都是為了尋找課堂教學的起點,有針對性地教學。所以,一個教師有沒有流行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知道那些課堂教學模式的“魂”在哪里。簡單的模仿些形式上的東西,生搬硬套,最后只能是邯鄲學步。教師必須能夠透過課堂教學模式的表象,在環節和框架的背后,尋找它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不斷揣摩、體悟,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隨時關注學生課堂上的生命狀態。這些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所在。只有把握住課堂教學的“魂”,所謂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才能和個人教學風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避免千篇一律,才有可能實現知識、生活與生命的共鳴,才能擁有個性的課堂和有生命力的課堂。把握住了這些,選擇哪一種教學模式問題都不大。
三、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四、精煉教學語言,提高課堂語言的有效性
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語言,增強語言表達的科學性、針對性、準確性和感染力,做到清晰精煉、重點突出、邏輯性強。教學過程是知識的傳遞過程,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知識的呈現、傳遞,學生接受知識情況的反饋等都必須依靠語言。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所以,教師的語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
五、揚起藝術的生命風帆,構建學生的健全人格,成就學生的幸福人生
科學、人文、藝術、信仰(并非限于宗教)是人精神世界不可缺少的支撐。藝術可以提升生命的品質,可以并應當成為人一生的朋友。在一個人真正走進事業和生活以后,他或她早年所接受的藝術熏陶或藝術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會越發顯現。
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我們的教育目標,但德智體美勞應當落實在一個教師身上,而不應當是由五、六位教師分擔。只有當每一位教師都能全面承擔起德智體美勞的教育責任時,教育才能取得實效。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渠道,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不是美育的全部。每一位教師都能將美育看成是自己的任務,都能將美育納入到自己的教學目標當中,這樣的美育才是有效的,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這樣的美的環境中,學生就會能逐漸體驗美和創造美當成自己的精神追求。
六、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
現代信息技術為提高教學質量、變革教學方式與教學模式提供了物質支撐,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教學發展的時代要求。當前,世界各國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的問題,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已成為各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七、適時全面評價,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教學評價策略主要是指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的系列的價值判斷行為,評價行為貫穿著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而不只是在教學活動之后。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評價,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因此,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利用評價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適時調整和改善教學的過程,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優效、高效教學教育策略需要我們熟練掌握,靈活運用,最終服務于新課程的課程目標:讓學生從學習中學會學習,從嘗試中學會探索,從探索中學會發現,從參與中得到發展,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潛在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追求有效,是基礎教育課堂教學的永恒主題,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它的實現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我們老師去實踐、思辨、提升,使它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