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利用好我們手中的教材,在教學中發揮最大的作用,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好好的研讀教材,挖掘教材。語文學科具有生活工具性的特征,更具有與社會相適應的人文性。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語文教師往往重視工具性,忽視人文性。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使學生獲得優異的成績,更是從情感上對學生進行熏陶,從而使學生領略到語文學科的人文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之中要有意識地、循序漸進地進行情感培養,才能真正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升。所以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教材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為孩子的人生奠定基礎。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載道”,說明“文道統一”是語文的基本特點。現在我把自己幾十年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一些做法談一談,愿與同行專家們共同探索。
一、經典的課文發掘出其精華
《金色的魚鉤》是教材幾經改版尚未刪改的課文,可見其意境之深邃、意義其深遠。我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將老班長的幾個高大形象摘錄成幾個情節,讓孩子們從中汲取成材的“養分”。
情節一:炊事班長快四十歲了,個兒挺高,背有點兒駝,四方臉,高顴骨,臉上布滿皺紋,兩鬢都斑白了。因為全連數他歲數大,對大家又特別親,大伙都叫他“老班長”。“有一次,我禁不住問他:“老班長,你怎么不吃魚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說:“吃過了。我一起鍋就吃,比你們還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著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著搪瓷碗,嚼著幾根草根和我們吃剩的魚骨頭,嚼了一會兒,就皺緊眉頭硬咽下去。我覺得好像有萬根鋼針扎著喉管,失聲喊起來:“老班長,你怎么……”
老班長猛抬起頭,看見我目不轉睛地看著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著說:“我,我早就吃過了。看到碗里還沒吃干凈,扔了怪可惜的……”
我讓學生讀到這里,將書合上,我說“同學們,真是老班長吃過了嗎?”學生們各抒己見,“那就讓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到課文中尋找答案吧!”
情節二:“當我俯下身子,把魚湯送到老班長嘴邊的時候,老班長已經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睜開眼睛,看見我端著的魚湯,頭一句話就說:‘小梁,別浪費東西了。我……我不行啦。你們吃吧!還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不,你們吃吧。你們一定要走出草地去!看,你們都瘦得……”
老班長用粗糙的手撫摸著我的頭。突然間,他的手垂了下去。
“到此,我們是不是有了一個準確的答案了呢,你想向老班長說些什么呢?”我加重語氣的說。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我們真的不要口號式的教說,語文課文像似一面鏡子,可以折射出孩子們從尚的身影,這樣可以使他們的品行得以升華——源于課文的精華!
二、在平淡的文字中引發學生的深思
偉大源于平凡,正是一個個不起眼的小事,讓我們逐漸趨于高大。《落花生》就是其中典型的一課——語言質樸簡潔,含義深刻。
陶行知說:“創造始于問題”,問題是思維的起點,興趣是求知的動力。
在深挖“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這個主題時,我讓學生們帶著下面的問題來反復研讀課文:
問題一:“我”們與爸爸對花生的看法不同在哪里?
問題二:“我”們的看法有錯嗎?
問題三:做“桃子、石榴、蘋果……”那樣的人不好嗎?
之后,我讓孩子們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時,我不急于將本文的主題呈現給孩子們,因為學生的智力年齡和社會經驗受生理年齡的限制,強加是不能起到實際效果(學以致用)的。這時,我播放了兩組視頻,一個是國慶大閱兵的場面,一個是在數九隆冬的天氣下,滿口冰霜但仍然日夜巡邏的邊防哨兵。“你們認為當兵要當什么樣的兵?”我說。學生們又是一番的討論。這時,我將視頻的解說詞播放出來,我說:“用我們這篇課文的話怎么來說?”學生齊聲讀道——“所以你們要像花生,他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說:“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而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平淡有時是吶喊,平淡有時是一種深思。
三、把課文中真摯感人的描寫,給孩子們以強烈的震撼
沒有情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學生們的感,此謂情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最好的詮釋。
我將《地震中的父與子》作為典型分析的課文,使他們懂得:“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的道理。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情感是易于激發的,一旦他們的認知活動伴隨著情感,教學就會成為學生主動的發展過程,從而使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更豐富、更深刻。”我緊扣一個“情”字,精心設計問題,情情相扣,情情加深,情情入理,情情動情……將作者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等細膩的描寫轉化成情理,目的是將此之情感推及至孩子們愛的內發。孩子們通過本文的學習,不僅僅是知道了一個感人的故事,更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經歷了一次如何做人,怎樣做人,做什么樣的人的深刻教育。做一個誠實守信、有責任心、有擔當、有愛心的人,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是立身處世之本。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一生不一定有轟轟烈烈的事跡,但一定得有對家人對朋友的真情,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如果一個人對家人都缺乏情,我相信這樣的人生一定是不成功的,我今天的教育和啟發相信對他們將來的人生都是有價值和意義的。
四、在作文的選材訓練中進行思想教育
俗話說:“文如其人”,“文品如人品”。文品的高低直接取決于人品的高低。在學生的作文中能看出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學生對社會的基本認識,所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是極為重要的。
在作文的訓練中,我除了完成教材中要求完成的作文外,還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貼近生活,思考生活,用日記來記錄生活,體會生活,感受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人的文明最精細的表現在情感的文明里,學校學習的許多東西,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觸過的文化財富,會在我們的心靈里留下痕跡。”
語文教材是思想品德教育內容極為豐富的寶庫;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很多,途徑與方法也很多,如何利用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增強能力的同時,真正能夠得到良好的道德情操的熏陶,是值得每位語文教師認真研究的課題。
每個學生都是一塊材,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要善于在語文教材中選材,在選材中用春風化雨般溫情送材,在情感的感召下,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納材,最終在潛移默化中成材,我想,這才是我們每一位教育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