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其智
新課程的課堂要求關注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因此,閱讀教學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用朗讀感悟的方式來打開進入作者心靈的精神通道,讓學生通過文本與作者交流情感,并在閱讀實踐中獲得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培養。那么閱讀教學的初步設想是“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
我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多年,多年的教育生涯告訴我:要想打造高效課堂全面教育教學的質量,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那么閱讀教學“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正順應了這一形式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讀的訓練是實施“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關健。
讀是培養理解和閱讀能力的需要
閱讀的核心是理解,而這種理解有一個必不可少的、絕對不能容忽視前提條件,就是通過閱讀,達到理解。理解、靠老師講不行,必須靠讀。而且是獨立的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種自能讀書的能力應該是我們語文教師在閱讀中適中追求的一個目標。可傳統的教學中,由于強調教師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強調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致使語文教學中往往是重知識、輕技能、重講解、輕訓練。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是靠老師講懂的,不是靠自己讀懂的,甚至有些教師還偏激地認為,語文教學是讓學生記住字形、學義,掌握文章的段落大意的中心思想。因此,上課變成了師大板大板的寫,學生則大板大板的抄;老師寫得手酸,學生抄得手麻。結果,老師的任務完成了,學生卻云里霧里,不知所動。
古人云:“文貴自得”,“書忌耳傳”,“耳傳”只能使學生讀,只能把知識和結論裝進學生的腦子里而已。聽老師講懂,和在老師指導下自己讀懂,統不是一回事。那種認為聽懂也是懂,讀懂也是懂,反正是把“魚”釣到了的觀點是不對的。試想,自己釣到的,能和別人釣到送給你的一樣嗎?靠別人釣,自己是永遠學不會釣魚的本領的。
讀還是培養語感的需要
語感指的是人們對語言的感受力。人們之所以可以不假思考的,用語言表達思想,以為從語句或一般的開頭即能預測出整個語句或語段的趨向,可以在一瞬間辯別認出詞義的細微差別和情感色彩,正是憑語感。培養語感靠什么呢?一句語,靠有聲語言的實踐,既靠誦讀。在小學,我一直擔任語文教學,多年語文教學實踐,使我發現,要提高智力未開發的學生語言能力,一個主要的方法就是讀。鼓勵他們讀,并且出聲的讀,大聲地讀。即使看課外書,讀報紙,也要他們出聲的讀。這樣的日積月累,當訓練到智能未開發的學生拿到一篇生疏的文章能較為流暢地朗讀下來的時候,你就會驚喜地發現,他們的語言能力(尤其是表達能力)已大大的長進了。原因何在呢?就是他們的語感能力增強了。
其實,古今名人也都重視閱讀,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講的是閱讀與聰明的關系;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是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孫中山說:“我一天不讀書,就不能生活”。講的是閱讀與生活的關系。既然閱讀如此重要,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應如何去指導學生讀呢?
我的做法是:
一、自由讀文,引發思考
對于獨立讀課文我一般采用此法,如《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我事先布置預習并提出以下要求:百合花開要面對哪些困難?是怎樣戰勝這些困難的呢?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把重點句子做上記號。讀后學生交流,并且引導學生體會百合面對自然環境艱苦帶來的困難,老師根據學生回答用簡筆畫、板書、斷崖、山谷、百合然后根據板書指導學生體會百合首先要面對生長環境的艱苦。生長在這樣的條件下的百合心中有一個什么念頭?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根據自己的體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二、表情朗讀,理清思路
對于抒情性較強的文章,我大都運用這種方法,如《永生的眼睛》《母愛》等課文,我先自己范讀,把氣勢和情感讀出來,然后指導學生有表情的朗讀。同時還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賽讀,分節讀,開火車讀,抽讀。現通過聽課文朗讀錄音磁帶,讓學生在心里產生共鳴,從而受到強烈的感染。
三、角色朗讀,品析人物
角色可一人一角色,也可一組一角色,可事先指定,也可臨時物色。如《真情無價》一課,這是一篇描寫人世間親情故事的文章。學生自由讀文后,再聽課文朗讀錄音,領悟怎樣根據人物的不同和地位,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并加以適當的指導如分角色朗讀小女孩和店主的對話,并展開想象,體會小女孩對姐姐的感激之情和姐姐對妹妹無微不至的愛,分角色朗讀姐姐和店主的對話,體會姐姐的誠實和店主的善良。
拓展:同桌之間說說,姐姐會在哪些情況下,給予她媽媽一般的愛。
當我——的時候,姐姐就像媽媽一樣——。
指明說說:你想對文中的姐姐或者妹妹說些什么?
小結:店主的行為一樣令人感動。他用自己的真情保護了姐妹倆的這份真情。
此外,在課文講解過程中,還可以采取男女分開,男同學讀文中“男”說的話,女同學讀文中“女”說的話,或每一種角色由幾個人一起擔任,使每個班每個人都有朗讀的機會。這樣,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不僅可以掌握人物不同內心感情,體會文章所包涵的思想意義,還可以從角色對話中窺見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體會人物語言的描寫方法。
四、文言白話,對讀促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文教學往往是語文教師頗為棘手的問題,由于小學生年齡偏小,知識有限、抽象、思維的能力不勉強,以致對古文的一些詞、句子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從而妨礙對古文的意境的領會。因此,在教古文時,我們首先應想盡一切辦法使學生掌握古文的內容,老師范讀學生領悟,讀懂大意,熟讀成誦,接著我采用文言和白話對讀辦法,指定一名學生讀文言文,其他學生(或一人、或一組、或全班)讀白話文,一句一句地讀。掌握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的聯系與區別,又可以提高對古文的閱讀能力,為學生以后進入高一級學習做準備。
當然,教無定法,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讀的方法還很多,實踐中常常是以一種方式為主而兼用他法。但不管怎樣,我覺得要提高學生素質,打造高效課堂,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還給學生,作為語文課,在閱讀教學中只有實施,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這一舉措。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它不是分析的分析,不講解的講解,靈活的運用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還可以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養成邊讀邊思考的良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達到了“以讀代講,由讀答文,重讀悟情”,“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最終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