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
【摘要】以英漢翻譯中的語言差異為出發點,以文化、思維與語言的關系為依托,結合大學實際的教學經驗,分析大學英語教學中思維訓練與跨文化思考的缺失,闡述了英漢語言差異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指出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要以訓練學生思維、增強其語感為基本目標,以期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教學效率。
【關鍵詞】英漢文化差異 語言差異 思維差異 英語教學
從內容上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不同的文化氛圍自然會呈現不同的文化形態,而這種文化差異反映到語言層面上則表現為語言差異。從形式上看,思維則是制約語言的重要因素,思維差異是導致語言文化差異的重要根源,許多學者把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層次,并且強調語言和文化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心理文化差異,而心理文化的最大阻力則是思維方式的差異。因此語言則包含著特定的文化形態與特有的思維模式。只在根源上對英漢語言差異進行對比分析和研究,認識到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影響,我們才可以認識不同語言的各個層面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從而能夠有意識地注意不同語言各自的表現方法,有利于英漢交互中避免語法運用失當,防止表意曲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一、從根源看英漢語言差異
1.形合與意合。漢語講究模糊思維,句中和句間邏輯關系松散,而英語句中的各語法成分通常要靠連接詞或邏輯連接詞等來連接,形式嚴謹,邏輯關系清晰。因此,漢語是意合思維,是一種意境語言,多用意合法,它以神馭形,結構松弛,傾向于少用甚至不用形式手段,即句子結構不是借助形態和形式詞,而是靠詞語與句子本身意義上的連貫與邏輯順序而實現的連接;而英語則是形合思維,即句子結構主要靠語言本身的語法手段。顯然,漢語主要以邏輯為紐帶,英語主要以詞匯為紐帶,英漢互譯時必須有不同程度的側重。
2.人稱與物稱。漢語講究主體思維,英語講究客體思維。中國人有較強的主體參與意識,在語言上句子多以人作為整句的主語,而英語國家的人更重理性分析,通常以事物為主體進行分析和描寫,在語言上常選擇無生命的事物為主體,在句子結構上多倒裝句和被動句。因此,漢語句子在描述事物和闡述事理的過程中,習慣使用人稱表達法,而英語則常用物稱表達法,讓事物以客觀的口氣呈現出來,使敘述顯得客觀公正,語氣委婉間接,避免主觀臆斷。
3.整體與解析。漢語是螺旋式思維,注重歸納概括,語篇中往往以間接反復的方式推進情節發展,一般先提背景、原因或條件,最后再得出結論表明自己的觀點;英語則是直線式思維,注重邏輯分析,一般先提出結論或結果,表明自己的觀點,再分述實例或原因來支持結論。漢語中作者往往不直接論證段落主題,而是在外圍采取“迂回戰術”,以多種間接的角度來說明主題,強調鋪、呈、轉、合,只要語義相關,篇章就會自然而然流動,體現了整體式思維;而英語段落則遵循一般到具體,整體到個體的原則,信息呈線性鋪呈展開,形式結構嚴謹,整個段落形成一個層級系統,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具有內在連貫性,體現解析式思維。
4.具象與抽象。漢語重動態表達,英語重靜態表達。漢語句子由于動詞沒有形態變化,受到限制少,傾向于多用動詞,且動詞動態感強、動勢強,更活躍,契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用具體思維模式表現抽象概念的偏好;而英語中名詞的使用頻率大大高于動詞,常用名詞來表達原來屬于動詞或形容詞表達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詞來表達動作、行為、變化、狀態、品質、情感等概念,敘述往往呈靜態,表述嚴謹,更能體現出哲理性和科學性。
二、從差異看高校英語教學
1.碎片化學習法VS 任務式教學法。傳統高校教學模式多采用“熱身練習、復習前一節課的內容、導入新課程、講解新知識、鞏固所學新知識、布置任務”的方式,以教師為中心,一遍遍講解說明,講單詞、短語、語法,從不給學生提供思考和吸收的空間,學生忙于低頭記筆記,收集零散的無法形成體系的知識點。反而犧牲了參與聽說譯訓練的時間,課堂氛圍枯燥;而任務式教學法則以“可理解輸出”假說為基礎,該假說認為,語言產出性運用有助于學習著檢驗目的語的語句結構和詞語的使用,能促進語言運用的自動化,有效達到語言習得的目的,既調動已學知識又迫使學生為表達思想而尋找還沒有徹底掌握的表達式、句子結構等,真正做到使學生“在用中學”。顯然后一種教學法才真正理解了在語言教學中內化語言差異的重要性,何種表達方式才是最地道的,何種行文結構才是最適用的,何種譯文才是最出彩的,這些問題只有在運用中才會被真切地感知到,方能切實增強學生的語感,使英語教學行之有效。
2.中國式英語VS 跨文化思考。學生在英語翻譯或寫作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大都是因為英漢思維模式不同所造成的,他們在句子、段落的翻譯過程中往往忽視該差異,每個單詞、詞組都對應翻譯,以譯語思維去造句,難免會譯出歐化漢語或中式英語;為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側重對英漢思維差異的系統講解,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用英漢思維差異來指導學生的外語學習,英語是拼音文字,漢語是表意文字,因此英語學習過程中尤其需要額外的思維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訓練思維,不斷促使學生進行跨文化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形成新的思維模式。
三、結語
考慮到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本身存在的結構上的明顯差異,加之漢語的強思維模式對英語思維模式形成的阻礙,大學英語教學應遵循客觀的學習規律,通過有效的思維訓練幫助學生掌握方法,增強預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對英語思維和文化學習的自我探索,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黃澤英.英漢語言對比與翻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西北醫學教育,2009,0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