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李玉然+高翔
摘要:龍虎山的自然山水、道教文化和春秋戰國崖墓群是其三大特色。近年來,依托其豐富的自然和文化資源開發了一系列旅游景點和路線,使得龍虎山旅游業得到發展迅速。但目前還存在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養生文化主題不突出、產品單一、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本文通過對龍虎山旅游業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順應國內外文化旅游的趨勢,從完善旅游基礎配套設施、立足養生文化、打造養生品牌和科技創新、人才保障等三個方面為龍虎山旅游更好更快發展提供對策建議。
關鍵詞:龍虎山;旅游;現狀;對策
“中國道都”龍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祥地。東漢永元二年(公元90年),張道陵在此傳道煉丹,這里成為中國道教的祖庭。第四代天師移居龍虎山后,子孫后代世居于此,傳位63代,至今1900余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能與孔子相提并論的世家,素有“南張北孔”的稱號。龍虎山是國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5A級風景旅游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江西省龍虎山和龜峰作為“中國丹霞”聯合申遺項目,成為江西唯一擁有世界地質公園和世界自然遺產的“雙冠”景區。龍虎山風景名勝區是鷹潭市旅游產業的核心支柱,鷹潭市提出了“以龍虎山為龍頭,市區為腹地,貴溪、余江為兩翼,道教文化為特色,市區、風景名勝區聯動,文化、旅游聯動”的旅游業發展格局[1]。大力發展旅游業、提升旅游產業的地位,龍虎山風景名勝區是優先發展對象,可以得到全市的支持。
一、龍虎山旅游發展現狀
(一)旅游景點和旅游線路
為了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觀光、考察、科研的需求,景區經營管理部門對各景點進行綜合有機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游覽線路,推出一系列特色旅游產品。龍虎山旅游線路景點包括:(1)道教養生文化游,參觀上清古鎮、大上清宮、天師府、正一觀等道教宮觀建筑,感受道教文化的熏陶。(2)龍虎山地質科考—崖墓探奇游,考察地質遺址丹霞地貌和古老而神秘的崖葬文化。(3)蘆溪河漂流攬勝游,乘坐竹筏或船沿途觀賞上清古鎮、九曲洲農業生態觀光園、正一觀、無蚊村、仙水巖、象山等景點。(4)綠色生態健康游,漫步天門山地質公園和國家森林公園體驗天然氧吧、追尋鬼谷洞圣人長生之道。(5)探險漂流游,冷水峽谷漂流沿途經過卓瑪灘、寨上灘、喜來灘、玉枕灘、鷹嘴巖等景點。景區門票主要通過各大旅游網站和景區售票廳出售。游客旅游消費主要集中于門票,占全部消費的一半以上。
龍虎山旅游受到季節影響較大,每年的3- 11月為旅游旺季,高峰期為3—5月,11月至次年2月為淡季。從風景名勝區統計資料結果顯示,黃金周的客流量占全年客流量的16%左右,超過了目前仙水巖景區的環境容量。
(二)龍虎山旅游產業規模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提高,旅游出行人數逐年增長。龍虎山作為一個集文化底蘊、自然風光于一體的高質量旅游景點,吸引國內外眾多游客前來游覽參觀。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2010年8月2日備受矚目的龍虎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取得圓滿成功。對于促進龍山旅游業發展無疑又是一大動力。2011年龍虎山景區旅游接待人數達318.76萬人,同比增長46.5%。年旅游收入13760.25萬元,同比增長60.6%。2015年游客人數達 1324.39萬人,年旅游收入40622.31萬元。2010到2015年游客規模增長1084.37萬人,平均增長率達35.3%。年旅游收入也同步增長,2010- 2015年旅游收入增長42159.8萬元,平均增長率達36.1%。龍虎山風景名勝區客源基本覆蓋了華南、華東、華中等的地區。其中浙江、廣東、江西、江蘇、福建、湖南六省游客最多,約占全部國內游客的81%以上;本省客源估計占到40%以上;北京、上海地區客源只占5%左右,國內其它省市占14.3%;北方城市游客稀少。龍虎山國內游客出游動機50%以上是觀光旅游,還包括休閑度假、宗教朝拜、商務旅游、探親訪友等。
(三)龍虎山景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龍虎山風景名勝區距鷹潭市18公里,而鷹潭市是江南重要的交通樞紐。是浙贛、鷹廈、皖贛三大鐵路干線交匯地,有滬昆高速、濟廣高速兩條高速公路穿過,其中濟廣高速在龍虎山風景名勝區邊緣設有互通口。320、206兩條國道在境內呈“十”字型骨架,加上6條省干道與之配合構成輻射四面八方的交通網絡。
龍虎山景區內主要有龍虎山和上清兩個鄉鎮的商業服務設施,以及賓館、山莊和景區出入口的小賣部。景區內賓館主要為當地居民私營小旅館。規模較大、較正規的賓館有十幾家,總客房數469間,總床位數1249位,總餐位數1420位,其中星級酒店僅三家。目前正在建設的大型項目——水寨宋莊逍遙城項目,以道教文化為主題,集道教養生、中醫藥保健、養生度假休閑的特色旅游商業綜合體。
二、龍虎山旅游發展問題與不足
(一)旅游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完善
龍虎山的旅游接待服務設施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已初步形成規模。但總體來說娛樂、休閑設施不配套,接待設施檔次低,不能吸引游客。雖然鷹潭是江西重要的交通樞紐,鐵路、公路交通都很發達,但從鷹潭市到龍虎山景區的道路交通建設卻相對落后。景區內各景點分散,觀光車設置不便利,完善的交通接待系統尚未形成。景區旅游接待設施綜合層次較低,設施不配套,服務水平不高,星級賓館僅三家,其余大多數是當地居民利用家庭住房開設的家庭小旅館和小餐館,衛生條件差、亂收費現象嚴重,游客體驗效果差。
(二)道教養生文化游主題不突出
盡管龍虎山景區迎合時代潮流,打出道教養生的旗號,并積極推動產學研結合。建立“全國異地養老養生度假基地”、“中國首家道教養生基地”等項目,推動龍虎山景區由觀光旅游向道教養生旅游和休閑體驗游轉變。但目前基地還在規劃建設之中,具體運營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的觀察。相比于養生旅游開發比較成熟的湖北武當山太極養生、四川青城山、廣西巴馬養生游等地,龍虎山道教養生文化旅游開發還處于起步階段,道教養生文化內涵挖掘不足,景區道教養生文化氛圍不濃,養生主題不明確。開發的道教祖庭朝拜游和主題文化節活動等體驗旅游項目,也較少涉及道教養生文化。
(三)旅游產品設計單一
龍虎山風景名勝區的自然資源優質豐富,道教文化底蘊深厚,但是開發成熟的旅游產品卻較為單一。景區資源開發程度低,留不住游客,以至于設施閑置。開發成熟的旅游路線是瀘溪河漂流,山水結合具有當地特色,有一定的市場影響力,其他的資源多作為漂流沿線觀光項目。但是面對新的旅游市場和游客需求,這樣的旅游路線已經逐漸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景區旅游項目大多安排在白天,夜間缺少娛樂和休閑項目,難以吸引游客在景區留宿[3]。資源閑置與產品老化并存,是龍虎山風景名勝區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龍虎山景區旅游商品、旅游紀念品主要以當地特色農產品,如天師板栗、葛粉、天師養生酒、天師養生茶、瀘溪河魚等為主,產品結構單一、加工制造工藝簡單、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難以滿足游客多層次消費需求。
(四)機構眾多專才不足
龍虎山景區工作人員由龍虎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天師府道觀工作人員、龍虎山旅游文化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三部分組成。三個部門各有分工,管委會除了負責景區旅游開發和管理工作,還承擔區域內兩個鎮的社會管理職能。道觀主要負責道教宗教事務和道教文化研究。旅游集團負責旅游開發和日常運營管理工作。管理權屬交叉,出現多頭管理而導致權責不明。道教文化產品始終無法形成整體的產品,從而使得風景名勝區的核心競爭力和主題形象也無法形成,降低了風景名勝區的整體吸引力。從業人員數量眾多但專業人才配置不足。旅游和文化產業相關專業人員太少,近年來引進相關專業人才很少,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景點工作人員是龍虎山景區文化和景點介紹的主力軍,但目前還沒有規范化的崗位培訓和教育,自身對于龍虎山道教文化的內涵理解不夠透徹,很難對游客做出深入淺出的講解。
三、龍虎山旅游發展對策
(一)完善旅游基礎配套設施
做好吃、住、行、游、娛、購這六個方面的旅游配套設施,才能真正吸引游客、留住游客。龍虎山旅游開發要利用好鷹潭這個江南交通樞紐的有利條件,完善從鷹潭道龍虎山景區的道路基礎設施建設,治理公路沿線環境衛生,完善道路指引標識,建立沿線休息區、餐飲住宿場所等。景區游覽觀光車的安排進行合理規劃,完善景區交通接待系統,方便游客游玩。科學規劃景區住宿餐飲設施,增加星級酒店數量提高游客接待能力。規范居民私營小旅館的管理,規范收費標準和衛生標準,營造安全舒適的旅游環境。結合道教養生服食文化推出當地特色美食,使游客不僅吃飽還要吃出健康、吃出特色。加快對當地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生產出附加值高、受游客歡迎的旅游特產和旅游紀念品,建設大型綜合性特產超市,實行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滿足不同游客需求。
(二)立足養生文化,打造養生品牌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身心健康,健康養生受到廣泛關注。為了迎合近年來消費者對于養生熱的追求,應緊緊圍繞龍虎山道教養生文化,把道教養生文化作為旅游開發的核心,做大做強道教養生文化特色旅游,樹立道教養生品牌[2]。深入挖掘道教自然養生文化、精神養生文化、飲食養生文化、運動養生文化內涵和資源,將養生文化內涵與現代健康理念有機結合,確定道教養生旅游主題,將龍虎山打造具有廣泛國內外影響的養生度假基地。景區規劃強調“天人合一”的理念,做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旅游產品開發項目可以結合龍虎山景區的道教文化特色和養生體驗旅游的新特征,設計融道教自然生態養生、觀光體驗、運動飲食、文化研習為一體的綜合旅游產品。結合市場需求,可以開發“龍虎山洞天福地探秘游”、“天師足跡游”,“天人合一生態游”、“道教仙境養生游”,舉辦戶外運動健身養生活動如登山、自行車、垂釣、自駕游、帳篷節、竹筏漂流等,建立各項目基地并定期舉辦并文化節活動。開發道士清修體驗游,“做一回天師”“參加一次道教活動”。以“龍虎山道教學院”為基地,以龍虎山道教養生研究協會為中心,建設道教養生體驗中心,感受道教音樂、道教戲劇演出和道教氣功等。開展道教養生專題講座,道教養生論壇,舉辦道教養生文化國際會議及中華丹道養生學術研討會,建設養生心理咨詢與療養室,廣泛進行道教養生文化研修游活動。
(三)科技創新,人才保障
龍虎山景區可以通過引進智能化語音導游系統,隨著游客的參觀景點可以全面的講解景點文化,使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汲取知識、了解文化內涵,感受文化的魅力。特別是對于不跟團、沒有導游講解的游客幫助特別大 [4]。營銷方式需要進一步創新,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景區管委會和旅游集團應增加對于龍虎山景區的宣傳得投入,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新聞媒體上投放龍虎山廣告和宣傳片。通過客源分析,重點在主要客源地投放有針對性的廣告并進行人員宣傳和促銷。充分利用各大旅游網站發布旅游路線和旅游攻略。通過舉辦文化節、宗教文化活動、學術活動等重大節慶活動提高龍虎山的新聞曝光度增強其知名度。
龍虎山景區要加快引進旅游、文化產業研究、養生產業研究等相關專業人才,對現有員工采取定期培訓和規范管理,提高導游等從業人員養生服務素質和管理水平,要求專業人員持證上崗。可以通過與高校合作培養對口專業人才,將龍虎山景區作為畢業實習見習基地。利用高校的科研平臺和科研人才,為景區建設開發和規劃管理提供智囊團。
參考文獻
[1]江西龍虎山旅游區發展策劃
[2]聶遼亮. 龍虎山道教養生旅游開發對策初探[J]. 考試周刊, 2014(55):32-33.
[3]瞿藝, 周林圖. 龍虎山旅游資源開發SWOT分析及建議[J].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35(1):26-28.
[4]李志文, 郭福生, 孫麗,等. 龍虎山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與新形勢下的對策[J]. 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31(3):20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