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與行業標準相銜接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建立,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實現就業對口“零距離”的對接。
【關鍵詞】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行業標準;課程體系
1 模具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環境日益優化,目前總體上已初步確定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指導思想,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行業、企業參與高職院校課程活動的深度和廣度,逐步建立課程配套基礎能力建設機制,形成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教學改革目標。當前模具專業課程依然存在以下問題:一,課程體系定位不清晰,模具制造行業的參與程度不夠。課程開發沒有普及基于工作崗位,沒有做到從分析工作崗位的知識、技能要求、崗位變化等角度入手,課程內容缺少工作情境,課程設置不能靈活適應職業結構與崗位的調整需求,課程結構體系仍然具有明顯的學科化痕跡,教學活動安排總體上仍是“重理論、輕實踐”。二,課程考核內容與社會及企業的實際用人需求不一致。目前高職模具專業課程評價總體仍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個別課程嘗試過程性評價,雖有了一定的改進,但對于工作責任感、工作態度等能力層面的崗位素質評價的內容體現缺失,這種“一元化”的課程評價方式直接或間接導致課程評價對課程反饋不足,從而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2 模具企業行業需求現狀
模具CAD技術逐步普及,企業對模具設計人才產生了從數量需求向質量需求的深刻轉變,模具專業的畢業生從大多數從事模具設計到只有少數人才能從事模具設計工作,而更多的畢業生必須走向模具制造等操作崗位。操作各類數控加工設備進行模具零件的制造成了模具專業畢業生重要的從業崗位。因此,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從過去的以模具設計維護轉變為只有少數人在模具設計崗位上,而更多的是在模具裝配崗位、模具加工崗位、模具管理崗位和模具維修崗位等。
3 職業分析和教學分析
3.1 職業分析
經過市場調研,本專業畢業生主要從事模具設計與制造行業的模具加工、裝配、維修試模工作,也能參加與一般模具制造行業的設計和試驗工作,按專門化培養方向分別可以擔任一下崗位群的工作:
(1)模具制造的數控工人員;
(2)模具制造的普通機床機加工人員;
(3)新產品開發中模具、工裝夾具的開發設計人員;
(4)車間技術人員,車間工藝員;
(5)模具鉗工
(6)模具維修工;
(7)沖壓和塑壓設備操作能力
3.2 教學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本專業畢業生應掌握模具制造工藝與設計技術專業基礎理論,具有較強的模具制造和維修能力,具有數控設備的變成、操作與維護技能,具有專業技術的綜合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工作創新精神,適應生產、管理和服務一線需要的高級能應用型人才。根據調研的情況從教學角度出發,擬定符合本專業發展需要的、適應這些崗位的教學課程。
4 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研究與實施
為充分利用校企雙方的優勢,發揮學校教育系統性的優勢,為社會及企業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經與鶴壁天淇汽車模具有限公司多次協商,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與2014年4月份達成合作協議,鶴壁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與天津汽車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委托授權子公司鶴壁天淇汽車模具有限公司,雙方合作共建 “TQM汽車模具班”。
4.1 “工學交替、學做合一、知技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堅持以行業企業對模具類專業人才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學生的職業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為宗旨,創建能夠突出工學結合和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如圖1所示。以實際工作過程為主線,圍繞用人單位對模具生產職業崗位能力為中心,完成模具專業人才培養各理論教學環節、操作技能環節和職業素質環節教學的崗位能力核心課程的構建,突出職業崗位技能的培養,把課程內容“模塊化”,由企業技術人員和教師共同參與完成知技一體化教材的編寫。在具體操作中,按照校內“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學做合一、知技一體”、校外“校企合作培養、頂崗實習培訓、教師巡回輔導”的方式,圍繞車間、生產項目,采用“模塊化教學內容”,采用“項目導向教學法”實施教學和人才培養;最后通過共建企業頂崗實習,實現知識與技能一體、學習與工作對接。
4.2 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課程體系
在構建課程體系與確定教學內容的過程中,由校企雙方多次研討,根據企業工作過程分析,對職業崗位工作能力進行分解,進而確定核心課程,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構建過程如圖2所示。
4.3 “四層兩段一貫穿”的課程結構
在學習先進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我們自身辦學的經驗和條件,采用分段教學、模塊訓練型課程模式,逐漸由基礎向專業發展,它分為基礎教學、專業教學、專長教學、畢業設計與專業實習四個層面;基礎學習和主體學習兩個階段。在整個三年教學時間內,專業技能實踐培訓模塊貫穿始終,“四層兩段一貫穿”的課程結構如圖3所示。
基礎學習階段為第一、二兩個學期,學生除進行公共課學習之外,主要學習專業基礎理論課程(機械基礎、機械制圖、計算機應用等),該階段學生并不獲得職業方面的專業能力。同時伴有相應的基礎實驗教學和為數3個、為期6周的專業基本技能實訓模塊教學。
作為基礎學習階段的結果,將按照學院有關考試規定組織嚴格的院級統考,統考門數一般為3-4門,檢查學生在此階段的學習情況。
主體學習階段分4個學期,完成專業學習、專長學習、畢業設計與專業實習。其中,在主體學習階段中規定有兩個實習期,第一個實習期在第三學期的相關專業課和實訓課中安排學生到企業和校內車間實習,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對職業有進一步的了解,獲得一定的職業經驗,并使其學到的專業基礎理論得到應用和拓展。
第二個實習期為最后一學期,學生在完成畢業考試后,主要進行畢業設計和企業實習工作,企業實習的培訓計劃由校企共同組建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中的企業委員會同畢業設計指導教師共同商議確定,結合學生特點和企業實際情況共同確定具體實習內容、實習目標和考核方式,然后由該專業的企業代表具體負責學生的企業實習安排,畢業設計指導教師每周一個半天深入企業,同企業中的工程技術人員共同指導學生的實習。畢業設計一般采用實習企業或校內實踐中的真實課題,為實習企業和學院解決技術上的實際問題。
專業學習中,學生獲得大量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為其打下較為寬泛的職業基礎。而專長學習是專業能力培養的深化,學生將學習到該專業中最新、最具特色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專業學習和專長學習中,學生將利用學院內的實驗、實踐場所和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為數8個、為期14周的專門化技能實訓模塊的培訓,這些模塊包含了模具設計與制造領域內的最新應用技術,大量采用“實例”和“真實環境”方式培訓。在實訓中,學生動手、動腦相結合,專業能力培養和素質培養相結合,獨立思考、獨立探索能力培養同集體協作、共同交流能力培養相結合。
4.4 “專業+車間”的實踐教學模式
模具專業圍繞鶴壁市企業擁有的現代化制造設備和本市各大中模具企業及校企合作單位的優勢,本著“融‘教、學、做為一體”的原則,積極開拓“專業+車間”的實踐教學模式,堅持營造課程創新與理論聯系實踐的工程環境,現場授課,“學、做”結合,“知、技”一體,動手操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皩I+車間”的實踐教學模式,如圖4所示。
通過實地考察企業的模具加工車間,分析模具崗位的現場環境,建設與企業設備技術含量同步、管理水平同步的校內模具實訓車間,使校內實訓車間實現功能系列化、管理企業化、設備先進化、環境真實化、人員職業化。校內實訓車間和校外企業車間一起構建開放式模具實訓車間,為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并為師生開展教學、科研、培訓、產品加工、開發、技術創新提供平臺,形成了“教室與車間合一”、“學生與學徒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三位一體的真實工程環境,以實訓車間為載體,開展專業建設,如通過作業流程(項目)為導向,構建課程體系;以技術同步為目標,更新實訓設備,通過校企互訪,建設雙師團隊,通過校企互動,開展教科研活動。
4.5 為企業進行產品加工合作
2014上半年,我院和鶴壁全力汽車模具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學校實訓設備、場地和實習學生,進行產品加工。企業可以減少生產成本,獲得更大利潤,學校借助企業生產資金投入和技術指導,減少教育成本,學生可以提前接觸生產過程,更早、更好地由學生向職工的角色轉變,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
4.6 利用“雙贏”的校企合作關系,提高教師水平。
在“雙贏”模式下的校企合作中,廣大教師在模具設計和模具制造等方面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同時,教師定期深入企業,指導學生的企業實習;完成以企業生產實際為題源的畢業設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時,也了解到現代化企業的最新技術。更為重要的,廣大教師通過這一窗口,及時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和潛力,為教師水平的提高創造了條件,也使學院的人才培養始終緊跟企業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周小麗,洪梅.電腦藝術設計專業與行業標準相銜接的課程體系探究與實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16(05):70-72.
[2]白景永.構建與行業標準相銜接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J].山東外語教學,2011(03).
[3]徐國慶.理論與實踐整合的職教課程模式探析[J].職教通訊,2003(09).
[4]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06).
[5]余祖光.職業教育改革與探索論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唐振華.基于職業標準的高職課程改革策略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
劉瑞娟(1983-)女 ,河南省安陽市人。高校講師,曾畢業于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現為鶴壁職業技術學院 機電工程學院教師,從事機電類專業課教學工作。
作者單位
鶴壁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 河南省鶴壁市 458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