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傳統和新課程下分享思維的對比入手,詳細分析了分享思維的使用,并在結合實際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項。
【關鍵詞】新課程;分享思維;教學方法
隨著《國家十年中長期教育規劃改革綱要(2010-2020)》的不斷實踐,教育的改革已深入到學校的各個方面,尤其是英語的改革則更加深刻徹底。因此,作為從教在一線的教師,我們有必要思考,我們的教學方法是否有不足之處,我們是否也應該對我們的教育提出更多的思考?
1 傳統課程下的分享思維
在進行新課改之前,教育充滿著諸多問題,過度強調應試思維,大量的重復而又機械的練習,教師“滿堂灌”,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要克服這些弊端,解決這些問題,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于是國家開始了對課程的新一輪改革,簡稱新課改。
可能有人會說,那么在課改之前呢,我們有過分享思維的運用嗎?所以,如果想要探討分享思維的運用,我們有必要再回溯一下,傳統課程下的分享思維又是如何。
在傳統課程下,分享思維更多的是見于解決問題,討論活動以及課下的資料搜集,比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如何解決一個問題,或者讓學生課下自己搜集有關課文的資料,包括作者信息等。而落實到英語課堂,更多的則是小組活動,由于之前教材改革相對滯后,分享思維既缺少相關的理論支撐,也缺乏一定的開展基礎。我們看到的狀況是一邊是國家提倡素質教育,一邊是英語老師讓學生狂背單詞和語法。所謂的分享思維也不過是看看視頻,聽聽音樂,學生再進行一些簡單的自我表達,更深一步則是一些小的比賽。我們很少看見熱烈的課堂討論與思維火花的碰撞。
所以,傳統課程下的分享思維,更多的局限在課堂,而且更多的是以老師為主體,而非學生。老師將一個問題拋給學生,并預留討論的時間,而對于學生所給出的答案并不多加評論,甚至有的時候只是對正確答案予以積極的評價,這樣的課堂基本上沒有分享思維。
2 新課程下的分享思維
自2001年,中國教育部開始了對英語課程和英語教材的新一輪改革,這場改革已經歷經十六個春秋,改革的成果顯而易見,英語教學學齡的提前、英語教育的普及、大眾對英語教育的重視以及整體設置九年一貫制的英語課程。而這次新課程改革中重點是改變以往過度死記硬背和方法過于單調機械的狀況,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關注學生的能力發展,強調學以致用。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新課程所注重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每一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各自的優缺點,隨著互聯網的越來越普及,以及國家“三通一平臺”的建設,如今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和線上線下資源來進行英語教學,是新課程下所有教師要面對的,也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非一日之功,需要時間和精力去逐步實行,但我們也可以通過某些實踐去探明一個方向,而分享思維便是一條很好的路徑,它也和我們的合作學習不謀而合。
有別于課改之前的分享思維,新課程下的分享思維更多地強調網絡媒體、社交平臺、移動終端設備以及軟件系統的應用,它的外延應該遠遠大于簡單的課堂小組討論與合作,當然也不僅僅是單純的課堂上的思維分享。新課程下的分享思維應當這樣定義:它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注重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意識,倡導信息資源的流動性、開放性、分享性,并且可以通過課堂上的討論交流以及網絡媒體上的拓展延伸來增強學習的互動性、及時性、延展性的一種思維。
分享思維更多地強調課堂的互動與生成,它沒有絕對的預設,所有的答案都有可能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和熱烈討論而呈現出多樣性,因為每個學生的個性是不同的,學習水平與學習動機也是不同的。并且由于網絡媒體和社交平臺以及移動終端的使用,可以設想當我們將我們的問題放諸廣延,我們會得到不止一種解決方案,估且不論這些方案的對與錯,但至少我們有更多的可能。想起參加黃山書會上的一個例子,美國著名演講家,也是眾包領域的研究專家—利奧*扎佐夫,在TED的一次演講令我印象頗深。在一次演講中,他帶了一頭成年公牛到了現場,隨即便在“臉書”上發了一條猜公牛重量的微博,頃刻之間,他的手機上收到了很多條答案,而這其中最接近的答案與事實僅相差不到80斤。這讓我不禁想到,我們現代科技如此發達,我們的教學也可以采用這樣的分享思維來進行教學,尋求更多的可能性。
3 如何在英語課堂中使用分享思維
3.1 重視學生討論,活躍課堂氣氛。
新課標明確提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而我們都知道思維只有通過傳播才能分享,所以課堂上的討論完全是必要且重要的。學生只有通過討論與交流才能分享他人思維,才能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僅如此,學生還可以通過實時且有效的交流,將別人的思維與自己的思維進行對比,取長補短,并形成自己獨有的思維,還鍛煉了自己的頭腦。
可想而知,這樣思維交流,思維火花的碰撞下的課堂會是沉悶無趣的嗎?當然不可能。這樣的課堂會是這樣的場景:學生就某一個問題或者活動在做著積極的準備與思考,教師在一旁細心觀察,熱心幫助。當準備結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輪流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在一旁耐心傾聽,并對每個匯報結果給予中肯而又適當的評價,最后再對此次活動進行有效而系統的總結。這樣的課堂不僅僅是活躍的,更是高效的,還是雙贏的。學生通過思維的分享與合作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教師也在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中了解了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水平,這樣的課堂才應該是新課改下的課堂表現。
3.2 重視媒體工具,豐富教學資源。
說到媒體技術,我們有必要看看百度百科詞條對于媒體的定義:媒體是指信息傳播過程中,信息與信息的接收者之間的中介物,即存載并傳遞信息的載體和物質工具。從定義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見,媒體所包括物質范疇的廣泛性和多樣性。小到一方黑板,大到交互式一體機;無論是紙質的,還是電子的;無論是文字的,還是非文字的,只要實現了信息傳遞的功能就是媒體工具。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的教室不再只是單調的黑板,更多地場景是現代技術媒體的融合,以實現更多樣化的教學,是無所謂之,還是充分利用,是擺在每一個教師面前必須要深思的問題。
在我看來,英語本就不屬于我們母語,雖說兩者都是語言,有些相似之處,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采取完全一樣的模式去教授英語。在電子化教學的大背景下,再加上小學生的年齡和心智特征,我們更多的選擇應該是直觀教學,用大量的圖片、聲音、甚至是視頻去進行教學,充分實踐多媒體教學。我們大可以利用視頻讓學生去模仿,去討論,去描述,去比賽,去交流,去分享他們的思維應用。
我們也可以播放音頻,讓學生嘗試去學習,去領悟,去模仿,去歌唱,并進行一些小型的比賽,讓學生在分享的情境中去取長補短,也增強了他們的合作和競爭意識;還可以進行一些小型對話進行改編,讓學生們有自己的特色,體現學生的自主意識??傊?,技術的更新換代和應用的深入實踐,理應讓分享思維的運用應當在課堂上得到充分體現。
3.3 重視課外教育,拓展教育層面。
在新課改之前,我們能看到有一些教師將課本放之辦公室,或者上課后便步出辦公室,不再去進行更深層次的教學實踐,也不再進行更深一步的教學思考。
可是反觀我們新課改的宗旨和概念,這樣的師者態度顯然是不合適的也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對英語這樣一個強調生成互動的學科來說,我們更不應該是這樣的態度。語言是靈活的,而非死寂如沉水;語言的課堂也是廣博而延伸的,它體現在課前、課中、課后這一整段連續的過程,當然更體現在校內和校外這兩個不同的層面上。
或許,有教育同仁們會問,那為何不去討論校內資源,而是去探討校外資源呢?我想道理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從1999年提出素質教育以來,我們對于課內資源的關注度和利用率已經到了一個比較成熟和完備的階段,反觀對校外資源(包括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的利用與挖掘還有待進一步拓展與深化,我們看見的情況,尤其是鄉村學校,很多教師更注重的是上課45分鐘,而對于下課后、放學后可能關注甚少。
英語的資源是相當廣博與豐富的,我們可以讓學生在家中進行模擬操作;讓學生描述家中人物;讓學生進行家庭調查;讓學生進行自然資源的搜集與展示;讓學生進行對校園的描述與畫畫;還可以讓學生采取每天一句話的方式,說說他們在上學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有的上述活動我們都能看見分享思維理念的存在,也可以輕松的看見分享思維在這些活動中所起到的作用。想起一個例子,四年級英語有一課是沙拉制作,當時我便讓學生帶了3樣水果,每樣1個,并利用課間的時間讓他們一邊制作,一邊介紹,并互相品嘗借鑒,學生們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一門廚藝,何樂而不為。
4 使用分享思維的注意事項
4.1 切忌喧賓奪主
我們強調分享思維,但并不表示我們將分享思維奉為圭臬,那只會是形而上學的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畢竟,每一個學生的個人情況和個人心性不盡相同,我們在使用分享思維的方式進行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身心差異和發展特點,要有適當合理的修改與調整。
同時我們要清楚的意識到分享思維,從本質上來看它只是一種思維方式和教學手段,是為教學所服務的。我們評判分享思維該不該使用,有沒有好處,歸根結底還是看它能否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能否豐碩我們的教學成果。如果在使用了分享思維后,班級的學習狀況的確有所改進,整體的學習水平有所提高,那么我們大可以使用這種教學思維。但如果在使用之后,發現未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出現相悖的結果,那我們就要考慮是否采用此教學方法,或者是否需要對其采取揚棄。
4.2 切忌只做擺設
教學方法是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進一步鞏固和豐碩教學成果,但絕不是蜻蜓點水式,也不是雷聲大雨點小。在教學中,我們需要去進行教學方法的實踐,但這種實踐絕不是淺嘗輒止。身為教師,我們都很清楚在備課中要對所使用的教學方法進行相當的說明與闡釋,可是這種闡釋又有多少能應用在教學過程之中呢?這個問題應當是我們所有人都要考慮的。
教學方法不應當僅僅是擺設,也不是用來顯示自己教學水平高低的工具,它是為了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所采取的手段。一堂課45分鐘,教學方法的使用和體現應當是貫穿整個課程的,而不是說我也不清楚到底用沒用,反正我教了;或者說我也用了,只是其中的某一個活動或者是某一個環節用到了,也不是很多;又或者用了一段時間,又不想再用了。不能說上面的情況絕對不存在,肯定有,但這些態度都是我們在使用分享思維進行教學時不可取的。
4.3 切忌焦躁心態
任何一項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實踐,都不是一朝之功,都必須要經過實踐—理論—再實踐的過程,并且這道過程是不斷循環往復,呈螺旋式上升的。教學要講究循序漸進,學過心理學也知道人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性和階段性,所以我們在使用和探討分享思維時可以采取“小步進行、學思結合、注重實踐”的理念方式。切忌采用“突進式”,不能有焦躁心態。
“治大國若烹小鮮”,教學方法和思維的創新也是這樣的過程。太過急功近利,不僅會造成學生的心理負擔和抵觸,而且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相反的效果。應當先對班級情況進行一定的了解和研究,再考慮分享思維的實施步驟與過程,在每一次的實施結束后應當有一定的討論與反思,這種討論與反思既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集體的,但必須要深刻且有效,不應流于形式。
5 結語
分享思維是強調互動與生成的語言思維,同時又是強調合作與交流的教學方式。英語課堂的多樣性以及學生的差異性是分享思維的現實基礎,也是分享思維的考慮要素。我們使用分享思維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要結合實地實情,要做到不唯心、不唯書,要靈活運用,循序漸進。從而實現更好的課堂效果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薔.英語教學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0-110.
[2]魯子問,康淑敏.英語教學方法與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ISBN 978-7-303-13324-6.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梁祝.初中英語教學活動設計案例精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25-128.
作者簡介
黃祺霖(1988-),男,漢族,安徽省合肥市人。大學本科學歷。現為安徽省廬江縣泥河鎮瓦洋小學教師(小學初級職稱)。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
作者單位
安徽省廬江縣泥河鎮瓦洋小學 安徽省廬江縣 23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