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平
新課程改革后,學生上課時間逐漸減少,怎樣用有限的時間來完成教學任務,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確保教學質量,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什么是高效率的課堂教學?在有限的時間里使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技能得到充分訓練,還能學到一定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更好的培養。針對學生實際,“法國科學教學計劃——《動手做》”中曾說:“聽,會忘記;看,能記住;做,才會。”由此可知,動手操作應該成為數學課堂中的一種必要形式。學生“手、口、眼、腦”并用,可以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活起來。有我們以前的“耳聽口說”變為“學生動手操作和實踐。”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接受更容易。為進一步開闊學生思路,培養創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礎。所以我認為動手操作是一種很好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一、動手操作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他們有了興趣,必然會好學,好學是成功的第一步。所以我們的數學課堂應該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并對操作過程加以指導。使他們在動手過程中享受動手的快樂,在快樂中掌握知識和技能。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思考題“一根木頭鋸成4段,要鋸幾次?如果每鋸一次用3分鐘,一共要鋸多少分鐘?”學生很快說出4次,用12分鐘。我問是真的嗎?孩子們異口同聲:“真的。因為鋸4段嗎。”我緊接著說:“真的還是假的,動手鋸鋸就知道答案了”。我們同桌手中都有一根小棒和一把剪刀,用小棒代替木頭,剪刀代替鋸子,動手鋸一鋸,看看結果正確嗎?同桌合作鋸起來,鋸完結果大家就明白錯在哪兒了。一生說:“老師,我們在鋸時,我鋸木頭,同桌計數,一次一段,兩次兩段,三次三段,可我手里還有一段,最后一次應該是鋸了兩段。所以,鋸4段應該鋸3次。通過實際動手鋸一鋸,同學們總結出:"鋸的段數比鋸的次數多一”。比以前,我畫圖講解,學生自己畫圖理解,效果明顯提高。因為,這類問題操作起來更直觀,理解更深刻,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二、動手操作能滿足學生好動的天性,讓他們體驗成功
在我以前的教學估算數的過程中,是我在說法,學生們重復我的過程。我講的累,學生學得更累,最后還是有好多不知道在做什么。反思過后,我給每組分了一個盛滿玉米粒瓶子,讓學生估算大約這瓶玉米粒有多少粒。(1)倒出來,一粒一粒的數;兩粒兩粒的數;五粒五粒的數。(具體數的多)(2)倒在手里抓一把,數出一把的個數,再看看一瓶能抓幾把,估出整瓶的粒數。(3)倒在小袋子里裝滿,數出袋子中的粒數,再看能裝幾袋,估出整瓶粒數。(估數的少)在學生們估出數時,叫“停”,好多學生還沒結束。這時討論為什么有的快有的慢?區分精算和估算,體會估算的必要性。再讓估算的學生復述估算的過程,最后全班再進行進行估算練習。這樣的數學課堂用時長了,卻沒有一個學生掉隊。因為數的過程是大家喜歡的,在數的過程中又學到了方法和知識,讓他們實實在在看到了動手的優越性,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動手操作能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降低難度,突破重點
在學生想知道而不得知時,在學生似懂非懂時,進行動手活動,可以起到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的作用。這時盡可能地讓學生的手動起來,拼一拼、擺一擺、量一量、畫一畫。例如:把一個長6厘米,寬和高均是2厘米的長方體,截成三個小正方體,它們的表面積增加了( )平方厘米,體積是( )立方厘米。一部分學生畫一畫得出了答案,還有一部分畫一畫也不理解。怎么辦?那就動手切一切。于是讓他們用蘿卜削成長方體,再把長方體變成正方體。切完后再說做的過程,在切一切、說一說的過程中理解了,長方體變成正方體表面積增加4個邊長為2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積,體積卻沒變,還等與原來長方體的體積。為了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的理解了,又出了一道題。把四個邊長3厘米的正方體排成一排組成長方體,表面積減少了( )平方厘米,體積是( )立方厘米。這次學生很快得出了正確的答案。讓學生們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試一試的活動中親身體會,在動手操作過程中理解,形成自己的經驗,在利用已有的經驗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把過去的一言堂變成了學生的舞臺,把主體地位還給了學生,老師引導學生“手、腦、口”并用,找出解決問題方法。少了說教,多出的是實踐,實踐得出的才是真知。這樣的課堂能把老師從繁瑣的教學環節中解脫出來,學生也會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