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穎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數學。但為什么很多孩子學起數學卻都有些吃力呢?尤其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如何讓其陶醉于數學之中,樂不思蜀,對學習產生興趣呢?這就要看教師怎么教,教會什么?教學的本身不是備課,不是上課,而是育人。尤其針對低年級孩子來說,在這一過程中到底應該教會他們什么,怎樣才能達到育人的目地呢?我在教學實踐中思索總結出以下幾點拙見:
一、教會學生“會聽”
在教會低段學生“會說”、“多想”的前提下還要教會他們“會聽”,讓學生在聽講中抓住重點,不僅要認真聽老師講,還要認真聽同學發言、聽同學發言中存在的問題。如每次在課上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我都會讓別的同學說說該同學在表述這個問題上哪個詞或者哪句話說的較好,哪些地方又說的不夠完整。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聽的能力及注意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整合能力。
為了訓練孩子們聽的能力,在口算題上我也經常是只口述,讓學生直接寫出得數。開始的時候,念完一道題,好多學生都說沒記下來或者沒聽清楚,讓重述一遍,我就適當放慢速度在念一遍……這樣訓練了一段時間后,在后面的口述口算題上,全班竟然一次通過,我只需念一遍他們就可以又快又準確的寫出得數。后面我又開始試著口述應用題,讓學生直接寫出算式。先從每道應用題口述三遍開始,讓他們在讀的過程中先把主要的數據和重要問題簡單的記在本上,就這樣我口述應用題也從三遍減到了兩遍,最后全班百分之九十的孩子竟能在我口述一遍的情況下寫出準確的算式。這樣不僅鍛煉了孩子的聽力,同時也使其思維更加敏銳了。所以,在課堂上教會孩子“會聽”也是十分重要的,當然教會孩子“會聽”的方法也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需要長期培養和訓練的。
二、教會孩子“會看”
“會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和觀察能力,只要學生能通過自己的看,自己的想就能掌握的知識,教師可以不講或給予適當的點撥,在教學中可以提供給學生充分、準確、鮮明、能引起學生觀察興趣的材料。由教師帶領學生觀察,給學生觀察提綱提示,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作出判斷。所以,在每次講課時,我都會準備充足的教學用具,用來很好的輔助學生學習認識新知,并制作出精美的課件,讓學生能在興趣中自覺的去觀察事物、認識事物、推敲事物……如在講“觀察物體”單元中“鏡面現象”時,感覺如果就在課堂上干干的講這些鏡面顯現什么的,根本不可能讓低年級孩子在短時間內把鏡面現象都分清楚。所以,在講課的前一天,我給學生留了一個實踐作業,讓他們回家做各種姿勢和動作照鏡子,并把親眼觀察到的鏡子里面和鏡子外面不同點記錄下來,比一比看誰觀察的最仔細,誰能把鏡子里外的現象說得最全面。布置下去后,等第二天講這節課時真是得心應手,一點也沒費什么事,好多學生都通過前一天的親身體驗和細心觀察,將鏡面現象能用自己總結性語言說出來了,更重要的是他們在總結前早已對鏡面現象有了充分的認識,等再讓他們區分辨別的時候,他們絲毫不費力的就能分得清清楚楚的。
三、教會學生“會說”
教會學生“會說”,尤其在教低段學生的時候,這方面我深有感觸。在我任教一年級的時候,有個姓謝的女孩子,她是我們班的數學科代表,她的學習、課堂常規都是很好的,可每每在回答問題或者講述班里的一些情況時,從來都說不明白,說話的時候不僅語速過快更讓人擔心的是她的話總是說不連貫。像她這樣回答問題總是表述不全的現象,對于這些低段的孩子來說是隨處可見的,低段的孩子一般都會在課堂上爭著發言,但他們的發言往往是隨興而發,講的話不完整,不規范。所以在每節數學課上我首先都所聞所想所感。經過一學期的刻意培養,這些低段孩子雖然還是不能將一件事情規規范范、完完整整的表達清楚,但也能將事情的百分之九十說出來。因此,我認為并不是只有在語文課上才需多鍛煉學生多說,其實在數學課堂上也要盡量讓學生多說,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會說”。這樣不僅能極大的提高孩子數學術語的規范性,同時也促進了學生有序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會學生“會想”
“想”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那該如何更進一步教會低段學生“多想”呢?這就需在課堂上給學生足夠的動腦筋去想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肯動腦筋去想問題。如在講授“人民幣的認識”的時候,雖然說現在的孩子與錢接觸的機會多了,但大面值的錢對于這些低段的孩子來說還是較陌生,錢與錢之間的兌換問題上對他們來說更是顯得較抽象。因此在上這節課時,我準備了很多不同面值的整、零錢,給學生留了足夠的時間,讓同學之間想出不同的方式去兌換這些錢,并將自己的兌換過程及小訣竅講給同學聽。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在《作為教育任務的數學》一書中指出:“學習數學的惟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通過自己的創造活動而獲得知識,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和靈活運用知識。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同時也可以獲得了“創造”的才能,誘發創造興趣,有利于創造精神的培養。
為了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我經常也會在下課前留出三,五分鐘的時間來出一道有趣的思考題,如“小明今年8歲,媽媽今年30歲,十年后小明和媽媽相差多少歲?”學生對這樣的題是相當感興趣的,他們會同桌之間或前后桌四、五人之間極有興致的討論起來。我認為這樣不僅極大的開發了他們的腦部思維,同時也培養了他們互助互學的意識,更是在他們頭腦中形成了事物之間聯系的思考過程,也有利于學生認識新事物,產生新設想。
五、教會孩子“會用”
知識在于積累,而知識本身不是力量,知識的力量在于其使用價值、在于創新挖掘,更在于會用。《課標》中提出的優算法不也是一種知識的“會用”嗎?
現在課堂中,我們越來越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不僅是為了體現數學與實踐的密切聯系,更是為了將數學知識真正會用到生活中去。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學生對長度、重量等計量單位的名稱及各計量單位間的進率背的滾瓜爛熟,卻估算不出一支粉筆的長度、一本書的重量;有的學生認識直角卻不知道怎樣用一張紙折出直角。所以學東西要自己去領悟,才是真正的學習。在真正掌握知識后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才是真正的智慧。
因此,綜上所述對于低段孩子來說,在數學課堂中教會他們以上這幾點我覺得尤為重要的,這樣能為學生在以后數學學習的道路上奠定了一個扎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