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朋亮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不斷深入,筆者發現鄭州一中提出的匹配新課程改革的“主體課堂”教學理念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理念,但過分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卻不可避免的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踐行新課改教育教學的同時,不但要關注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要注重教師的主導意識。因此,筆者提出了“以主體課堂為主線開展教學,但允許不同科目、課型采取不同手段和方法”和“不同科目采取不同教學手段、方法,匯聚式向心力般形成新型主體課堂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教學改革 主體課堂 教學模式
十余年來,新課程改革作為一項撼動中國現有課程模式的理想與行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課程改革實踐的日益深入,新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問題也日益顯現出來,對于新課程改革的批評和冷觀也越來越多。在這項改革推進的進程中,鄭州一中提出了匹配新課程改革的“主體課堂”教學理念及模式,筆者在對此理念和模式進行實踐過程發現: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但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其實,任何一種教學思想,只有和具體的教學情景、教學條件、教學目的及教學對象聯系起來,才能煥發出持久的生命力,否則,就只能成為空洞的說教,通俗意義上說也就是沒有任何一種教學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鄭州一中的主體課堂教學模式由“自學、研討、測評、精講”四個環節組成,筆者通過對主體課堂教學模式的不斷實踐,發現存在一些弊端,首先是自學環節,學生在明確一節課的學習目標之后,通過自學來進行獨立解決課程知識點,那么在這個環節,就會出現兩種現象:一種現象就是基礎較好的同學可能自學能力比較強,能夠很好的展開自學環節,另外一種現象就是學生基礎較弱,無法啟動自學模式,所以自學環節的實施也是要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的;其次就是第三和第四個環節分別是測評和精講,教師在實踐過程中不妨試著跳出這個模式把精講放在測評之前來開展這節課,試想:學生在自主學習之后,通過研討得出一些結論或者呈現一些新的問題,那么,在這個時候,如果教師能夠對這些問題進行及時的處理應對,并且對這些課的目標進行再次明確引領,精講某些呈現過程中需要解決的知識點,之后進行測評,那這樣這未嘗不是一種好的模式,因為在達標測評的過程中呈現的一系列新的問題元素可以留到課后或者下一節課進行交流展示。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要不斷對現使用的教學模式進行斟酌和反思。鑒于此,筆者特提出以下見解和觀點。
第一,以主體課堂為主線開展教學,但應允許不同科目、課型采取不同手段、方法。
新課程改革后,國內出現了諸如“主體課堂”“翻轉課堂”“高效課堂”等類似的課程教學模式,而且新課程改革的初衷是美好的,它希望建立在以教師為主導作用、學生為主體作用的教育教學課堂環境之中,但對于一種教學模式“一刀切”似的應用于各個科目教學之時,各個科目不論新課還是復習課,必須按照此模式開展教學的話,課程改革后所提出的“以教師為主導作用、學生為主體的作用”的教學模式誠然就是沒有多大意義了。尤其是對于語言性教學科目來說更是如此,以英語科目來說,教學可以以主體課堂教學模式為主線開展教學,但應允許不同科目、課型采取不同手段和方法,這樣課堂教學就不會出現照抄照搬的惡性循環現象,每個科目所涵蓋的自身特質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給體現出來。
第二,不同科目采取不同教學手段、方法,匯聚式向心力般形成新型主體課堂模式。
每個科目都有其科目所存在的自身特質和元素,當我們把所有科目“一刀切”似的去走一種范本狀態下的模式之時,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不成熟的。筆者認為對于高考必考科目來說,學生“一刀切”似的開展一成不變固化的僵硬的模式去走的話,對于任何科目來說都是一種模式強制下的失敗。因此,在課程教育教學中,作為課程模式的決策者、實施者、參與者,應該以科目自身特質為主要元素考慮,形成一種不斷的向“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理念靠近的向心力。當我們把具體科目具體分析,然后通過同類科目、不同科目的交叉交流研討后,一種新的主體課堂教學模式就可以以最基本化方式存在和形成,然后再繼續豐富、修改、二次化形成。那這種存在于高中教育教學的新型主體課堂教學模式就是非常實用的。
綜上所述,鄭州一中主體課堂教學注重對學生提取信息、處理信息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且改變了單一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和被動的學習方式。但其過分夸大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上的作用,忽略了教師的主導意識,一成不變的教學環節在某種程度上也滯后和扼殺了教師對課堂教學設計的創新和批判性思維。英語教學法從數百年前的語法翻譯法開啟,到今天人們所倡導的基于任務的教學法為止,方法教學課堂上一枝獨秀的情形已經窒息,英語教學已經進入后方法時代百舸爭流的繁榮盛世,我們不能把一種固定的模型套用在任何科目上照搬照套的使用。因此在踐行新課改教育教學的同時,我們不但要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要關注教師的主導意識,同時對已形成的教學模版進行多元豐富和研討,使鄭州一中主體課堂能夠成為教育教學過程中真正的一把亮劍。
參考文獻:
[1]紀德奎.新課改十年:爭鳴與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11(3): 18-24.
[2]武和平.外語教學方法與流派[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