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軍
對教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只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
合作學習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教學各動態因素的互動合作為動力資源,以團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一種教學活動和策略體系。合作學習也屬于一種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相比,它們有著許多質的不同。合作學習有以下四條特征:
(1)有明確的小組討論,或需解決的物理任務;
(2)小組內成員面對面互動;
(3)小組內有相互合作幫助的互動的氣氛;
(4)小組內人人參與,每人都有自己的職責。
一、合作學習的形式
根據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要求的不同,我們可以將合作學習的形式分為課前協作式、課內討論式、課后研討式三種。
1.課前協作式
課前協作式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在課前分工協作完成學習任務(包括準備工作)的一種合作方式。這種方式一般是把總任務分解為幾個子任務,由小組里的成員分別承擔一個子任務,通過匯總每個成員的子任務來完成整個小組的學習任務,同一小組的成員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內完成各自的任務。
2.課內討論式
課內討論式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在課內通過小組討論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合作方式。在討論的過程中,小組內的成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針對問題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可以仔細地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有時還可以進行辯論。在每一次討論中,小組內的成員有相對明確的分工:記錄員、檢查員、組織員(組長)、總結報告員等。這種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內容。
3.課后研討式
課后研討式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在課后進行合作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合作學習的組織
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必須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1.科學、合理的進行分組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學過程中的信息傳遞只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單向進行,這樣的信息傳遞大多是師生問答式,沒有學生之間的討論,沒有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更缺少學生自我調整、矯正的機會,從而也就無法暴露學生思維的“過程”。而新課程倡導的合作學習,恰恰是對這種“缺陷”的彌充,它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學之間互幫互學,以優帶差;二是增加學生發言的機會,培養學生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三是為學生創設辯論的機會,在辯論中鍛煉思維的敏捷性;四是培養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因此,小組內成員的搭配就應該做到科學、合理。
2.充分發揮小組內每個成員的作用
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雖然層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應該樹立整體意識和團隊精神,樹立“小組的榮譽離不開我的努力”的意識。因此小組內的成員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別是對于那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習基礎比較差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弱的同學,更應該幫助他們克服障礙。為了使每個人都有鍛煉的機會,小組內的分工應該輪流進行,而且各個組輪流的方式基本相同(即同一層次的同學同時擔任同一角色:記錄員、檢查員、組織員、總結報告員等),這樣也利于評價的公平性,樹立每位同學的信心。
三、合作學習的評價
《物理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物理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對合作學習評價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評價小組的整體情況,當然也必然會有個人評價與小組評價,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要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應關注學生合作的過程;不僅僅評價對每個學生的參與情況,更應關注小組的整體情況;不僅僅評價發言學生的答案是否正確,更應關注學生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同學的發言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不僅僅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更應關注他們在合作中所表現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與態度。教師通過評價機制,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四、小組合作學習的幾個誤區
(一)幾個誤區:
(1)將小組合作理解為小組討論。
這樣的小組討論沒有明確的團體目標指引下的群體學習行為,教師使用它,只是為了使教學能順利地進行下去,其出發點和歸宿是完成教師對教學的設計(以教師為中心)。這種小組討論不是真正意義的上小組合作學習。
(2)自由放任,缺乏監控。有些教師上課伊始便布置合作學習任務。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有的教師退至教師的一側耐心等待,有的教師如蜻蜓點水般在各學習小組間游走。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教師開始依次聽取各小組的匯報,匯報完畢,課堂教學活動便宣告結束。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可有可無,小組合作學習處于一種缺乏監控的自由放任的狀態。
(3)少數人學習,多數人休閑。
(二)避免合作學習走入誤區的幾點做法:
(1)要求學生合作,首先教師應該學會合作。應該承認,對教師來說合作學習也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因為我們的教師大多也是在缺乏合作的傳統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所以在工作中,教師間的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只有經過合作才能從中感受到合作的要義,才能體驗到合作的快樂和收獲,才能有效地去指導學生的合作。
(2)學生要建立成長記錄,教師也應該建立成長記錄。在這次課程改革中,為了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成長過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我們都要建立學生的成長記錄袋。
(3)正確掌握小組合作學習的操作要領。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系統、有結構的教學組織形式。一般來講,小組由4—6人組成。目前,大多數學校采取的是異質分組的辦法(小組成員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個性不盡相同)。每個成員在小組中都要被賦予特定的職責。
(4)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于,加強對合作學習的監控。教師要深入到學習小組中,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注意隨時監控合作學習的進程和質量,幫助學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
(5)制定適宜的小組合作學習目標。小組合作學習的精髓是通過生生互動求得小組成員的共同進步。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達到個人目標,而且要幫助同伴實現目標,通過相互協作,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
(6)建立激勵性評價機制,培養小組成員的合作精神。研究結果表明,激勵性評價機制的建立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關鍵因素之一。教師要將激勵性評價指標頌給學生,并定期引導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
合作學習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我們必須去學習;合作學習是一種新的教學策略,我們必須去研究。讓合作學習這朵課改之花越開越盛,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