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芬
【摘 要】素質教育開展以來,各地方對學生能力培養愈發重視,也提出了許多教學方法。本文針對小學數學學科,提出來“四會”能力,即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要會參與、會發現、會運用、會創造。針對這一目標,本文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教學措施,如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法以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探究數學定理,注重一題多解的訓練等,當然,還有其他許多措施,希望廣大數學教師能夠更加深入的探索。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師;教學活動;發現;教學內容;講解分析;方法技巧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更新。傳統的數學教學越來越顯示出不足與滯后,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與變革。這種變革迫切要求數學課堂教學從低年級起就要訓練學生會參與、會發現、會運用、會創造。
一、學會參與
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前提、基礎是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把學生看成具有主觀能動意識的社會人;要切實建立平等、民主、友愛的師生關系,創設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要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熱情、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學習興趣、愉悅的情感體驗。這樣才會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充滿生機與活力,學生才會樂于參與、主動參與、積極參與。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①讓學生參與動手操作、實踐。從人的大腦功能看,右腦負責表象,是進行具體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的中樞,而常規教學中“重左輕右”的傾向較為嚴重,操作實踐則是有效開發和利用右腦的好方式。讓學生參與動手操作實踐,能促進左右腦的和諧發展,利于創新思維的發展。操作活動是手與眼協同活動對客觀事物的動態感知過程,又是手與腦密切溝通把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語言形態的智力內化方式。手能夠教會頭腦準確地、清晰地思考。
②讓學生參與觀察、分析。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了解事物的表象,是產生創造的重要前提,而分析則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在教學中要訓練學生的思維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③讓學生參與抽象、概括數學規律、數學事實。通過抽象概括,使人們對事物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如梯形面積計算教學,可先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再引導學生討論,明確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是梯形上下底之和,它們的高相等,每個梯形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當學生有了具體的感性認識,再引導學生抽象概括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④給學生創設主動參與和表現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并給他們表現的機會,這是發展學生數學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數學課上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率還比較低,不利于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有效的方式,讓所有學生在討論、交流中,都有表明自己觀點、交流自己思想的機會,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
二、學會發現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知識,好的教師是讓學生去發現真理”。教學中,要做到在知識傳授的同時,重視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發現,并盡量展示學生思維的全過程,從而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如圓柱的表面積計算教學,應先讓學生將圓柱側面通過剪然后展開,觀察側面的形狀,思考側面面積的計算方法,再通過討論,發現并概括圓柱體的側面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生通過操作、分析、思考,經歷了“圓柱側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領會了圓柱側面積計算公式的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是在操作發現獲取探求新知的技能。
三、學會運用
“學生把讀過的東西或者教師講述的東西背得爛熟,回答得很流暢,──這也是一種積極性,然而這種積極性未必能促進智力才能的發展。教師應努力達到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知識在運用中得到發展”。“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在他們那里常常變成了不能活動的‘貨物,積累知識好像就是為了‘儲備,而不能‘進入周轉,知識沒有加以運用(首先用來獲取新知)”。從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二段話可看出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知識是多么的重要。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知識順利的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是評價數學教學成敗的重要指標。
四、學會創造
創造是指最終產生新的有社會價值的成品的活動或過程,是發現的最高形式。發明家通過研究最終產生了對人類來說是新的和有社會價值的成品的活動是創造,而對學生個體而言,如能在學會求長方形和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通過操作實踐,發現把梯形分割成長方形和兩個三角形,并運用舊知求出了梯形面積,總結出求梯形面積的方法,這就是數學基礎教育所要培養的創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切實可行的,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①教師應不斷給學生創設富有變化且能激發新異感的學習環境,善于提出學生感到熟悉又需動腦筋才能解決的問題,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發現規律,得出結論;還要鼓勵并尊重學生的質疑,把學生看作學習的真正主人,使學生胸中時刻燃燒起求知和創造的烈焰。。②教學中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相信每位學生都具有發展創造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多給學生思考的機會和時空,多給學生表現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中,品嘗成功的喜悅,促使思維的再活動、再創造。③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著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要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尋找與眾不同的解題途徑;誘發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多方位思考問題,大膽嘗試、創新,獲取合理、新穎、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④創造思維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分析思維和直覺思維的統一。分析思維是以一次前進一步為特征的,而直覺思維則是對于突然出現的新事物、新現象、新問題及其關系的一種敏銳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質的理解和綜合的整體判斷。教師要大膽鼓勵、引導學生跳出常規思維的圈子,培養他們的直覺思維能力。
五、鼓勵學生學以致用
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除在課堂上創造實踐的條件外,課外還應鼓勵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數學知識學以致用,以達到把數學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的目的。 總之,我們一線小學數學教師只要轉變教學思想,增強實踐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始終把“四會”能力的提高擺在重要位置,積極采取各種有效途徑,激發學生動手實踐的興趣和信心,創造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關注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努力鍛煉學生動手實踐的技能,學生的實踐能力就一定會在教師的關愛和指導下得到快速地發展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崔江萍.小學數學教師信息素養與培養[J].科技咨詢導報,2007年17期
[2]胡德云,馬波.小學數學教師的現狀調查及思考[J].成功(教育),2007年06期
[3]張基益.論小學數學教師的數學知識[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