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
【摘 要】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如何適應教育的需求,如何培養出高素質人才,是課堂教學的根本目標。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是當前學校教學改革的主旋律。教師必須采取當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學方法;質量提高
影響教學質量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從教的方面來看,最直接、最重要的無疑是課堂授課效果,而影響授課的主要原因在于老師的備課質量和適宜的教學方法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規范教學環節;從學的方面看,在教學過程學生占有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師生間的心理溝通也是影響學生接受新知識的重要因素。為此,教師必須采取當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完善備課步驟
教師備課應分為學期備課、單元備課、課時備課、課前備課和課后備課五步,其關鍵是課前備課。這不僅包括單純意義上的備課,還需要備教案,備語言、備教具、備感情、備教態、備學生。為此在開學初期進行教與學的聯系,初步了解科學學習方法前必需掌握知識的學習情況;在中期改變以往單方聽取意見、建議為雙向交流,每位教師寫出一份學生情況調查分析報告,將詳細情況及將要采取的措施以書面形式向學校匯報;通過一節科或一個課程教學情況的評價,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及時獲得反饋信息,同時要求學生對教師任課情況,教課進度和質量,提出意見和建議,使教與學合拍,以便改進教學進程。在后期要對每一位學生進行總結性評價,一個學期或一門學科終結時對學生學習成績的總評,也是對老師教學質量的評定,對成績優秀的學生進行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根據學習情況設立“優秀獎、進步獎”,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不等的物質獎勵,如:筆記本、鉛筆、鋼筆等;開展校級、班級表彰會,給學生以精神鼓勵。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創造條件。
二、優化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要實現師生以最少的時間,精力和物質的消耗,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精講點撥。“精講”是要求教師抓住重點、難點、疑點、規律、聯系等必講之處,扎扎實實地講清楚、講透徹,揭示知識本質。更要注意在講授重點知識或主要結論給出之前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抓住學生思維契機,啟發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主動獲取知識。“點撥”是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進行“精講”,精講點撥時要注意科學性、針對性,根據不同內容、不同基礎的學生,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學不僅要重視結論的掌握,而且要弄清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抓住知識形成的源頭,把知識進行歸納,引導學生善動腦、多動口、勤動手的良好行為。
其次要系統訓練。是鞏固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訓練學生掌握基本技能,從而達到教學的低層次目標,通過一些綜合性練習,鍛煉學生思維,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設計選配不同層次的練習題組時,應遵循“低起點、小坡度、密臺階”的原則,使學生循序漸進,依次達成各層次的目標;發掘課本習題的潛在功能,使訓練題組有機結合。通過轉換問題的表達方式,改變問題條件、結論思路等,對課本習題加以深化、改造,進行變式訓練,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解題能力。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改題、編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擴展和延伸。
然后練習要講評。講評要有選擇性,突出重點,簡明扼要,避免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不同類型的練習,講評要有側重點,對鞏固基礎知識的練習,主要講評學生的思考過程,澄清學生的模糊認識;對啟發智能的練習側重講評解題思路,讓學生探求最佳方法。
最后利用達標測試。測評題應覆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題目有淺入深,適當聯系以往所學知識并進行轉換。題型以客觀性試題為主,適度選擇解答較為規范的主觀題。學生完成測試后,教師要公布準確答案,讓學生自己評價,教師統計達成度,測評之后依據收集道德信息,濟濟進行補救教學。補救愈及時迅速,學生智能缺陷彌補愈容易,不久措施要根據學生達標情況隨時進行,也可以課下利用作業聯系補救或采取個別輔導指定學習內容,做到當日目標當日清,防止累積性誤差,使學生走入誤區。
三、溝通師生心理
目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夠和諧的現象比較普遍,已成為影響教師師教與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要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思想、情緒、情感等多方面的溝通,在思想溝通中,教師利用展開示范教育,必然會產生強有力的示范作用,這強有力的示范作用概括起來為感染力、說服力、激發力、推動力。在這些力量的感召下,學生才會更加自覺地調整自己,才能更深刻地領會教師的教學意圖,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情緒溝通,常言道,人有七情六欲,作為教師應該喜學生所喜,樂學生之所樂。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促使他們奮發學習的熱情;感情溝通,人需要愛他人,更需要得到他人的愛,教師對學生應該給予春天般的溫暖,使彼此之間的感情交融,這樣,學生對教師的嚴格要求、尖銳而善意的批評就會形成良好的接受格局,對教師下達的教學任務能欣然接受。教師與學生之間心理溝通的表現相當復雜,他是由特定的對象在特定的情景下產生心理互動的結果,這其中存在有建立在對方或自己經驗基礎上的心理反映模式,有些模式是人格系統的組成部分,它具有很強的穩固性,因而往往不能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因此,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和諧、融洽的心理溝通關系需要雙方共同努力,解決好這個問題對于提高教學質量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激發學習興趣
我們作為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發現學生日常中產生諸如厭倦學習、紀律松弛、生活懶散、愛慕虛榮等一切不良反映的問題,我們也曾采取種種措施,以至使用強制性的手段力求解決這些突出的問題,結果往往不盡人意。利用“興趣”這一人的特性,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達到預定的教育目標。如何使學習環境變得有興趣,使人們在一種輕松愉快、饒有興趣的環境中把學習搞得更為出色,許多教育家作了不懈的努力。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所以領導者在鼓勵人們要用極大的意志去鉆研學問的同時,應努力探索一種人們能在較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通過“興趣轉移”,使學生的學習重復性與枯燥性得到有效緩解,學生門在這種豐富多彩、輕松愉快、興趣盎然的環境中學習,自然會效率倍增。興趣往往是成功的第一老師,作為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了如指掌,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關心、照顧到學生的興趣,使之放出最大的光和熱。有些興趣盡管與學習沒有什么直接的聯系,也不應用簡單的方法減弱他,相反應理解并強化學生的興趣,繼而把學生的興趣轉移到“單調、枯燥、艱苦、嚴肅”的學習上來,在學習中逐漸培養新的興趣。一個教育工作者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形成持久不衰的興趣,必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孟志飛.《新課程·下旬》,2016(1):185-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