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熙
【摘 要】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在世界政治、經濟等多領域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支撐并推動德國各方面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源動力便是人才,其中應用型人才的作用尤為突出。隨著德國與中國兩大重要經濟體不約而同對未來本國經濟發展提出“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的宏觀目標,為實現未來制造業領域成功邁向“智能制造”時代和經濟產業結構的深層次優化,兩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特別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面將展開更全面與深入的合作,而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又依托于“雙能型”教師的師資建設與發展。因此,如何在中德合作辦學背景下有效、科學且系統化的培養我國應用技術大學中的“雙能型”教師、建立和完善與“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相關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配套制度,將是未來我國應用技術類高等院校長期研究與探索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中德合作辦學;“雙能型”教師;師資隊伍建設
如何在中德合作辦學背景下有效、科學且系統化的培養我國應用技術大學中的“雙能型”教師、建立和完善與“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相關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配套制度,將是未來我國應用技術類高等院校長期研究與探索的重要問題。
一、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對“雙能型”教師的培養經驗
德國的高等應用技術教育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德國政府早在1969年頒布了《職業教育法》,為如何培養與建設理論與實踐能力兼備的“雙能型”教師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與理論保障。德國《高等教育總綱法》規定,在應用技術大學任教的教師,除了應當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具有傳授理論知識所必需的教學能力與從事科學工作的研究能力之外,還須在知識理論的應用領域,即與所授學科相關的企業或研究單位擁有至少5年的實踐工作經驗,并且特別規定,這其中至少有3年的職業實踐是在高校以外的領域內開展的。除此之外,德國相關教育法規為“雙能型”教師的培養開辟了一條創新性道路,在企業中任職的工程師或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可以進入高校進行授課,但須提前參加一系列有關教學法的培訓,以便具備必需的教學能力。
由以上規定不難看出,德國政府從法律層面對應用技術大學中任教的教師提出了既具有較扎實的理論水平,同時具備在職業中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豐富經驗的雙重要求,從而達到“雙能型”教師的標準。與一般的理論教學型教師不同,這種具備“雙能”素質的教師可以憑借自身豐富的職業實踐經驗和與相關企業的廣泛聯系,一方面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傳授科學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以實踐為導向的理論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與社會競爭力,另一方面可大力協助高校開展校企合作,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實踐與就業機會,促進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當下社會發展需求的有機結合。
二、我國應用型高?!半p能型”師資建設現狀
我國應用型高校的辦學歷史不長,大都缺乏對“雙能型”教師培養的實踐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輕視其與實踐操作的有機結合,因此面臨一些亟需解決與改善的問題和情況,基本現狀如下:
1.針對“雙能型”教師的引入與培養機制不夠完善。首先,在師資引進方面,目前多數應用型高校的引入渠道過于單一,與眾多和學科領域相關的企業并未開展有關引進企業人才入校授課的合作。另外高校在引進師資時的考察標準與“雙能型”指標有較大出入,導致在一線擔任教學工作的教師的職業實踐能力參差不齊,無法滿足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兼備的“雙能”要求。其次,多數應用型高校在“雙能型”教師的培養方面尚未建立起全面、完善且科學化的規章與機制,許多擔任理論教學的教師缺乏參加實踐能力培訓、踏足企業開展職業實踐的時間與機會。
2.校企合作的廣度與深度仍有待強化。在我國應用型高校中,開展校企合作項目的不在少數,但大多普遍存在參與企業種類單一、合作內容僵化或浮于表面,對關鍵性的合作內容未做具體、量化與標準化的規定。從而一方面導致在針對“雙能型”教師的培養中無法使教師深入企業學習,積累職業實踐經驗,實踐培訓往往走馬觀花、流于形式,難以使教師真正具備“雙能型”教師所需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一些校企合作項目中雖然包含引進企業優秀人才入校授課的內容,但大多也虎頭蛇尾、形式大于內容,并未完全將企業人才充分納入到高校的“雙能型”師資隊伍中。
3.高校“產學研”能力有待提高。產學研合作是企業、高校與研究機構相互配合,及時將研究成果轉化為企業效益與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合作關系。它是應用型高校發揮自身以應用為導向優勢的關鍵性領域,更是“雙能型”教師賴以發展的根本性基礎。然而多數應用型高校由于自身“雙能型”師資建設的不科學,往往缺乏必要的師資隊伍與配套制度充分開展產學研合作,甚至一些高校在產學研領域還處于探索階段,缺乏成熟經驗,這終將制約“雙能型”教師隊伍的長期發展與能力提升。
三、中德合作辦學中“雙能型”教師的培養措施
目前不少應用型高校都開展了中德合作辦學項目,有些高校已積累了豐富的合作辦學經驗,這對于“雙能型”教師的培養而言著實是一大優勢。如上文所述,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在對“雙能型”教師的引入與培養方面擁有相當成熟與全面的經驗和成果。因此在中德合作辦學的背景下,高??梢园l揮中德合作的特色,充分借鑒德方高校的成果,結合自身情況,開辟出符合本校實際的科學化的培養道路。
1.充分發揮中德合作辦學優勢,積極與德方開展有關“雙能型”教師培養的合作。高??梢劳泻献鬓k學平臺,一方面借鑒德方高校的發展經驗與現有成果,從而完善自身隊伍建設與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可依托德方高校的社會資源,選派優秀教師赴德方的合作企業展開職業實踐能力培訓,爭取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與中德特色的“雙能型”教師。
2.依據實際教學情況制定出針對提升“雙能型”教師能力的教學管理制度。在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等重要教學理論材料上作出相應規定,在教研活動、教學方法等教學實踐環節方面設置相關條例,在教學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為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以“雙能型”教師能力為導向的有力制度保障。
3.充分拓展、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并發展兼職教師隊伍。部分應用型高校盡管在校企合作中會引進企業人才入校授課,但人員往往變動過于頻繁且授課內容與形式流于表面。因此高校應立足本地充分挖掘社會資源,聘請企業的高級技術人員或優秀管理人員來校開展授課活動,同時將兼職教師制度進一步細化與完善,從而真正建立起人員構成相對穩定且授課內容具有實踐性意義的兼職教師隊伍,使“雙能型”教師的師資力量更加多元化與靈活化。
【參考文獻】
[1]王金華,劉俊芹.論應用型本科“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問題.經濟研究導刊,2009(5):234-235
[2]陳幼德.德國職業教育教師資格及其培養模式的啟迪[J].教育發展研究,2000(2)
[3]林鳳彩,陳曉莉.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調查與研究.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2-1
[4]胡躍強,郝立寧.國外高職層次教師狀況及專業發展概述[J].教育與職業,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