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招娣
摘 要:班級是學生生命成長的舞臺。聯系班級管理實際,從習慣養成、自然管理兩方面來提高班級管理實效,使學生在行為習慣養成、課外紀律、班級文化建設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創建了師生和諧的班級環境。
關鍵詞:班級管理;習慣管理;自然管理
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們把這一條規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夠找到通向孩子心靈之路的基礎。”作為一名班主任,要用智慧和愛心,出其不意,寓教育于無痕中,因而教育需要愛的引導與熏染。以下是我的兩點做法:
一、習慣管理:身教重于言傳
陶行知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9月1日是一年級新生正式開學上課的第一天。早上七點半左右,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陸續來到教室。可是我發現,在學生先坐下后,大多數家長無一例外地為學生整理好書包,直到我建議離開教室才不舍地離去。這一行為實屬正常,從幼兒園到一年級,不光是學生,就連家長也很難完成這一過程中的行為和心理上的蛻變。對于一年級的學生,最重要的是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我認為整理書包這一行為活動是一次改變的契機。在教學語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三課時愛惜學習用品中就有整理書包這一環節。在教學中,我故意省略這一環節,直接問學生:“今天,哪位小朋友是自己整理書包的呀?”雖然舉手的小朋友不多,但是我及時給予表揚并獎勵小星星。同時,我布置了今晚的作業:可以在爸爸媽媽的指導下,自己獨立完成整理書包,明天早上交流你的收獲。對于剛剛上一年級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更多的耐心和包容。一大早到校我認真向學生詢問:“昨天晚上誰是獨立完成整理書包的?”一雙雙小手舉了起來,可是我發現有兩位學生沒有完成。
面對這一情況,我讓大家一起重新整理。首先,我讓所有學生把東西都放在課桌上。然后在我的口令下,所有學生陸續將書本和文具放到書包里。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再次檢查并強化了所有學生的行為習慣,而且給予那兩位學生以鼓勵、喚醒與激勵。最后所有學生不僅完成了整理書包這一行為,還說出了自己的體會。有的學生說:“我的書包只有一層,我將書本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擺放,文具盒放在最上面。”有的學生說:“我的書包是兩層,一層放書本,一層放文具。”有的學生說:“我的書包有好幾層,一層放語文書,一層放數學書,一層放作業本,一層放文具盒。”“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相信學生,放手讓他們去做自己學習生活的小主人,收獲一定不菲,因為他們遠比想象更完美。
二、自然管理:以蘆葦為教材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為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和學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即將班級管理置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生活,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學生的生活情操。九月我和一年級的學生來到沙家浜秋游。除了游玩之外,我打算帶領我的學生從茫茫的蘆葦里尋找一種獨特的生命姿態。
學生歡呼雀躍起來,有一名學生大聲喊:“哇!好大一片麥子!”
另外一名學生趕緊糾正:“不是,那是稻子。”
又有一名學生按捺不住:“錯啦!是竹子,竹子,竹子……”
我并沒有打斷,一時之間學生爭論不休。學生都圍攏過來。周××問道:“老師,你告訴我們,這到底是什么呀?”我笑了笑說:“這是蘆葦。”“蘆葦?”學生都用疑惑的眼光望著我。
“是呀,這是蘆葦,沙家浜就是以大片大片的蘆葦蕩而聞名。今天我們來到美麗的沙家浜,那么我們來舉辦一次“蘆葦”聊天會吧!”同學們拍手贊成。
“那么就請你們現在用眼睛細致地去觀察這蘆葦。這蘆葦長什么樣?長在哪里?這一片蘆葦給你什么樣的感受?”
過了一會兒,學生一個個舉起小手。有的說:“蘆葦是青色的,長在水里面。”有的說:“蘆葦跟竹子有點像,一節一節的,很高。”有的說:“一大片的蘆葦太漂亮了,特別是被風吹起嘩嘩地搖。”聽著學生稚嫩的話語,我不禁想起康德說過的,“人是有思想的蘆葦”。
“學生,蘆葦挺挺而立,脊背蓬勃地撐起頭頂的天空,卑賤地生,努力地活,可尊可敬。同時蘆葦又平淡樸素,就像那稻田的農人,真是可親又可敬。它們單一的看起來有點脆弱,也成不了景致,但他們只要群體比肩而立,便能構成神秘的屏障,風一吹,便有了眾志成城的雄壯氣勢。它們搖曳生姿,告訴我它們生存的風骨。它們用自己細弱的身體去捧起一種金子般的光芒,讓老師真正懂得他們不凡的力量。”
“老師我明白了,我們要學習蘆葦的堅強。”“小學問家”王××認真地說道。“百科全書”馬×說:“張老師,我知道原來你是想讓我們明白每一樣東西都有它的作用呀!”班長葉××說:“我覺得我們要像蘆葦那樣,每一個人都努力了,我們的班級才會更好,爸爸媽媽和老師才會更愛我們。”
此時此刻,蘆葦湖畔,洋溢著濃濃的師生情誼,思想之花隨著這茫茫的蘆葦一起翩翩起舞,天、地、人真正達到完美的融合。用自然管理思想來指導我們的班級管理實踐,教會學生熱愛生活、創造生活,從而真正把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因此,班主任要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具備“心理工作者”的角色意識,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學習新穎的理論,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中體會,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06.
[2]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