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濤
兒時經常聽著父親的睡前童話故事入眠的Coille Hooven自己也已然成為一名頗具創意、令人贊嘆的講述者,只不過她是用黏土而不是文字來講故事。Hooven生于紐約,其父母就很有藝術天賦,母親是位詩人,父親是工程師兼設計師,曾為聯合國設計過徽標。兩歲起她就顯現出要追隨父母的腳步走上藝術之路的秉性。長大后的Hooven總有一種創作的沖動,父親的工作室為她的藝術天賦逐漸得以發揮提供了便利的條件。20世紀60年代早期,Hooven獲得了伊利諾斯大學的美術學士學位。在學習期間, Hooven逐漸產生了對黏土創作的濃厚興趣,找到了她今后的藝術創作方向。在50年的藝術生涯里,Hooven用黏土勾勒出美人魚、蛇及其他奇特動物等暗含女性主義思潮的奇幻故事。
Hooven的陶瓷作品創意多來自日常家居生活用品,精致而大氣,且帶有一種神秘感,每一個裂縫、每一個角落似乎都能生出神秘生物。圍裙、鞋子、枕頭、水杯都成為野獸和精靈的臨時棲身之所,這些元素構成了女性主義神話故事的框架,需要觀者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拼湊出整個故事。Hooven曾表示她的作品是一種對夢境的詮釋,將夢幻般的睡前故事呈現出來,既寫實又具象征意義,鞋子不僅只是鞋子,也可以是一種動物、一個載體,甚至是表演的舞臺。
黏土對于Hooven來說是有生命的,具有無限的創作可能,可以隨意塑型,非常神奇。把黏土塊放到陶輪上,保持它的軟硬度,跟隨轉動的陶輪,觸摸著律動的黏土,讓自己的思緒和靈感融入手中的黏土,并再現出來,Hooven很享受這一創作過程。在色彩的運用上,她選擇了傳統的藍白色調。她著重探索了性別不平等、家庭空間、就業及母性等主題,試圖表現復雜的語言象征和符號系統中強大的女性張力。Hooven編織了輕松卻暗含黑色寓意的神話故事,可以觸動觀者的神經和內心。

Hooven與黏土為伴,以創作為樂,并不在意評論界將她的作品定位于手工藝品而非藝術品。有人甚至建議她放棄陶瓷創作,以防埋沒了她的藝術家天賦,遭到輕視,而她卻對黏土創作情有獨鐘,堅守著自己的創作理念。大學畢業后她曾在馬里蘭藝術學院的陶瓷系任教,并最終升任為主任。在她的帶領下,陶瓷系由單一的陶瓷制作部門演變為生機勃勃的黏土生態系統。在任教期間,Hooven一直想去加州,因為那里的陶瓷藝術創作氛圍更加自由,更具探索性和開創性。最終她帶著兩個孩子搬到了加州的伯克利,在家中成立了工作室,并通過售賣日常家居陶瓷作品維持生活和創作開銷。
1962年,23歲的Hooven在紐約藝術設計博物館舉辦了名為“年輕的美國人”的職業生涯首秀。今秋她將重返此地舉辦回顧展,以向她對陶瓷藝術界做出的畢生貢獻致敬。展覽匯集了她50年來的作品,歷經陶瓷藝術和女性主義藝術從不被藝術界所重視到一躍成為如今的藝術前沿。現今Hooven的影響隨處可見,從Nicki Green怪異的傳統瓷器和Kaye Blegvad的超現實作品即可窺見一斑。她始終堅持自己的藝術信念,做自己想做的事,對自己熱愛的藝術創作滿懷激情。她的藝術人生就像是在演繹著夢境般的睡前童話故事,并通過黏土創作再現出來。正如她自己所說,她已與黏土融合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