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城 葛夢凡
摘要: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和技術知識的日新月異,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是社會進步和市場需要的迫切資源。但就當前情況而言,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相當嚴峻的問題。在“三螺旋”理論視角下,高校、企業、政府三者協力共同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文章從目標、制度政策以及實踐基地為角度提出在“三螺旋”理論視角下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具體途徑措施。
關鍵詞:“三螺旋”理論;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
近些年,隨著高校擴招后畢業生數量效應的顯現,加之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造成了經濟發展速度相對放緩,使得高校畢業生的求職壓力越來越大,畢業生的人數也逐年上升,甚至有往屆畢業生與應屆畢業生共同求職的緊張形勢出現,而高等院校做為為社會輸送人才的主要陣地,學生的就業問題將影響各行各業的發展,這就需要高校、企業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構建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整體平臺和體系。
一、高校畢業生面臨的現狀
就目前情況而言,高校畢業生大多面臨著畢業就失業的困境,就業能力低下。綜合分析影響其就業因素,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原因。
(一)理論聯系實際能力低下
高校全面的教學計劃和系統的課程設置給予學生良好的學習條件,因此,學生的理論知識方面有較為扎實的基礎,對書本內容的掌握程度較高。但要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產實踐或者現實生活中,缺點就會暴露出來,實際應用能力較為低下,理論無法有效地為實踐給予指導,也不能將其二者結合起來。在學校中,學生主要是跟隨導師從事一些學術或者實驗科研工作,偏向學術,但在企業中,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要求較高,需要學生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因此,二者之間的差異導致了高校畢業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較為低下。
(二)實驗科研工作較為狹窄
首先,高校中對學生現行的培養方式為導師負責制,學生的科研方向大多與導師研究方向一致,實驗工作一般也是聽從導師安排,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學生的學術研究的范圍。其次,就學科差異來講,文科學生與理工科學生相比其實驗科研機會少之又少,更加強調理論學術的研究,實際鍛煉機會嚴重缺乏。
(三)創新能力不足
目前高校畢業生的共性就是創新能力不足,一是缺乏創新意識,受到現有的成果影響,方法、觀點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不能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新的觀點、視角,構建新的思維模式。二是缺乏主動性,學生長期跟隨導師故產生一定的依賴性,不能自我主動的展開創新活動,習慣性地在導師的庇護下進行科研工作,緊隨導師的步伐。三是缺乏主體性,課題組的學習方式致使學生不能準確的找到自我定位,明確自己的水平能力,長期的小組工作模式導致學生缺少獨立性,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三螺旋”理論的內涵
“三螺旋”理論的內涵在于發揮三方相互促進上升作用的創新模式,也就是指高?!髽I—政府三方從各自三個維度尋求提升就業整體水平的目標,互相協作發揮作用,形成促進機制的合力而共同發展,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為人才發展奠定基礎。
對于高校來講,學生的就業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最好證明,學生能否順利就業是對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直接反饋。將“三螺旋”理論應用在提升學生就業能力方面意在構建多方聯動的就業體系,提升高校就業工作整體水平。高等院校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對接可以在日常的就業指導和服務中,進一步研判形勢提升就業工作的主動性和實效性?!叭菪崩碚搶τ谡推髽I來講,通過有效的就業能力提升辦法,可以為政府和企業找到合適的著力點,為企業源源不斷輸送新鮮血液,推進國家的人才強國戰略。
“三螺旋”理論就是通過對人才發展的需要建立一條紐帶,發揮高校、企業與政府三方的聯動積極性和作用,通過三方引導建立組織安排和實施辦法等設計,力求發揮高校、政府和企業的各自力量并交叉影響產生合力,互相促進達到螺旋式的上升模式,以此實現各自的人才發展需要的目的,并推進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最終使得大學培養的畢業生的發展與市場相適應。在“三螺旋”體系中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依賴于共贏目標,那就是人才發展的需要。只有合理、合適的目標才能把體系的三個主體聯結在一起,產生“整體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
三、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途徑
“三螺旋”理論視角下的高校創業教育模型具有創業教育主體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創新和創業教育形式創新三個創新點,同時這種創新的創業教育模式又可以實現高校、產業和政府三主體目標的協同、創業教育過程的協同以及共同形成新的創新組織。但是高校、產業和政府作為原本獨立的組織,有本組織運行的規則、目標以及利益訴求,在創業教育過程中也容易過多考慮本組織利益而忽視對其他組織的兼顧又容易把自身責任推卸于其他組織。
(一)以目標為導向培養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提高
以“三螺旋”為理論基礎,明確培養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目標,在大學、企業和政府的合力合作下,以鞏固大學生的理論知識為基礎,以加強大學生的職業素養為保障,以發展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為根本,培養符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企業人才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全方位應用型實踐性人才。大學、企業、政府三者之間要加強聯系,建立長期溝通渠道,隨時交流。學校要切實響應國家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培養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才為己任,從各個方面積極向同一目標努力,不斷為學生提供就業實習的機會,同時將自身的學術科研成果提供給企業,作為其創新發展的支持與幫助。企業要踐行國家政策,根據自身情況,主動在場所、技術以及指導等方面為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提高給予支持,協助高校制定符合社會市場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內容。政府要隨著社會發展的趨勢制定有利于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提供資金和環境等方面的支持。
(二)以制度政策為依托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水平
著重把握大學、企業、政府三者之間的有效聯系,以制度政策為依托進一步加強相互關系,從而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高校突出自身作為人才培養主要陣地的特點,從科研研究、科研創新、擇業就業等方面加強校企合作創建實踐基地,同時與政府形成橫向互動,時刻高度關注國家在信息、資金、技術等方面政策的出臺。企業主動與高校建立長期的人才培養合作模式,一方面高效率地吸收高校的科研成果,將其轉化為生產力投入生產,另一方面定期安排企業中在研究生產一線的專家開展講座,請大學教授走出實驗室同學生一起走入實踐生產的一線蒞臨指導。通過各種方式使大學生在其中得到鍛煉,在政府的制度和政策下為人才的培養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政府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出臺促進企業和高校共建的人才培養的辦法,在實際實踐中不斷更正、調試和完善。
(三)以實踐基地為媒介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水平
實踐基地是為了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提供其深化實踐學習、增強實踐能力機會而搭建的實踐平臺。高校應加強實踐基地的建設和完善,增強同企業的合作交流,培養出符合社會和市場需求的應用性人才,幫助學生快速有效地實現從學校到社會、從知識到實踐的轉化,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企業要重視同高校開展校企合作,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團隊,專業實戰場地向高校敞開大門,實現資源共享,攜手打造針對高校畢業生的培訓計劃。政府加強對校企合作的實踐基地的資金投入,以及政策支持,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入手鼓勵高校和企業的合作,調動高校畢業生開展實踐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湯易兵.區域創新視角的我國政府-產業-大學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07.
[2]韓高軍.三螺旋理論視角下的創業型大學[J].教育學術月刊,2010(06).
[3]章小妹.三螺旋理論視角下文科研究生就業力提升路徑[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09).
[4]陳明.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服務區域經濟的價值與途徑探討[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0(12).
*課題項目:本文為2016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課題研究:“三螺旋”理論視角下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途徑研究(編號:JRS-2016-100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劉祥城,燕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葛夢凡,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