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人文學科領域,一直存在著普遍主義和歷史主義兩大學派。普遍主義學派認為事物的發展變化存在著一定的規律,而人們的任務就是理解把握這些規律。歷史主義學派認為事物的發展變化需要放在一定的時空背景下,結合當時的復雜環境進行具體的分析。
20世紀60年代,人類學領域中的闡釋人類學派繼承了歷史主義的內核,將文化的概念放在具體背景中去理解,由此“地方性知識”概念首次提出。隨后,眾多學科開始引入“地方性知識”概念。勞斯將其引入科學實踐哲學,認為科學知識是地方性的,而國內的清華大學教授吳彤則提出了“所有知識都是地方性的”結論。
在科學傳播領域中,科學傳播的目的,從狹義上說,就是傳播者將科學知識傳遞給受眾。如果根據勞斯的觀點和吳彤的結論,科學傳播中“知識”的概念是否也可以理解為“地方性知識”?
一、對科學傳播中“知識”概念的界定
貝爾納在《科學的社會功能》中,對科學傳播的“知識”解釋使用了以下三個詞組:“科學情報”“專門資料”“一般資料”?!拔覀儜撚邪盐盏刈龅绞姑恳粋€科學工作者,還有普通公眾的每一個成員都正好獲得對他的工作最有用的情報,而且是知識這樣的情報?!薄斑@個問題可以劃分為提供專門資料和提供一般資料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涉及科學出版物本身的職能和科學家之間個人聯系的其他手段,第二部分涉及科學教育和科普工作。”
在國內科學傳播教材中,黃時進的《科學傳播導論》將科學傳播中的“知識”界定為“人類認識自然和社會實踐中所產生的科學、技術及相關的文化知識”;而吳國盛則認為科學傳播可以分為科學界內部、科學與其他文化之間、公眾之間三個層面,“曾幾何時,科學被看成是無前提無偏見的客觀知識……”“科學本質上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其理論創造和事業發展深受文化環境的制約,科學不是無前提無‘偏見的,而有其特定的‘旨趣。”
二、基于相對文化視角來界定科學傳播中“知識”的概念
“地方性知識”中的“地方性”除了指地域上的,還包括知識在生成和辯護過程中所形成的具體環境。把其引伸到科學知識中,表示科學知識生成、辯護中所形成的特定環境。科學實踐哲學中將這里的特定環境與實驗室相結合,包含有實驗操作者的文化背景、心理狀態、實驗操作的熟練程度、實驗室的操作環境情況,等等。
清晰地認識了“地方性知識”后,我們還需要理清“普遍性知識”與“地方性知識”的關系。在科學實踐哲學中,它們否定了科學知識的“普遍性”,而將其理解為“地方性知識”?!捌毡樾灾R”與“地方性知識”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概念。然而如果我們從更高層面或者用相對文化的視角去理解“地方性知識”與“普遍性知識”時,會發現兩者的關系并非對立,而是相互統一。它們都屬于科學知識,不同點在于適用的范圍不同:“普遍性知識”的適用范圍要大于地方性知識,且這種比較只有放在特定的、相同的背景下才能進行?!暗胤叫灾R”在其適用范圍內可被稱為“普遍性知識”,而“普遍性知識”在其適用范圍之外也可被稱為“地方性知識”。此外,兩者并非是靜止的,而是相互轉化的,“普遍性知識”在一定的環境中可以轉化為“地方性知識”,“地方性知識”在一定環境中也可以轉化為“普遍性知識”。
我們用這樣的視角去分析科學傳播中“知識”的概念時,就會得出與以往研究所不同的界定。即科學傳播中“知識”概念可理解為:科學傳播者所傳播的,在一定背景下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科學技術及相關的知識。
這里的兩個“一定”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含義。
“一定背景”是對科學傳播的知識進行了時空界定,是指科學傳播中科學知識產生的時空背景、社會背景等。例如,人類科技史中,曾一度十分流行“燃素說”。在當時的社會背景、科學背景下,研究者將“燃素說”理論向受眾傳播,這里的傳播是有效的,符合科學認識。但如果把“燃素說”的理論放到現在的環境中進行傳播,則是無效的、錯誤的,不符合科學認識的。
“一定普遍性”是結合“地方性知識”與“普遍性知識”的相互關系,對傳播內容的適用范圍進行了界定?!耙欢ㄆ毡樾浴敝械摹捌毡樾浴笔且钥茖W傳播者為判斷者,它對“普遍性”的判斷是是否可將“知識”進行傳播的依據。如近代革命中哥白尼的“日心說”,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認為,太陽為中,而非地球。這種觀點嚴重違背了宗教的“地心說”。哥白尼認為“日心說”具有普遍性,可以將這種學說進行傳播。但這里的“普遍性”并不符合當時宗教神學的適用范圍,于是雙方觀點產生了分歧。
三、相對文化視角下,界定科學傳播中“知識”概念的積極意義
將科學傳播中“知識”概念放在相對文化視角下來定義,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解構科學主義
科學傳播者傳播的科學知識是在一定時空環境中形成的,這意味著傳播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地方性。當受眾清晰地認識到這些,才能改變“科學的就是正確的”“科學總是好的”的傳統接收方式觀點,才能夠在接收科學傳播信息時,對接收的知識進行批判反思,而不是全盤接受。
2.弘揚科學精神
科學傳播的目的除了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還包括弘揚科學精神。而科學精神的行動體現正是受眾對傳播者的普遍性和自身的地方性反思。
3.有助于提高科學傳播效果,形成科學傳播策略
在對科學傳播過程的分析中,科學傳播的普遍性知識與受眾自身的地方性知識是否調和統一,成為科學傳播是否有效的重要影響因素。采用相對文化視角,能夠為科學的傳播策略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4.促進科學知識的多元性
無論是受眾的地方性知識,還是科學傳播者的普遍性知識,都屬于科學知識,只有充分肯定不同類型的科學知識時,才能促使科學知識文化朝著多元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Ackermann R,Rouse J.Knowledge and Power :Toward a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Science[J].Isis,1988,99(79).
[2]黃時進.科學傳播導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3]吳 彤.兩種“地方性知識”——兼評吉爾茲和勞斯的觀點[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11).
[4]吳國盛.吳國盛科學人文系列:科學走向傳播[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5]次仁多吉,翟源靜.論地方性知識的生成、運行及其權力關聯[J].思想戰線,2011(6).
[6]劉 兵.關于STS領域中對“地方性知識”理解的再思考[J].科學與社會,2014(3).
[7](英)J.D.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M].陳體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