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玲玲
一、心理教育使大學生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
當前高校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一個是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另一個就是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無論是哪種手段,對學生的教育都是基于心理健康知識而展開的。受我國教育模式的影響大多數(shù)學生在進入高校以前心理健康知識相對匱乏,因此,高校將心理教育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是很有必要的。
高校在所有專業(yè)都會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通識課,課程內容也都是非常全面的,不僅包括心理健康概論的內容,還涵蓋與大學生日常行為與心理息息相關的內容。心理咨詢則是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心理學分析和疏導,同時也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理解得更為透徹。
二、心理教育使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得到提升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個主要表現(xiàn)就在于自我認知的障礙,這種狀況通常發(fā)生在新生的身上。大學的課外活動較多,這使得一部分一直過度專注于學習而較少參與活動的學生一時難以適應,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出現(xiàn)迷茫甚至無助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時獲得心理輔導,容易產生對自身的否定,造成自我認知的偏差。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學生能夠了解到這是正常過程,并且教師的建議與指導可以幫助學生正視自己,樹立自信,能夠快速融入大學生活,逐漸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在積極參與各項活動中,實現(xiàn)自身價值,使得學生有更加向上的精神去追求更豐富多彩的生活。
三、心理教育使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提升
心理教育對大學生心理上最突出的作用,就是能夠促使大學生心理狀態(tài)向著積極方向發(fā)展,并逐漸培養(yǎng)其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最終在行為上有所表現(xiàn)。人際交往能力是衡量大學生心理發(fā)揮水平的重要指標,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是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大學生人際交往上的障礙性因素,首先是大學生心理上的膽怯,其次就是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欠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有專門講授交往心理與其調適的內容,可以引導大學生走出人際交往的第一步,而交往能力可以通過向教師咨詢而得到指導。
四、心理教育使大學生更好地約束自身行為
能夠有效約束自身行為,是人類身心發(fā)展成熟的標志。心理教育使得大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去適應社會,會更加注重自己社會主人翁的身份,會按照社會生活的準則來要求自身行為,并及時改正不適宜的行為,使得大學生的社會屬性逐漸凸顯。
五、心理教育使大學生養(yǎng)成優(yōu)秀心理品質和積極行為習慣
實現(xiàn)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社會培養(yǎng)全方位人才,是當前高校教育的最終目的。心理教育可以在知識層面、情感層面以及行為層面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尤其是在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心理品質上,心理教育的作用很重要。
心理教育是高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手段,心理健康體現(xiàn)在學生的自我認知、人際交往以及對自身行為的約束上,而優(yōu)秀的心理品質與積極的行為習慣是最終表現(xiàn)形式,高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進行心理教育,成效顯著。
參考文獻:
[1]鄧嘉超,李煥玲,鄧雪梅,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作用探析[J].亞太教育, 2015(4):227.
[2]張麗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研究——以包頭醫(yī)學院為例[J].高教學刊,2016(20):222-223 .
[3]張 帆.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新課程(下旬),2016(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