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艷茹++楊立銘++張明
摘 要: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我國目前的一項重要經濟發展策略,發展新型城鎮化對秦皇島市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秦皇島市城鎮化進程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市民化進程緩慢、境界發展不協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因此,提出對秦皇島市新型城鎮化要統籌城鄉發展、發展低碳經濟等建議。
關鍵詞:秦皇島市;新型城鎮化;建設思考
中圖分類號:F29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2-0099-01
新型城鎮化概念在我國的首次正式提出是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上,這是我國最近一個時期的重要戰略。發展新型城鎮化對秦皇島市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秦皇島市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在推進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阻礙與挑戰。
一、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在城鎮化建設初期開始,秦皇島市的城鎮化模式就是高工業、高成本、粗放型的傳統發展形式。城鎮化不僅落后于本市的工業化以及全國的城鎮化進程,它的整體發展質量與城鎮化自身要求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秦皇島市的城鎮化還面臨著農村人口規模逐漸擴大、資源短缺、城市與鄉鎮之間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等諸多問題。因此,這就需要秦皇島市尋求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道路。我國提出的新型城鎮化是在保證農村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從農民的基本權益出發,在實現農村和城鎮基礎設施的一體化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1]。
積極推動秦皇島市新型城鎮化能夠促進粗放型經濟向集約統籌的發展模式轉型,構建與區域特征相匹配的城鎮體系,優化全市資源配置;同時,還能夠推動秦皇島市公共基礎服務設施的建設,對秦皇島市的生態環境的改善也有很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秦皇島市新型城鎮化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緩慢
截至2016年底,秦皇島市人口為307.32萬人,全市城鎮化率52.02%,比上年提高2.38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9個百分點,但農業人口的絕對量較大。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人口轉移一直是一個大問題。雖然秦皇島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突破50%,城市帶動農村、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是城鎮人口轉移到后期任務越來越繁重,要達到預期60%目標有很大難度。同時,我國自建國以來就一直采用二元制的戶籍制度,這種制度將農民束縛在了土地上。在機械化還沒有推行開的時候這種政策有一定的優勢,但隨著機械化的開展,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這種政策就會阻礙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并且這種戶籍制度還會限制農業人口在城鎮中擁有和市民一樣的權利,這也阻礙了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進程。
(二)基礎設施仍需完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務艱巨,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有差距。目前,將近100萬鄉村人口還處于貧困狀態,基礎公共服務供給不充分,就業社保、教育體系、醫療衛生不完善,依然影響著秦皇島市的新型城鎮化進程。并且隨著秦皇島市人口的增長,原有的基礎設施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如住房越來越擁擠、交通越來越擁堵,這都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人群的增大導致貫徹落實具體措施的難度增大,也對交通體制、社會基礎設施等城市功能有更高的要求。
(三)生態環境急需修復
在秦皇島市乃至全國的城鎮化建設的初期階段,由于片面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都來促進經濟的增長,對經濟增長過程中所破壞的生態環境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如城鎮建設中出現許多不切合實際的形象工程,土地資源浪費嚴重,植被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大量的工業廢氣加劇了城鎮空氣的污染,城鎮產生的大量生活污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河流之中[2]。
(四)縣區經濟發展不平衡
由于各縣區的資源環境、空間布局、文化科技水平的不同,導致了各縣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秦皇島市的城鎮化發展的地域性差異較為明顯。從秦皇島市縣區經濟發展狀況統計資料來看,2016年前三季度昌黎縣的城鎮化水平最高,比最低的盧龍縣高出8.3個百分點。雖然各縣的城鎮化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長,但從河北省136個縣市的發展水平來看,它們都處于下游位置。縣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輻射帶動面不強、與各縣市發展的差異較大等矛盾和問題沒有根本的改變。因此,城鎮化發展不平衡,需要從量和質兩個方面全面推進秦皇島市的城鎮化建設。
三、秦皇島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加快農業人口市民化進程
農業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它可以有效帶動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推進產業結構性改革[3]。首先,要有讓他們從農村進入城市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時政府要制定合理完善的城鎮落戶制度,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因租賃住房導致的無法落戶的問題。其次,還應當滿足轉移到城鎮生活的農民基本的生活需求,保證適齡孩童享受到國家的義務教育;同時,為了保障這部分人口能有一個長期穩定的工作,還要堅持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再次,相關政府部門還要制定相應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保證農村轉移人口的養老保險與城鎮養老保險同一標準;同時,要加快調整和健全異地就醫的結算機制,保證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市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一系列建議和措施的初衷,就是為了加快農業人口向市民轉化的進程。
(二)健全城鎮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是城鎮居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依托,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的基礎設施能夠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打造秦皇島市旅游宜居城市的形象。同時,基礎設施的完善還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促進秦皇島市經濟的發展。例如,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能夠加強中心城鎮和周邊城鎮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聯系,以達到資源互補、資源共享,中心城市來帶動周邊鄉鎮的發展;同時,周邊城鎮也要為中心城市分擔人口、就業、土地的壓力。此外,還要進一步加強秦皇島市的基礎服務制度如教育、醫療、文化、人口生計、公眾福利等設施的建設,促進社會服務資源向基層延伸。
(三)推進低碳城鄉生態環境建設
統籌低碳城鄉建設,應該把城市和農村環境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統籌城鄉生態環境保護,構建低碳城鄉一體化的生態環境保護格局。因此,要進行符合生態文明觀的村鎮規劃與建設,保護生態和農村特色,保持鄉村生態循環,傳承鄉土文化,尊重自然,發展特色農村第三產業,走城鄉互補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道路。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問題,不是簡單的環境問題,而是涉及不同地區的區域競爭力和發展能力的問題。統籌構建城鄉“低碳化”的進程中,綠色低碳的規劃、技術以及政策引導和支持將是重要的課題[4]。
(四)繼續堅持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秦皇島市在新型城鎮化的道路上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應該繼續堅持以推動城鄉統籌為根本原則,將城鎮化和現代化農業、新興工業、新農村建設、人口由農村向城鎮遷移密切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城鎮經濟的協調發展、共同提高[5]。要著重建設中心城鎮,并且根據城鎮的發展進程、資源特征、產業支撐能力,創造一批高質量、特色鮮明、功能全面的中心城鎮,發揮其服務和集聚人口的功能,從而帶動農村的發展。其次,相關政府部門還應當對各縣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實地考察,根據各地的情況制定相對應的發展經濟的策略,推動城市供水、供電、道路等向農村拓展,醫療保健、教育普及,社區保障體系完善,健全各類生活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從而落實一個融洽、完整的社會體系。
新型城鎮化是秦皇島市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相關政府部門一定要堅持新的發展理念,堅持改革創新,實施切實可行的經濟措施,推動秦皇島市的新型城鎮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