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游戲教學法,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實際發展情況,可以實現教育與游戲的有機結合,賦予數學知識游戲化功能,發揮數學游戲的教學作用。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愛玩游戲是小學生的興趣所在。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知識時可以針對小學生愛玩游戲的特點,將游戲引入到小學數學的教學之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能快速、質優地完成學習任務。本人主要結合實際的教學案例,分析開展美術游戲教學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游戲式教學;興趣;課堂;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268-01
1.游戲式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感
在數學活動中,具有良好數感的人對數學情境能反應迅速、準確、敏捷和思路簡縮,能自然地運用最優化的解題策略。培養學生數感是當前數學教學的一個重A要任務。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游戲的手段,幫助學生建立數感。如:在教學"1-10"各數的認識后,我組織同桌學生進行"猜數字"游戲活動,先讓一位學生從自備的1-10數字卡片中任意抽取一張,然后讓同桌的另一位同學猜"我拿的是幾?"猜數的同學如果說出的數比卡片上的數大,手持卡片的同學就說:"大了";猜小了,就說:"小了",直到猜對為止,然后再交換進行。通過這樣的游戲活動,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了1-10各數之間相對的大小關系,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2.游戲式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游戲為學生創設了豐富的動手操作、演示、學習的交互活動。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插入一些動手操作的游戲,不但能促進學生思維,而且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數學課中凡能讓學生自己動手的,都盡可能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等,在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一次數學課中,我出了這樣一道題:一根長14米的繩子,分給甲、乙兩人扎包用,甲包裹大,應多分2米,問甲、乙兩人各分得幾米?我要求學生先分組討論,看怎么分好。再根據討論意見,把各組準備的繩子拿出來分分看。這時學生中拉的拉、量的量、剪的剪,都十分感興趣。從各組匯報情況來看,基本上只有兩種方法,一種意見是把繩子一端先卷起2米,后將余下的部分對折,再從對折處剪斷,列式為:乙分得:(14-2)÷2=6(米),甲分得6+2=8(米);第二種意見是:先把繩子對折,然后從對折處的一端退后一米剪斷,列式為:甲分得14÷2+2÷2=8(米),乙分得14-8=6(米)。這種訓練學生動手操作的游戲,不僅形象易懂,而且學生興趣盎然,思維始終處于活躍之中。
3.游戲式教學要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
數學反映了客觀事物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形式,生活現象都與數學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將數學知識融入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是數學老師必須面對的一個課題。如在《認識人民幣》一課教學中,可以設置猜價格游戲,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猜出物品的價格,教師先給出價格范圍,例如在5元到8元之間,再根據學生猜的價格,老師給出"高了"或是"低了"的提示。游戲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興趣濃厚,即使是學習落后的學生也敢于估價。猜價格游戲不僅使學生學習熱情高漲,而且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以后有關人民幣的知識。
4.游戲式教學要善于創設游戲情境
小學生對游戲非常感興趣,有的游戲是百玩不厭。根據這一特點,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我創設游戲環境,讓小朋友以角色的身分給生活用品進行匹配,如茶杯和牙刷、桌子和椅子等等,小朋友在游戲中進行匹配玩得非常開心,同時也在玩中學到了知識。在教學《位置》一課時,可以安排一個"搶位置"游戲,老師先搶一位學生的位置,搶到后大聲宣布自己的新位置:"我在第…組第…個。"接著繼續讓位置被搶了的學生在老師的口令下去搶另一個學生的位置,同時也大聲宣布自己搶到的新位置。師生共同游戲,有效地改善了學生間的關系及師生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往。
5.在游戲操作活動中深化學生的數學意識
"游戲對于兒童是學習,是勞動,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兒童的生活離不開游戲,它是學生最喜愛的活動,是學生最好的、最自然的一種學習方式。結合游戲培養兒童的數學意識,可使兒童擺脫枯燥的數學概念,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活潑的游戲活動或游戲形式緊密地結合起來,使之形象化和趣味化,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例如:在影子游戲中,可以讓學生測量影子的大小,學生會運用各種測量手段來進行比較,有用尺子的,有用木棒作參照的,也有用繩子來量的等,不同的學生根據其生活經驗,會選擇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兒童在選擇積木拼搭建筑物的過程中,激活并運用有關的數學知識,這樣能使兒童在自由活動和有趣新奇的游戲體驗中獲得數、形的經驗和知識,從而達到深化數學意識的目的。
6.運用游戲教學法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運算教學是小學數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數學學習的基礎。培養學生準確、迅速、靈活的運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老師要把激發興趣放在首要位置,設計多種多樣有趣的游戲來提高學生運算的積極性,從而強化學生的運算能力。如:在解決數學問題:"雞兔同籠,有頭10個,足36只,問雞兔各有幾只?"時,學生心算、筆算都會現困難。這時可以設計一個游戲:"全體兔子起立!提起前面兩條腿!"學生開懷大笑。現在兔子和雞的腿數一樣了,上面10個頭,下面有多少條腿呢?學生答:10×2=20條。少了多少條腿?16條,這時學生很快想出:"有16÷2=8只兔子,2只雞。"通過這樣的游戲,學生的學習興趣頓時激發了出來,并迅速地找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面對的計算題的確是枯燥乏味的,作老師一定運用好游戲教學法,設計出豐富多樣的讓學生產生濃厚興趣的游戲,以此來激發他們計算的積極性,提高計算的正確率,進一步培養運算能力。
總之,游戲式教學既增加了數學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又創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學生的手、眼、口、腦等多種感官交替使用,提高了學生學習主動性,使其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得到全面發展。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新的理念說明:在未來的教學中,教師將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轉變;數學教學活動將是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據此,我們提出了《數學游戲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運用的策略研究》的課題。通過研究,達到教師教學理念和教育實踐的根本轉型。讓教師意識到,教學活動不只是教書,而且還有游戲;認識到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成長的多方面生命需要及以游戲的方式主動參與教育活動和發展的可能,從而重視、研究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過程,使教育活動過程煥發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章顯聯.數學游戲與數學課堂教學[J].數學教學,2005年08期.
[2] 朱平天.淺談游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教研版),2012年06期.
[3] 尤曉鶯.淺談數學游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教研),2011年09期.
[4] 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