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經濟新常態下的貿易強國評價體系與戰略實施路徑文獻綜述

2017-03-21 23:05:54王備
對外經貿 2017年2期
關鍵詞:評價體系新常態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逐漸成為貿易大國。然而,眾多事實也表明,就貿易質量而言,我國仍然處于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的發展階段,因而關于我國貿易強國戰略的研究日益受到學界的關注?,F有文獻對貿易強國的理論內涵、指標特征、指標體系、歷史發展經驗和戰略路徑開展了經驗和理論研究,通過系統梳理和評述相關研究,指出其不足及未來的研究方向,以期為我國貿易強國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新常態;貿易強國;評價體系;戰略路徑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2-0037-06

經濟全球化與國際分工的深化推動了全球貿易的快速增長,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全球性垂直專業分工發展,推動形成了國際社會的全球價值鏈體系(裴長洪,2016)。但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與貿易開始進入深度結構性調整的“新常態”(劉世錦,2014)。對于我國而言,過去數十年持續貿易增長形成規模擴張、低價競爭、外資主導與低技術附加值的特征化事實。這種長期以來所形成出口驅動的外向型經濟增長模式,始終面臨著“浮萍經濟”和“低端鎖定”的雙重風險,在外部沖擊下這種模式的弊端暴露無遺(盛斌,2011;張二震,2014)。作為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重要成分和國民經濟發展的有力驅動,對外貿易的提質保量與優化升級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面臨的緊要任務。2012年商務部發布《對外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將“鞏固貿易大國地位,推動貿易強國進程”作為貿易發展的指導思想。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加快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鞏固外貿傳統優勢,培育競爭新優勢”的“十三五”發展新目標。圍繞這一發展理念,在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的基礎上,抓住全球貿易新常態為我國外貿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所創造的戰略機遇,實施貿易強國戰略無疑具有重要現實指導意義。然而,貿易強國如何定義?當今哪些國家可以稱作貿易強國?我國距離貿易強國存在哪些差距?強國戰略路徑如何選擇?這些都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在系統梳理有關貿易強國戰略相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揭示貿易強國理論內涵,對貿易強國的特征、評判體系、歷史經驗和戰略路徑進行整理和評述,以期為中國實施貿易強國戰略提供借鑒與啟示。

一、貿易強國的內涵

貿易強國作為反映一國貿易實力的概念,與一般意義上的“貿易大國”存在“質”上的區別。傳統的貿易理論和實踐往往從貿易規模角度衡量一國的貿易競爭力和影響力,從而構成貿易大國的顯著特征。然而,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興起所形成的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推動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貿易模式的形成條件和基礎,貿易不再是一國要素的產物,而是多國要素的集合,貿易總規模不再是一國競爭力和國際經濟地位的表現,而只是跨國公司進行全球布局的結果(張幼文,2015)。此時,貿易大國與貿易強國的內涵差異日益明顯。同時,要素流動理論表明,現代的國際貿易競爭力是由本國要素收益的價值構成而非一國貿易收益規模所決定,遵循本國要素收益原則,貿易強國正是以要素收益結構作為評判指標和微觀基礎(張幼文,2016)。由此可見,“貿易強國”概念的出現是經濟全球化推動的必然結果。

二、貿易強國評判的理論溯源

在不同歷史時期關于貿易強國的判定標準存在差異。傳統理論中對于貿易強國的判別可追溯到重農主義和重商主義。重農主義認為,農業是生產的基礎,一國生產并出口的農產品越多,則所獲貿易利得越多,農業大國等同于貿易強國。在這一階段,貿易強國往往是以農產品出口量作為衡量標準。而重商主義推行“貨幣差額論”和“貿易差額論”,將貨幣和財富等價,以金銀作為財富的唯一形態和衡量國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主張獎出限入。此時,貿易強國是以出口量或金銀貨幣的儲備量為標準。

亞當·斯密從勞動生產率或生產成本的絕對差異的角度提出絕對優勢理論,揭示國際分工與交換蘊含的貿易利得,貿易不再是國家利益間的零和博弈,自由貿易能夠使貿易雙方同時獲益,基于絕對優勢理論的分工和交換使資源實現合理配置。在此基礎上,李嘉圖提出比較優勢理論,指出國際貿易流向及利益分配原則取決于相對優勢而非絕對優勢,一國只具有相對生產優勢也可參與貿易并獲利。該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絕對優勢理論的局限性,對有悖絕對成本優勢原則國家之間的貿易做出解釋,使得勞動生產率或成本優勢成為貿易強國的評判標準。

赫克歇爾和俄林的新古典貿易理論則將生產要素由單純的勞動擴展到資本,從要素稟賦的角度進一步解釋了各國間生產成本的差異。此時,貿易強國的評判標準從以勞動要素為基礎的生產率水平逐步擴展到以資本為代表的高級要素的稟賦狀況。然而,上述理論都片面強調外生靜態比較優勢而忽略動態比較優勢的培育和演化對一國貿易地位和福利的影響。此后的新貿易理論則引入規模經濟以及壟斷競爭對動態比較優勢進行深入擴展。貿易強國的評判開始從一國外生靜態因素向內生動態競爭優勢轉變。

三、貿易強國的特征及評價標準

關于當代貿易強國的評判標準,國外文獻主要從貿易開放度(Squalli and Kenneth,2011)、貿易結構與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階位(Cattaneo et al.,2011;Feenstra and Wei,2010)、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Kudrle,2012)等角度對一國的貿易發展特征與所處貿易地位做出評價,但由于研究范式與理念的差異,鮮有關于貿易強國戰略等具體政策導向性的概念提法。與之不同,我國加入WTO之后源于對外貿易飛速發展所帶來的現實需要,國內學界普遍基于不同視角,對貿易強國的相關議題展開討論。

一些文獻基于定性分析,從外貿特征、貿易質量與效率、國際分工地位、話語權的優勢以及外貿和經濟的關系等方面對貿易強國的特征或概念加以界定。對貿易強國應具有的貿易特征,有學者參照世界主要經貿強國的標準進行總結概述:經濟高度發達、收入水平高、貿易規模大、市場占有率高、影響力強、輻射面廣、具有要素比較優勢和技術競爭優勢、高度開放等特征(何新華等,2000;余芳東等,2001)。但也有文獻指出,貿易強國應具備以高級要素為基礎參與國際分工的能力,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與利益分配上占據主導地位,在國際貿易體制以及相應的經濟合作體制中擁有話語權和影響力(鄭寶銀,2011;盛斌,2014)。同時,在技術復雜度、質量與效率上應體現可持續發展和核心競爭力,擁有貿易定價權以及抵御風險沖擊的安全體系(桑百川,2015)。具體到產品層面:出口產品的高級生產要素含量和附加值高,掌握高端制造業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和銷售渠道,品牌化程度高,擁有國際核心競爭力和應對外部風險能力(陳飛翔等,2006;程筱宇,2015)。同時,貿易強國的服務貿易應尤為發達并存在較大的內外部市場需求,擁有一批能夠整合全球資源和主導國際分工走向的跨國公司作為貿易主體,具備對外投資競爭優勢(洪濤,2010;楊圣明,2011;趙培文,2013)。此外,有學者認為貨物、服務和貨幣貿易共同構成全球貿易的總和(楊枝煌,2014),因而貿易強國除具有突出的制造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外,也應是金融與貨幣強國,擁有現代發達金融市場體系(柳思維,2011)。

部分文獻建立了指數化的評價體系,圍繞相關指標的選取和測算展開定量研究。一些文獻從貿易規模、進出口結構、產品競爭力、市場勢力、附加值以及國際分工地位等多角度對中國貿易現狀作靜態評析,從而得出中國為貿易大國而遠非貿易強國的結論(劉寶榮等,2000;王冉冉,2005;毛群英,2008)。同時,一些文獻基于國際貿易地位及其發展趨勢的影響因素,構建形成包括經濟規模、產業結構、貿易依存度、匯率水平、貿易主體、貿易條件、貿易差額、貿易品牌、貿易服務化、貿易多元化以及對外投資等更加系統全面的宏觀貿易質量評價體系,還選取同期世界上主要貿易強國樣本開展定性對比分析,從而指出中國與貿易強國所存在的差距(魏浩等,2005;張鈺梅,2010)。其中,張鈺梅(2010)利用10個一級指標和26個二級指標,測算了美德日三國樣本在各項指標值的算術平均作為貿易強國的標準閾值系數。此外,一些文獻還從國際貿易數據統計口徑的概念范疇和指標(賈懷勤,2014;楊枝煌,2014)、貿易政策取向與結構調整的線索回顧(尹翔碩,2003a;裴長洪,2009)、全球價值鏈分工視角下的貿易增速變化演變邏輯(戴翔和張二震,2015a;2016)等方面分別對中國外貿格局地位進行評析和論證并提出轉變貿易發展方式,實施貿易強國戰略的相關建議。

基于對研究方法的創新探索,有些文獻引入計量回歸模型,對貿易強國的評判展開經驗研究。馬淑琴等(2006)采用貿易水平升級因子分析法建立回歸函數模型,從理性開放度、貿易條件水平、結構合理度以及市場分散度等因素視角,運用1990—2005年進出口貿易數據對中國的貿易升級問題展開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伴隨中國貿易的發展,理性開放度與貿易結構合理度提高,但貿易條件日趨惡化,成為阻礙貿易升級的第一要素。類似的,張亞斌等(2007)基于全球生產網絡,從貿易效益、貿易環境以及貿易結構等層面,利用因子分析法的綜合得分進行聚類的實證分析并得出結論,中國居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其貿易效益、貿易環境與貿易結構亟待轉變。鄭甘澍等(2013)則根據生態位理論提出“國家貿易生態位”的概念,分析了中國與美英德日四個傳統貿易強國之間的地位和競爭關系,并利用生態位擴充、分離和共生等理論,探析國家貿易生態位變化規律,提出中國實現貿易強國的路徑。

四、世界貿易強國的歷史經驗

現有相關文獻還對國際貿易發展史上主要貿易強國的歷史經驗進行回顧和整理,并結合貿易現實從不同時期的貿易戰略國際比較(尹翔碩,2006)、對外貿易的政策變遷與演進(Robert Gilpin,2006a;2006b;田素華和尹翔碩,2006)、貿易強國的發展軌跡與經驗方略(盛斌,2015)以及近代中國的海權思想與貿易機遇(柳思維,2010)等角度進行闡述。其中,柳思維(2010)以明代鄭和下西洋史實為例,將其與開啟歐洲諸國海上貿易霸權的哥倫布、麥哲倫等人的遠航探險活動進行深層次對比,從目的與動機、文化背景、激勵約束與主體組織制度設計等方面對近代中國錯失海上貿易的機遇進行制度反思。田素華和尹翔碩(2006)梳理了美國對外貿易政策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演進脈絡,指出貿易政策是一國貿易優勢和國家利益的有機統一,國家利益隨著貿易競爭比較優勢變化而變化,故而需在不同時期對貿易政策做出適時調整。。

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商品經濟的繁榮推動了海上貿易的興起。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和航海技術優勢開辟貿易新航線,成為16世紀海上貿易的壟斷者。與此同時,荷蘭也日益崛起,其通過貿易公司制度的股份產權制度與金融制度的創新,將社會各階層利益與海外貿易直接結合起來,極力推行海外貿易擴張,成為名副其實的“海上馬車夫”。18世紀中后期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的發展壯大導致新的世界貿易格局產生。英國憑借制度革新與技術創新迅速崛起,并積極實施海外擴張,利用眾多海外殖民地的資源和市場及貿易壟斷特權獲得世界貿易霸主地位。早期采取重商主義的保護貿易策略而后轉變為自由貿易政策并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資本輸出,“日不落帝國”盛極一時。然而,20世紀初的兩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以及隨之興起的貿易保護主義使得國際貿易的發展跌入谷底,昔日的貿易霸主英國開始迅速走向衰敗。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德國完成統一并通過工業革命迅速崛起,對外推行自由貿易政策,積極參與世界貿易市場競爭。戰后的數十年間,德國依靠強大的制造業基礎,迅速恢復和發展經濟,在歐洲的一體化進程中日益壯大最終一躍成為世界貿易強國。同樣的,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快速走上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建立起完善的國民經濟體系并發動對外戰爭掠奪海外資源,快速成長為新興的工業強國。戰后,日本經濟迅速恢復,得益于系統的產業政策指導以及進口保護以促進出口的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激勵,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然而,隨著日本同美國貿易摩擦的加劇,《廣場協定》導致日元短期大幅升值,隨后經濟泡沫的破滅使日本陷入長達數十年的經濟停滯和衰退,貿易增長緩慢,全球份額持續下滑。

18世紀70年代,美國獨立后實施以提高聯邦政府財政收入與保護本國制造業為雙重目的的進口貿易保護政策,保護和扶持了幼稚工業的發展。此后的南北戰爭加快了統一的商品和原材料市場的形成,西進運動、移民熱潮與技術革命的興起共同推動了美國的工業化進程,并逐步形成現代的民主政治制度和健全的自由競爭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積極推行私有產權保護和專利法制度,激發技術創新的熱潮,使美國成為全球技術研發和擴散中心。戰后,美國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主導建立自由多邊貿易體制,全球貿易開始進入“美國時代”。盡管經濟危機以及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的崛起給美國經濟帶來沖擊,但其憑借要素稟賦及市場優勢,發達人力資本與產業技術研發優勢,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全球商業網絡與營銷渠道優勢以及制度與文化的創新不斷穩固貿易強國地位。

五、我國貿易強國戰略的實施路徑

我國傳統粗放型貿易增長方式日益受到環境資源和要素成本上升以及新興國家競爭等影響,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積極推進外貿發展方式戰略轉變。2010年商務部發布《后危機時代中國外貿發展戰略》,明確提出外貿“兩個十年”由“大”轉“強”的發展目標。2016年,商務部《商務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又一次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貿易強國”的指導思想。針對這一議題,國內相關文獻對貿易強國戰略的實施路徑進行深入探討。

張幼文(2003)結合當代經濟強國優勢的結構特征提出,經濟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為我國建設經濟強國提供歷史機遇,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事實、國際社會的積極評價以及經濟地位的提升趨勢都為實現經濟強國目標戰略提供了依據。同樣的,一些學者基于對我國外貿的現實基本面的分析,提出貿易發展方式的轉變應以貿易強國戰略作為指導,以市場戰略與資源配置為核心,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貿易增長方式上,更加注重貿易質量提升與結構性平衡,推動貿易產業支撐的基礎制造業戰略升級,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和全球化布局戰略,從經貿方式與主體的不平衡向相對協調平衡轉變(董曉麟,2011;程筱宇,2015)。在貿易結構上,應以提升進口貿易地位作為外貿發展方式戰略轉型的關鍵,從注重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到注重進口更加有效地利用國際資源,配合以內需為主要拉動力的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實施貨物與服務貿易、進口與出口貿易、加工與一般貿易的多元平衡發展戰略(裴長洪,2005;馮雷,2014;王備,2014)。在貿易規模擴大的同時,更加注重提升貿易的比較利益,促進貿易條件的改善,積極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在發展模式上,由對外貿易的“趕超”、“優先”、“超高速”、“外需拉動”模式向“鞏固地位”、“適度優先”、“速度適中”、“ 穩定拉動”的發展模式轉變(黃錦明,2007;李鋼等,2010;)。

部分學者從貿易新常態與構建全方位開放型經濟體系層面提出實施貿易強國的具體戰略要求(裴長洪和鄭文,2014;唐海燕2014;裴長洪,2015)。值得注意的是,面對全球經濟變化和經貿格局調整,過去政府主導的產業政策,利用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和鼓勵大規模出口,實施低成本競爭的循環開放格局制約我國提升全球價值鏈位置與實現經濟轉型內在需求(張二震等,2014;戴翔等,2015)。應構建與擴大開放相適應,符合貿易新規則,具有戰略縱深和全面空間布局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包括資本技術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優勢。突出培育主體、創新發展方式,形成開放型經濟競爭新優勢(裴長洪,2016)。同時,把握戰略機遇,圍繞“十三五”中國改革目標與任務,實施“走出去”、“自貿區”以及“一帶一路”等戰略。依托供給側改革繼續推動生產要素和貿易出口轉型升級。擴大貿易規模,優化貿易結構,提升貿易質量,提高外資利用效率。鼓勵國內企業的OFDI,完善投資結構和渠道,積極構建跨國生產經營網絡。另外,積極推動生產制造業的服務化(吳漢嵩,2009;張二震,2011;楊圣明,2011),在能源及其他戰略性原料貿易領域獲得定價權優勢(賈懷勤,2014)。

一些文獻則從制度創新層面思考加快中國經貿發展方式轉變的深層次問題,指出貿易強國不僅不限于生產的成本優勢和產業的技術優勢,還取決于國家的戰略優勢和體制優勢。多軌并進貿易政策相較全球多邊貿易政策運作效率更高,而其前提是一國擁有較強市場勢力(田素華和尹翔碩,2006)。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應通過實施貿易投資戰略,與各國簽署投資協議,開展雙邊至多邊的區域合作。利用國際投資制度性的互惠互利市場開放消除貿易扭曲,將貿易開放戰略上升到貿易強國戰略(馬濤,2016;張幼文,2016)。積極謀求建立現代貿易與投資新規則,加強政策規制的協調,推進中國與世界經濟的大融合。特別地,要妥善處理貿易摩擦或爭端,進一步完善國內貿易救濟法律體系,建立專門補貼管理與貿易援助制度(薛榮久,2007;盛斌,2014)。與此同時,在國內貿易制度改革中消除相關歧視待遇,健全外貿發展促進體系,注重制度頂層設計,形成市場化管理格局和研究智庫體系。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與貿易便利化,優先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提高國際貿易規則制訂和貿易談判中的話語權(楊枝煌,2014;馬相東等,2015)。制定糧食等農產品貿易戰略與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戰略,倡導生態文明理念(鄭寶銀,2011)。

在貿易強國戰略的微觀層面,有學者指出貿易戰略要受一國要素投入與市場規模等內部客觀條件的制約。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升級的不同階段,結合要素供給與市場需求多元化靈活調整貿易政策,由出口導向型向進出口均衡、內外需協調發展戰略轉變,以擺脫要素投入和市場規模兩方面的約束,推動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尹翔碩,1992;2004)。打造貿易強國應以培育高級要素為基礎而非直接激勵出口能力,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引導對外貿易和國際分工走向是構建貿易強國的核心戰略(裴長洪,2013;張幼文,2015)。利用要素引進階段創造的條件及時向要素培育戰略轉型升級,有效規避要素合作陷阱或價值鏈低端陷阱(張幼文,2016)。

六、總結性述評

綜上所述,貿易強國的評判標準往往與現實背景緊密聯系,并因不同研究視角與主觀價值判斷而異,很難形成統一標準。現有文獻的貢獻在于構建一系列貿易指標評價體系對中國的貿易質量進行評價,并據此提出相關政策建議,為貿易強國戰略的研究提供了現實依據。但值得注意的是,現有定性研究在貿易強國的評價指標選取上相互援引大同小異,往往側重于對貿易質量的主觀評析,在理論邏輯上無實質區別。而定量研究則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靜態分析模式的缺陷,有效避免主觀隨機性評判所導致的謬誤,為后續研究提供良好的思路和借鑒。盡管研究方法各異,但現有文獻卻大都得出一致結論:我國已成為貿易大國但遠非貿易強國,貿易結構亟待轉型升級。具體而言,改革開放以來的市場化與要素稟賦優勢使中國成為貿易大國,但貿易質量與結構的失衡,國際競爭力薄弱,產業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國際貿易規則話語權的能力等種種跡象都表明中國并非貿易強國,因而加快構建和推進貿易強國戰略迫在眉睫。

關于貿易強國評判的理論溯源,目前還鮮有文獻對其進行系統全面的梳理,一方面歸因于國際貿易發展的不同時期,“貿易大國”與“貿易強國”概念的模糊與混淆不清。從傳統觀念來看,貿易大國往往也是經貿強國,但不同歷史階段貿易理論的演進及變遷,難以達成共識。另一方面,經濟一體化與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的形成,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貿易與投資推動了要素的跨國流動,傳統的基于比較優勢分工格局的貿易規模不再與貿易利益分配流向相一致,此時貿易大國在貿易規模上的優勢只是資源在全球配置的帕累托最優結果,而非一國競爭力的完全體現。結合具體的時代背景,貿易強國相較貿易大國的內涵更加復雜深遠,傳統貿易理論的解釋難以為繼。更重要的是,由于國內外研究范式與理念的差異,國外學界鮮有關于貿易強國戰略等具有政策導向性的概念提法,與之接近的是戰略貿易理論。因此,目前學界尚未形成有關貿易強國評價標準的理論體系,也使得現有評價體系缺乏理論依據。

縱觀近現代貿易史上貿易強國的興衰起伏,我們也可以對其歷史共性加以總結。首先,貿易強國的崛起與霸權均是以先進技術為保障。無論是新航路開辟、貿易權壟斷還是近代工業革命都歸功于技術研發創新與傳播,生產性創新技術成為決定貿易優勢的首要因素。當代貿易強國引領全球貿易的關鍵在于對高端制造業技術與創新服務的掌控。其次,貿易強國興起均得益先進的制度體系。通過完善產權保護與商業規則體系,參與國際規則與慣例制定,為貿易與投資提供制度保障和話語權優勢。第三,不同時期的資源約束與貿易政策取向往往相一致。早期貿易強國的崛起處于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過渡階段,主要面臨土地資源約束,普遍實施對外擴張,以滿足資源需求。對外采取貿易保護政策,扶持本國幼稚產業發展。軍事與貿易戰爭往往是貿易強國間完成權力更迭的重要手段。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傳統的貿易保護主義策略有違當代所倡導的合作、開放、共贏的貿易理念。

在貿易強國戰略的路徑選擇上,現有文獻大都基于國家層面或產業層面加以闡述,涉及到微觀企業層面則鮮有具體的指導性建議。同時,全球經濟與中國對外貿易的新常態引發廣泛關注,相關文獻大都趨于中國的貿易動態特征及成因分析,對全球經濟的“新常態”與中國貿易強國戰略之間的聯動機制研究則略顯不足。另外,國內文獻習慣于運用中國或世界數據進行經驗研究,缺少對國際貿易基礎理論的創新性探索與研究的橫向互動。

隨著貿易政策在指導經濟轉型升級、培育和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中地位的日益顯著以及學界對貿易強國戰略研究的逐步深入,未來關于我國貿易強國戰略評價體系構建與實施路徑的研究,可以采用經驗研究方法,圍繞當前國際貿易組織制度和全球價值鏈分工大背景,運用中國的微觀層面貿易數據,分別從貿易總量、貿易結構(二元邊際、出口質量、技術復雜度和成本加成)和市場勢力等方面深入考察中國貿易發展現狀。進一步地,基于當前所面臨的貿易環境因素,揭示中國由“貿易大國”轉向“貿易強國”的戰略路徑和作用機制渠道。毫無疑問,這對于指導中國貿易結構的轉型升級和提升貿易質量的實踐,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資源的合理配置,為真正實現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支撐。

[參考文獻]

[1] 陳飛翔,吳瑯.由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的轉換路徑與對策[J].世界經濟研究,2006(11):4-10.

[2] 程筱宇.貿易強國應具備的“素質”——芻議中國與“貿易強國”的差距[J].金融經濟,2015(7):20-22.

[3] 戴翔,張二震.我國增長新階段開放型經濟的轉型發展:目標、路徑及戰略[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5(5):82-91.

[4] 戴翔,張二震.全球價值鏈分工演進與中國外貿失速之“謎”[J].經濟學家,2016(1):75-82.

[5] 馮雷.進口貿易是通向貿易強國的關鍵——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戰略研究[J].國際貿易,2014(12):51-56.

[6] 何新華,王玲.比拼經濟實力——對外經濟貿易強國主要特征與指標分析研究[J].國際貿易,2000(12):14-18.

[7] 洪濤.由貿易大國向強國跨越[J].國際貿易,2010(12):15-18.

[8] 黃錦明.中國邁向貿易強國的理論與對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72-176.

[9] 賈懷勤.從統計規則辨析中國2013年貨物貿易總值是否超美——兼論中國建設貿易強國[J].國際貿易,2014(2):10-15.

[10] 李鋼等.后危機時代中國外貿發展戰略之抉擇[J].國際貿易,2010(1):4-11.

[11] 劉寶榮,李健.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未來10年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趨勢分析[J].國際貿易,2000(11):22-24.

[12] 柳思維.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制度創新思考[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0(6):5-10.

[13] 羅伯特·吉爾平.全球政治經濟學——解讀國際經濟秩序[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98-112.

[14] 羅伯特·吉爾平.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2-27.

[15] 馬淑琴,戴晉.影響我國對外貿易水平升級的相關因子研究[J].財貿經濟,2006(10):64-68.

[16] 馬濤.全球價值鏈背景下我國經貿強國戰略研究[J].國際貿易,2016(1):26-32.

[17] 馬相東,王躍生.全球貿易新常態與中國外貿發展新策略[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5(6):77-84.

[18] 毛群英.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基于我國外貿發展背景與現實的分析[J].價格月刊,2008(10):36-41.

[19] 裴長洪.邁向貿易強國應先跨過幾道坎兒:對我國由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思考[N].中國經濟導報,2005-01-22(1).

[20] 裴長洪.中國貿易政策調整與出口結構變化分析:2006-2008[J].經濟研究,2009(4):4-16.

[21] 裴長洪.進口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規律與啟示[J].經濟研究,2013(7):4-19.

[22] 裴長洪,鄭文.中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基本目標和主要特征[J].經濟學動態,2014(4):21-24.

[23] 裴長洪.經濟新常態下中國擴大開放的績效評價[J].經濟研究,2015(4):4-20.

[24] 裴長洪.“十三五”時期中國對外開放的新目標與新任務[J].南京社會科學,2016(1):1-3.

[25] 盛斌.迎接國際貿易與投資新規則的機遇與挑戰[J].國際貿易,2014(2):18-21.

[26] 盛斌.建設國際經貿強國的經驗與方略[J].國際貿易,2015(10):4-14.

[27] 桑百川.從外貿大國邁向貿易強國[N].國際商報,2015-12-23(3).

[28] 田素華,尹翔碩.論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對外貿易政策選擇[J].上海經濟研究,2006(4):14-20.

[29] 張二震.戰略機遇期與中國開放戰略的調整[J].南京社會科學,2010(12):1-5.

[30] 張二震,戴翔.關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探討[J].南京社會科學,2014(7):6-12.

[31] 張幼文.經濟強國——中國和平崛起的趨勢與目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4-26.

[32] 張幼文.中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發展的道路[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5(9):5-12.

[33] 張幼文.目標升級與戰略創新:貿易大國如何實現轉型[J].探索與爭鳴,2016(2):83-88.

[34] 唐海燕.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究竟“新”在哪里[J].經濟研究,2014(1):15-20.

[35] 王備.中美貿易關系現狀及其發展趨勢探究[J].北方經貿,2014(7):17-19.

[36] 王冉冉.我國離貿易強國還有多遠——我國外貿國際競爭力現狀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5(10):9-14.

[37] 魏浩,馬野青.我國與世界貿易強國的差距及對策[J].經濟縱橫,2005(2):21-23.

[38] 吳漢嵩.論實現貿易強國的方略[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6):51-57.

[39] 薛榮久.我國開放型經濟體系構建的綱領與重大意義[J].國際商務,2007(11):5-10.

[40] 楊圣明.“十二五”規劃與貿易強國戰略[J].時代經貿,2011(2):13-16.

[41] 楊枝煌.關于中國成為第一貿易大國的戰略思考[J].經濟學家,2014(6):25-33.

[42] 尹翔碩.試論貿易戰略選擇的客觀基礎[J].世界經濟,1992(7):11-12.

[43] 尹翔碩.中國對外貿易政策取向的變化及貿易格局的變動[J].世界經濟,2004(3):38-43.

[44] 尹翔碩.貿易戰略的國際比較[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51-52.

[45] 余芳東,寇建明.我國與世界貿易強國差距有多大[J].中國國情國力,2001(6):2-4.

[46] 張亞斌,李峰,曾錚.貿易強國的評判體系構建及其指標化——基于GPNS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7(10):3-8.

[47] 張鈺梅.距離世界貿易強國,我們有多遠[N].國際商報,2010-04-29(3).

[48] 趙蓓文.實現中國對外貿易的戰略升級: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J].世界經濟研究,2013(4):3-9.

[49] 鄭寶銀.“走向貿易強國之路學術峰會”會議綜述[J].國際貿易問題,2011(6):174-176.

[50] 鄭甘澍,蔡宏波,羅彩瑜.中國實現貿易強國的路徑探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3(11):3-13.

[51] Cattaneo, O., Gary, G., and Cornelia S., Global Value Chains in a Post Crisis World: 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R].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10.

[52] Feenstra, Robert C., and Shang-jin Wei., Chinas Growing Role in World Trade[R].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0.

[53] Kudrle, Robert T., Govern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Pioneering Experience of the OECD [J].Journal of World Trade, 2012, 46(3): 695-732.

[54] Squalli, J., and Kenneth W., A New Measure of Trade Openness [J].The World Economy, 2011, 34(10): 1745-1770.

猜你喜歡
評價體系新常態
《UG NX機械產品設計》課程項目化教學的改革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1:50:03
評價體系小改革職業技能大提升
職業(2016年10期)2016-10-20 22:00:12
以心育推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體系研究
商業會計(2016年13期)2016-10-20 15:32:16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存在問題及對策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4:08:22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在线看|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亚洲VA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理论片|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av在线手机播放|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久久性视频|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老色鬼欧美精品| 日韩无码黄色|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日本国产精品| 伊人久久婷婷|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亚洲三级影院|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www.亚洲一区| 成人在线亚洲| jizz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爱做久久久久久|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免费不卡视频|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成人亚洲国产|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91福利片| 色综合中文综合网|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国产微拍精品|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欧美五月婷婷|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 91青青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黄色|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免费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