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婷
摘要:群體心理是指在班級里部分學生對某些事物的共同認知。是由于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共性心理,這種心理如果出現偏差,往往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對他們群體心理進行正向引導,用良好的群體心理認知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創新意識與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群體心理;正向引導;意義;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350-02
現在,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學生群體間的交流成為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因為相互間的聯系、交流、合作,就會逐漸形成一種群體心理,這種群體心理表現為群體共同的意識、情緒或行為態度。這種心理學生的數學學習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本文僅從這一角度入手,談談群體心理對數學學習的影響以及正向引導的方法。
1.學生的群體心理認知心理氛圍
班級群體是由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學校的組織章程的規定組編而成的,在班級特定的目標和規范指引下,建立在成員間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基礎上的一個整體。班級是學生學習和活動的主要場所,班級這個群體的一些特點必然要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心理氣氛是指在群體中占優勢的態度和情感的綜合表現。其中包括人們的心境、情緒體驗、人們彼此之間的關系,對待活動的態度以及對周圍事物的態度。每個班級都存在著某種心理氣氛,或是和諧、歡樂、明朗生氣勃勃,或壓抑、沉悶、敵對、散漫。這些心理氣氛不僅為班級的心理生活籠罩著一層特有的心理色彩,同時也影響著每個集體成員的心理與行為。影響班級心理氣氛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主要有班主任的工作作風,這是影響班級心理氣氛的直接因素;具有優勢心理的班級成員對班級心理氣氛也有重要影響,具有幾個特點:
(1)整合性。即是班級學生群體中大多數成員的心理整合。
(2)自發性。即是由學生群體自發產生的,自發地反映群體的社會存在。
(3)感染性。即學生群體心理對每一個學生個體的情緒影響。
(4)不穩定性。群體心理隨學生群體的變化而變化。
(5)暗示性。指學生群體中大多數人或其中有威望的人的心理與行為對其他學生的影響,表現為其他學生無批判地接受所提供的信息。群體心理氣氛是指群體的精神狀態,它是班級成員的群體意識、情緒狀態、行為態度、人際交往等因素在群體活動中的突出反映和集中表現。也可以說是班級學習群體心理的外在表現,在教育領域中稱為學習氣氛或課堂氣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群體心理氣氛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復雜的社會心理現象,是指師生群體在教學中表現出來的情緒或精神狀態,以及與之互相聯系的群體成員對社會現實的綜合態度、人際關系狀況、組織活動的特征和某種環境誘因。通常也被狹隘地理解為情緒狀態。
2.群體心理對數學學習的影響
教育心理學認為:班級的群體心理處在各種因素不斷相互作用、相互適應的過程之中。由于相互作用,使得班級協同力量可能超過個人單獨力量的總和。因此,由班級群體所形成的心理氣氛對教師的數學教學和學生的數學學習都有著很大的影響。群體心理氣氛可分為良好的和不良的兩種,同樣它對學生數學學習的影響也可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兩個方面。
2.1 積極影響。學生之間在數學學習中如若彼此團結、心理相容、凝聚力強,就會形成一個良好的群體心理氣氛,而在一個良好的群體心理氣氛下,由于群體心理的作用,"個體會產生群體歸屬感,"也就有了"把自己歸屬于所在群體的一種思想情感。有了這種感情,就會自覺地維護該群體的利益和規范,并與其他成員發生情感上的共鳴。"這種情感的共鳴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尤為重要,它不但能使學生個體對群體的數學學習目標有認同感,同時也能很好的滿足學生個體的學習需求,使學生對群體心理作用下的數學學習有一個良好的情緒,進而產生一種共同學習數學的強大動力,這時個體的思想、觀點、情感特征、行為方式等便會得到群體的支持,這種支持能強化學生個體的思想,增強其自信心,促使他更好地對待數學學習。
2.2 消極影響。在一個班級群體中,如若學生之間在數學學習中勾心斗角、離心離德、各行其是、凝聚力低,則很難形成良好的群體心理氣氛。這樣學生對集體數學學習的目標就不可能保持一致,學生個人的數學學習需求就無法得到滿足,這些均會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情緒和興趣,進而制約著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和能力,這種個體數學學習情緒和興趣的低落會影響到整個群體,從而使群體數學學習士氣低落,并且學習效率也低,這給數學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3.數學數學中正向群體心理引導的方法
3.1 正確認識學生群體心理氣的狀況。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很大程度上受著群體心理氣氛的影響,培養良好的群體心理氣氛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因此正確鑒定學生群體心理氣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為鑒定學生群體心理氣氛是培養良好的群體心理氣氛的前提和基礎。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觀察、訪談、問卷調查和心理測量等方法,及時把握學生的數學學習情緒和意識,并根據鑒定的結果合理制定數學教學計劃和目標。
3.2 樹立明確的數學學習目標。心理學研究表明,從人的需要、動機、行為聯系的全過程來看,只有人的需要指向一個明確的目標時,才能產生一種新的動力,從而推動人產生新的行為。因此,一個符合班級學生群體需要,以及群體學生在主觀上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數學學習目標,就具有較強的目標吸引力。這種目標吸引力是一種強刺激,它不但能誘發學生的活動動機,激勵學生的努力,而且還規定著群體學生的行為方向。
3.3 適時調整教學的引導方式和作風。群體心理氣氛是師生間和學生間相互交往、態度感應所造成的,因此作為教師和學生接觸交往的最主要的時間來源,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教學作風會造成不同的數學學習群體心理氣氛。
3.4 建立師生間的良好關系。人際關系影響人體的知覺、情緒、思維和行為,甚至影響個性的變化。因此,在班級群體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班級群體團結、進取的心理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人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學生也總是要和班級群體中其他成員聯系和交往,而由這種系和交往所形成的群體意識、情緒狀態、行為態度他們的數學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世界,積極進行正向引導,以培養良好的班級群體心理氣氛,促進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推進新課改邁出堅實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