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香
摘 要:音樂課程所學的教學內容豐富多彩、生動形象化,因此,教師應依據音樂教材的內容特點,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創設各種有利于學生發展音樂學習能力的場景,引領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進行審美體驗,通過音樂學唱、欣賞等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思維創造時空,培養學生音樂鑒賞審美能力,逐步提高學生愛音樂、學音樂和享受音樂的樂趣,從而提升音樂課堂教學實效。
關鍵詞:整合;教學資源;音樂課堂;高效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7-018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7.114
一、整合多媒體技術,激發參與音樂學習
音樂教學活動是種審美體驗的動態活動過程。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知識學習時,應注重整合多媒體技術,利用多媒體技術把音樂教材內容直觀地顯示出來,豐富音樂知識教學資源,擴充音樂課堂知識的容量,創設了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教學情境,實現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等多種感官,增強學生進行音樂審美體驗,有利于學生運用個性化的方式表達音樂,凸顯了學生在音樂課堂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對所學的音樂知識進行分析、比較,進而建構音樂知識體系。
例如,教學《春天來了》時,教師運用多媒體“班班通”播放輕松愉快的樂曲,伴隨著樂曲,屏幕呈現一些有關春天的美麗風景,學生一邊聆聽著輕快的樂曲,一邊欣賞春天美麗的景色。此時,學生心中激起熱愛美麗春天的情懷,腦海里就會聯想起在美麗的春天里一系列的景象。接著,教師在班班通的屏幕上把《春天來了》的歌詞、歌曲呈現出來。學生看著屏幕朗讀歌詞,熟悉這首歌的歌詞后,教師繼續運用多媒體播放《春天來了》這首歌,讓學生先進行聆聽,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相互交流這首歌曲如何唱法,發表各自獨特的見解。學生看著屏幕,一邊聆聽,一邊學唱這首歌。學生學會這首歌曲的唱法之后,教師要求學生跟著多媒體哼唱這首歌曲,并能運用自己的形體動作,隨著歌曲聲調比劃著,個性化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把春天那種萬物復蘇的情景充分表達出來。隨著多媒體的曲調,學生的肢體動作和著音樂曲調律動著,表達了學生獨特的內心體驗。教師運用多媒體音響播發這首歌曲的曲譜,要求學生運用富有彈性和優美的聲音,和著曲調演唱這首歌曲,同時提示學生一邊演唱,一邊想象春天美麗的景色,從而有效地熏陶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引導學生分析探究《春天來了》旋律特點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屏幕出示一些有關春天的圖片讓學生欣賞,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春天的氣息,進而有效地了解和掌握這首歌曲的旋律特點。
二、整合舞蹈繪畫元素,激發創造意識培養
為了豐富音樂課堂教學內容,確保學生學習音樂知識過程的愉悅性,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音樂知識技能,激活學生音樂技能的創編能力,發散學生音樂思維,有效地拓展音樂課堂藝術審美時空,強化音樂課堂學習的趣味性,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特點,適當地整合音樂課堂中的舞蹈繪畫等元素,把舞蹈繪畫等元素與音樂知識的學習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音樂知識實踐活動實效,增強學生進一步體驗音樂知識,使學生根據音樂內容大膽地發揮創造性,充分地表現自我。同時,這也為音樂課堂的多元藝術創造了發展的機會,實現了音樂藝術審美育人的教學目標。
例如,教學《憶江南》時,在學生聆聽完這首詩歌的朗誦后,教師可提問:“這是一首多么優美的詩歌呀!單純從朗誦方面,還無法把它那種優美的意境充分地表達出來。請同學們認真想想,怎樣才能把它唱出來?怎樣才能把它跳出來?”學生經過模唱樂曲、歌詞,基本掌握了這首歌曲的唱法,并在演唱中體會歌曲的演唱速度、表達怎樣的情緒,完整、有感情地演唱這首歌曲,學生在這樣的演唱中形象感受到這首歌曲的旋律與意境之美。接著,教師要求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如何運用舞蹈動作對歌曲的意境加以表達。通過一番探究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身體的各個部位,創設了小橋、鮮花、流水、垂柳等造型,利用肢體把歌曲中表現劃船和搖櫓動作恰當地表達出來。教師讓每個學習小組上臺進行演示,在歌曲伴唱過程中,臺上的學生運用肢體語言表現了江南景物的一些造型,把輕拂的垂柳、彎彎的拱橋,把輕輕地劃船、奮力地搖櫓等創編動作,惟妙惟肖地在歌曲聲中充分表現出來。此時,歌舞得到充分地整合,歌曲的意境也獲得充分地表現,學生既學到了音樂知識,也訓練了音樂創造能力。
三、整合簡易樂器運用,凸顯奧爾夫教學策略
教師應抓住小學生具有無窮創造力的特點,依據音樂教材內涵和學生實際學情,鼓勵學生在音樂知識學習活動中利用一些簡易的樂器,如三角鐵、串鈴、小鼓之類的簡易樂器,或自身肢體的拍打節拍,結合音樂知識學習內容,創造性地創編音樂節奏,從而有效地訓練學生音樂技能,鞏固和深化體驗所學的音樂知識,在已有的音樂知識經驗基礎上,轉化所學的音樂知識為創造性的音樂技能,培養學生音樂創造性思維,使音樂課堂充分體現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活動策略,全面地發展學生的音樂技能。
例如,教學音樂情景劇《森林的故事》時,教師引導學生學唱《不得了》這首歌曲。學生初步掌握這首歌曲所蘊含的情緒和音樂形象,即這首歌曲表現動物們那種傷心、著急的心情。接著,教師要求學生或運用拍手、拍腿、跺跺腳,或用敲打三角鐵、沙錘、碰鈴之類的簡單樂器,一邊演唱這首歌曲,一邊表達這首歌曲蘊含的情緒。從歌曲中的交替運用的2/4、3/4節拍,以及在每個節拍后面的八分休止符上,教師引導學生運用這些簡易樂器把動物急切、傷心的樣子充分表達出來。通過運用簡易樂器表達歌曲深刻內涵,學生演唱歌曲和打擊樂器創編伴奏之后,對歌曲感悟得十分深刻,也把握了歌曲形象生動的畫面場景。又如,教學《多彩的鄉音》時,教師引導學生學唱《桔梗謠》,通過教師指導與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嘗試運用簡易樂器對歌曲進行創編性地伴奏,一邊演唱歌曲一邊加以舞蹈,在簡易樂器的律動中,學生通過創編音樂節奏的活動,掌握了新疆民歌的風格特點。整合簡易樂器的運用,激活學生參與音樂知識的創造性潛能,提升學生對音樂感悟的律動感,有效地培養和提升了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