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祥,顏培正,相光鑫
(山東中醫藥大學,濟南 250355)
·高教研究·
“對分課堂”在《內經》教學中的應用
張慶祥,顏培正,相光鑫
(山東中醫藥大學,濟南 250355)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心理學教授張學新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主要是通過學生與老師對分教學學時,在課堂中開展討論問答,甚至辯論、演講,以激發學 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甚至創造力。通過在中醫經典《內經》教學中應用對分課堂,促進了學生學習經典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分課堂;《內經》;經典學習;教學改革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課堂質量是教學質量高低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在網絡時代,高校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都呈現多元化趨勢。大學課堂常常連續兩節或三節,對于成長在信息碎片化時代的學生,長時間保持對教師的注意比較困難。[1]復旦大學的張學新教授通過將傳統課堂與討論式課堂各自的優勢進行結合、取舍折中提出了一個新的教學模式-“對分課堂”。
1.1 對分課堂的定義 對分課堂是指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將教學分為在時間上清晰分離的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ntior)、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因此對分課堂也可簡稱為PAD課堂[2]。
1.2 對分課堂的優勢與特點 張學新教授認為對分課堂有五大優勢:一是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二是減輕教師負擔,實現教師角色轉型,三是增加生生、師生互動交流,四提升考評準確度,關注學生學習需求,五是提升學習效果。
類似傳統課堂,對分課堂強調先教后學,教師講授在先,學生學習在后。類似討論式課堂,對分課堂強調生生、師生互動,鼓勵自主性學習。對分課堂的關鍵創新在于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讓學生在課后有1周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3]。在考核方法上,對分課堂注重關注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強調對于過程性的評價,讓學生能夠根據個人的學習目標確定對所學課程的投入。
1.3 對分課堂的適應人群與課程 對分課程是一種教學相長的授課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目前只能針對大學生或著更高水平的學生群體,其特點是有一定的社會能力,能夠獨立的思考,另外還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自查自我反思的能力。可以在不同的專業課程中應用,如經濟學[4]、大學英語[5]、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6]。通過考查研究,我們認為中醫經典課程多在大學高年級開設,其中已經學習過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等基礎課程,對中醫學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具有了開設對分課堂的條件。
中醫藥大學所開設的《內經》課程,由于課程特點的原因,目前傳統教學方式大多采用課堂灌輸、課后強化背誦的方式,學生學習枯燥、記憶機械,學習被動、缺乏興趣,且考試結束,許多內容很快忘掉。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科學,眾多的中醫課程需要學生理解和掌握,只有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在臨床中進行應用。而《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之源[7],屬于經典之作,字字珠璣,句句真言,同一句話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如果單憑課堂上生硬灌輸,則難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且會導致知識面的不足,中醫思維模式的偏面性,不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全面性的提高,影響中醫思維方式的形成與臨床診療的效果。因此,更加完善的教學方法亟需引入《內經》教學當中。
3.1 實施的班級與課程 結合學校中醫學專業認證實施積極參加教學團隊活動,在了解教學特點與實施細則后,對2014級針灸推拿專業四個教學班開展教學實驗,《內經講義》課程上課時間18周,每周2節課,每節課50 min,每1~2周1次。
3.2 實施內容 向學生說明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使學生了解其關鍵點。明確相關要求,分析內容段落從而布置學習任務;發放“對分課堂實踐學習手冊”,讓同學們填寫內容,尋找問題;向學生說明關于課后作業(學習手冊)的要求,或是學習、理解章節內容過程中的助記和概要,或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寫出自己的思考和體會。此外學習手冊還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亮”,即為關于本次課收獲最大的內容,一般為1個;二是“考”,即為自己學會了可以挑戰其他同學的問題,至少3個;三是“幫”,自己不懂的在討論時需要求助于其他同學的問題,至少3個。完成作業后對學生進行自由分組,擇期開展課堂討論,尋找共性問題、同學互幫互助、班級同學討論、班委同學主持、老師重點點評、定期收交作業,及時修改發放,督促改正不足。
3.3 實施效果 1)提高了學生學習主動性與參與性。“對分課堂”活動以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交互式學習為主,學生由課堂活動中的受動者角色轉變成主動者角色,真正實現了“學生為主體”的轉化。討論課上,班上每位同學都必須發言,學生為了參與到討論中去,必須要去熟悉教材內容,才能有據可論、有論可辨。2)督促學生課后復習與課前預習。實施“對分課堂”后,學生在課下的自學時間大幅度增加。學生為了完成學習手冊,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閱讀教材;為了找出問題需要查閱參考書籍與文獻資料;為了弄清問題,需要同學間的相互討論,甚至學術辨論。如此會進行延伸學習內容,提高自學能力,促進學習的自覺性。3)提高了學生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分課堂”的授課模式通過課后的復習和內化吸收,使學生在相互討論中,極大地提高其對所學知識理解的深度與廣度,契合了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學規律,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4)引發了學生學習中醫經典的興趣。自我效能感是影響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的動機性因素,高自我效能感的學生,其自主學習傾向更強[8]。為了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對分課堂的討論模式是一種高標準低門檻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在課后把老師課堂講解的經典知識內化吸收之后,表達出自己的收獲、發現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去解決它,這些任務對于學生來說會有一定難度(高標準),但是通過課堂同學之間的討論會降低難度(低門檻),從而提高學生的成就感,獲得替代性經驗,以及從同伴及老師那兒獲得積極的說服性反饋,從而大大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學生對于經典的學習充滿了興趣[9]。5)增加了同學間溝通交流。小組討論的形式增強了學生們之間的合作和親密關系,每個小組的產生是由抽簽隨機產生的,每組成員可能原本并不是很熟悉,但經過一個學期的融合,拉近了學生們之間彼此的距離,而小組內的分工也增強了學生的團結合作與溝通能力。6)提升了學習經典的能力,從而鞏固了中醫思維。通過“對分課堂”的授課學生能夠有意識地運用一定的中醫思維能力,比如整體思維、類比思維、取象思維等認知方法,從而聯系之前所掌握的基礎知識,結合課堂上的討論來解決問題,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中醫經典的能力,掌握和鞏固中醫思維。
學生平時不學,按嚴格標準去考核,很多學生可能不及格。教師只能采用考前劃重點、降低考試難度的方法,讓大多數學生通過[10]。如此,導致學生平時不學,考前死記,只抓重點,不記長遠的弊端,形成教學的惡性循環。“對分課堂”鼓勵平時學習,把有效學習應該付出的努力分散到整個學期的平時學習中。課堂上老師只需關注核心知識點的傳遞,那些簡單枯燥及不適合課堂講解的內容都可以留給學生自己去思考和討論[11]。對分課堂以學生的分組討論為開端,學生溫習上次內容,自然進入后續內容,無需導入技巧就能讓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否定了“滿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學形式,卻并不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12]。一周內經過教師講授、課后復習、分組討論三次學習同一內容,符合記憶規律,可以有效減緩遺忘速度。在整個學期,學生深層學習、理解性學習一直在進行。臨考前,學生只需要把一些需要背誦的基本概念復習一下即可,并不緊張。這些學習過程的改變,都能對提高學習效果有十分積極的貢獻。[13]
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模式[14]。“對分課堂”畢竟是一個新事物,在實踐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問題。在《內經》的教學實踐中也遇到一些問題。首先是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較高。教師要有大量的知識儲備和積累,同時要不斷跟進學科研究前沿,才能跟得上學生的節奏,保證各環節的效果,為此教師的備課量大大增加。其次是課堂討論的時間。計劃上安排了每次半節課的自由討論時間,但經常會時間不夠用。時間到了,但學生的討論意猶未盡,很希望繼續討論,推遲進入下一環節。也有些時候學生會對討論的問題表現的興趣不高,討論的時間較短。這就要求授課教師能夠很好的把握課堂節奏,適時調整授課安排,不僅使“教—學”活動成為教師自我實現的舞臺,也成為學生自我實現的舞臺[15]。增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16],鍛煉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演講能力和領導能力等,激發持續學習的動力[17]。再就是學生的作業的批改與考核。讀書筆記反映的是學生的閱讀情況,強調體現個人特色,作業則是學生學習效果的展示。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加以引導,促進他們主動的學習,實現優化培養。
[1]王蕾.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 10(5):10, 25.
[2]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 2014, 12(5):5-10.
[3]童長濤,曾照蓮.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04, 25(4):134-136.
[4]周沖,王明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6, 15(9):169-170.[5]孫紅葉.對分課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理論觀察, 2016, 25(4):174-175.
[6]張春發,胡煒.論“對分課堂”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堂教學上的運用[J].科教導刊(下旬), 2016, 21(5):87-88.
[7]高長玉,王非,王敏.《內經選讀》課程教學方法現狀與改革設想[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1, 9(4):61-62.
[8]張志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心得體會[J].文學教育,2013(12):149.
[9]趙濱寧.基于“對分課堂”的元學習能力培養研究--以“雅思閱讀”課程為例[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 2016, 18(1):20-23.
[10]林萍.地方院校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 2012(8):129-131.
[11]李在建,劉文強,郭尚敬.對分課堂在《動物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畜牧與飼料科學, 2017, 38(1):87-88.
[12]孫麗平,田愛香,賀民.“對分課堂”教學方法在高校中的應用[J].菏澤學院學報, 2016, 38(6):106-110.
[13]李艷花,姚宏.“對分課堂”在《旅游市場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反思[J].教育教學論壇, 2016, 14(4):232-233.
[14]楊淑萍,王德偉,張麗杰.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其師生角色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38(5):653-658.
[15]陳瑞豐.對分課堂:生成性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 2016(3):71-74.
[16]張亞楠,夏雷,王世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探索與應用[J].解剖科學進展, 2016, 22(6):670-671.
[17]李欣.對分課堂:有中國特色的大學教學新方法[J].學周刊, 2016(10):16-17.
Application of “ PAD class ” in “ Huangdi’ s Internal Classic ” teaching
ZHANG Qingxiang, YAN Peizheng, XIANG Guangxi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 nan 250355, China)
The “PAD class” is a new teaching mode, proposed by ZHANG Xuexin, a psychology professor of Fudan University. It aims to split the teaching hours into two parts mainly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discussion on questions in the classroom, even debated and speeched by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participation, and creativity.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PAD class” in Huangdi’ s Internal Classic, it promoted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for classics, stimulated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mproved students’learning ability, language expression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of discover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PAD Class; Huangdi’ s Internal Classic; classical learning; teaching reform
G642.0
A
2095-6258(2017)06-0991-03
10.13463/j.cnki.cczyy.2017.06.04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81470189);山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SDYY15112)。
張慶祥(1964 -),男,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醫基礎理論研究。
2016-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