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巧
(上海理工大學 學生工作部(處),上海 200093)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就明確提出現代教育要在公平的基礎上實現“有質量”,通過“有質量”的教育從而使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要提高教育質量,關鍵要解決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注重補齊短板,重視對困難群體的教育“質量”提升。自2007年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實施十周年之際,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了《全國高等教育滿意度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學生資助獲大學生最高滿意度。這一結果在宏觀上表明了高校資助工作在教育公平上取得了顯著成果,然而在實際的實踐中,經常會出現同樣困難的學生獲得同樣的經濟資助后,但在如自信心、感恩意識、離校后獲取高質量生活的可能性等個人發展方面存在比較大的差異。這就表明,當前的資助更加注重在經濟上得幫扶,而忽視了對困難生主觀能動性、積極性以及創造性的的挖掘和培養,資助成效顯著,但欠缺育人功效。作為高校中的弱勢群里,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經濟上的幫扶只能促進教育更加公平,想要更好提升“質量”,就要對困難生在成長成才、全面發展中的短板進行幫扶,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做到個性化資助。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學生資助工作,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在這一方略指導下,高校需要積極創新和探索資助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方式,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優質服務。我國學生資助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堅決落實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為目標,以建立“精準資助”工作機制為抓手,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不斷創新資助育人途徑和方式,努力開創學生資助工作新局面[1]。直接面向學生主體開展資助工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于貫徹落實國家資助政策,進一步增強高校資助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2007年國家新資助政策體系的實施, 高校的資助工作呈現出制度設計完善,功能定位明確,導向作用顯著,資助力度大等優勢。同時呈現出工作業務量成倍增長, 資助項目種類持續增多, 工作復雜度和難度日益增加的特點。高校作為資助政策的落實者和操作者,目前各高校已普遍形成并采取得模式為學校資助管理中心——各學院——各年級——學院輔導員——學生的5級層層傳遞管理模式(如圖1)。這種種模式已跟不上當前資助工作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圖1 五級管理模式
第一,現有資助模式資助項目分散,不利于資助資源有效地配置。一是資助政策不協同,各項資助資源缺乏整合。現行國家資助政策中各項資助措施是分散實施的,在落實每項資助措施時都是關注最困難的部分學生,容易導致一部分學生資助過度而另一部分學生資助不足。二是在五級模式下,資助的項目均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將各類名額分配給學院,缺乏對學生資助需求的了解,尚未制定針對學生個體的精準資助方案,以致各項措施交叉執行,資助政策落實到學生身上,往往政策的初衷有較大的差距,資助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會受到影響,產生重復資助、覆蓋面窄等分配不均衡現象。
第二、現有資助模式運作效率低,不利于資助工作的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現有的五級層層上傳下達的模式下,資助項目在執行過程中容易產生變形,資助工作運作效率低下。一旦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需其他四級管理層級一起配合才能找出問題共同完成。運作效率低。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實施主體之一輔導員忙于學生的事務性工作,忽略了其育人的主要功能。這種工作方式不利于于資助工作的專業化和職業化發展,也直接影響著輔導員工作的職業化發展。
第三、現有資助模式下,不利于困難學生個體的主體性發揮。在五級模式下,學生自身依賴心理較強“等、靠、要”思想嚴重,缺乏主動了解和學習的精神。很多經濟困難學生卻連自己可以申請什么資助、需要什么材料都不甚了解,總等著資助會自己找上門。很多學生沒有認真研讀過學生手冊中的幫困助學實施辦法,對學校的資助政策了解不夠詳細,平時的資助政策都是聽輔導員老師或是班委通知才知曉的。這樣的學生即使拿到了資助,也依然缺乏工作的主動精神和競爭精神,不利于學生自身主體性發揮。
第四、現有資助模式缺乏對學生個體的關注,不利于精準化資助的實行。現有的資助模式往往關注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困難,缺乏對經濟困難學生其他方面的關注。由于家庭經濟的貧困致使貧困生衍生出一系列的多困現象,諸如:“心理貧困、社交貧困、學業貧困”等,資助管理中心作為學校資助政策的制定者,缺乏與受助主體學生的交流和溝通的平臺,這樣就很難及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缺乏個性化精準資助。
直接面向學生個體的資助模式,是變五級層層上傳下達的模式為資助中心直接到學生的二級模式(如圖2),組織結構更加扁平化。其突出的特點就是管理層次少,橫向組織緊湊,機構變得靈活,敏捷,富有柔性、創造性。

圖2 優化后的二級資助模式
第一,從資助工作的實施主體來說,首先,有利于在資助工作向專業化、職業化發展,形成良性循環發展。實施直接面向學生的資助工作機制,需要優化配置資助管理中心專職人員,這對輔導員走專業化、職業化提供了條件。從事資助工作的專職人員,必將進行專業化培訓,使得資助工作更加專業化、精細化,逐步向“專家型”的管理者轉變。其次,面向學生個體資助模式,資助中心將處理大量的事務性工作從而使得輔導員可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對受資助者的心理關懷以及感恩意識、誠信意識、責任意識的教育,也從根本上實現了學院由“被動落實資助項目的組織者”向“回歸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者”的轉變。
第二,從資助實施的對象困難生來說,直接面向學生個體的資助模式,簡化了層次,減少了中間環節,學生的隱私只在一定范圍內公開,更加有利于貧困學生的精神幫扶。直接面向學生個體的資助模式,有利于第一時間掌握學生需求的第一手資料,根據學生的個性需求,提供個性化資助,即“困難什么資助什么”。另一方面,直接面向學生的資助工作機制,學生與資助管理中心直接面對面,各類資助項目等均需要學生主動從信息平臺獲取,并自行申請,本著“誰申請、誰受益”,“誰受益、誰履約”的原則,明確“個人義務”與“受益水平”的關聯,自覺履行自己的義務,從根本上改變貧困生“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從根本上扭轉資助工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三,從資助資源的分配方面考慮,實施直接面向學生的資助工作機制,要求把國家、地方政府、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學校等設立的各類資助項目納入管理范圍,對各職能部門、各學院自行管理的資助項目進行歸類,實行統一管理,可以科學有效地管理各類項目,深化和拓展項目的實施范圍和受益人群。另外,直接面向學生個體,有利于建立資助包,降低成本。就目前而言,貧困概念一般認為包括四個方面,即收入貧困、能力貧困、權利貧困、人類貧困,貧困概念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體現了以人為中心和目的的理念。[2]因此對貧困生的資助,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物質和經濟幫困層面上,而應該在培養貧困生能力等促進貧困生群體發揮自身潛力和贏得發展機會等方面給予資助。高校除了為貧困生進行直接資金上的幫助外,高校還可以劃分出一部分幫困資助金,以通過團體或者批量操作建立資助包,降低成本,為貧困生設計多樣化的心理輔導、藝術實踐、社交需求的素質教育活動,為貧困生量身定度各類免費培訓計劃,如:求職面試技巧培訓、操作技能培訓、語言表達培訓。
第四,從資助效果上來看,直接面向學生個體,解決五級模式組織結構中的信息堵塞問題,有利于信息迅速透明地傳遞,減少了信息傳遞的損耗和變形,確保信息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同時由于減少了很多環節,資助更加的靈活,人員得到了充分利用,命令統一、指揮一致,能快捷地對學生需求做出反應,增強資助工作的靈活性和針對性性。
直接面向學生個體資助工作的系統設計就是要資助管理中心為核心,通過優化中心結構,完善并明確資助中心職能,細化工作運行流程,找到優化的途徑,配備相應的人員,分工協作,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從而建立可操作的資助管理中心直接面向學生的二級工作模式。
第一,優化結構,明確職能。結構決定功能,良好的結構設計才能保證職能的正常的展開。直接面向學生的資助模式下,資助管理中心的結構組成應分為管理、服務和育人三大部分(如圖3)。管理職能突出了資助中心作為資助政策的研究者和操作者,所應具有的全面統籌功能,應該在宏觀上從進行政策研究與制定、隊伍建設與培訓、課題研究與申報、項目管理與分配等方面的工作;其次就是作為資助管理中心所應該具有的服務功能,服務功能主要體現在對學生傳輸信息的反應程度,主要包括資助政策介紹與咨詢、項目指導與受理、信息處理與反饋、投訴與建議處理;第三個職能就是要回歸到資助的本質,資助的本質就是要通過一定的幫助實現育人的功能,這既是對資助工作的本質要求,也是資助工作的目的,通過資助工作,要使學生在主體意識、自立自強、能力素質、感恩誠信等方面收到一定的教育,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要求 。
第二,細化流程,優化途徑直接面向學生個體資助工作流程中,資助中心就象一個大的集散中心,所有的信息從這里直接發出,反饋的信息也直接到中心,中心在第一時間將反饋的信息分門別類的再輸送到其他部門,其運行效果就如“三角形中任意一邊小于兩邊之和的原理”,這樣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提高了信息的反應速度,學生才能更滿意這樣的服務。整個操作流程可分為以下三個具體步驟:中心發布信息,學生申請,中心完成初步的審核和匯總;中心將篩選初審的名單反饋學院,聽取學院意見,學院反饋意見到中心;中心給學生反饋學校審核結果,同時接受全方位的投訴與建議;如需上報資助領導小組審批的項目,上報資助領導小組審核審批(如圖4)。

圖3 二級管理模式下的中心結構職能圖

圖4 二級模式流程圖
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主要做到中心與學生、中心與學院、中心與資助領導小組三個方面的信息雙向流動。 首先是中心與學生的互動。中心與學生的互動體現了中心的服務功能和學生主體意識培養的功能。中心的服務功能主要體現在,資助管理中心直接服務對象為學生,設立學生資助事務服務大廳,構建了一個全方位、全天候、便捷的學生資助工作服務平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以在這里享受到“一站式”服務,高效完成學生資助的每一項工作,體現了中心的服務功能。學生主體意識培養功能主要體現在各類資助項目等均需要學生主動從信息平臺獲取,并自行主動申請適合自己的資助項目,自覺履行自己的義務,這樣就提升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其次是中心與學院的互動,中心與學院的互動首先體現了中心事務性處理、學院精細化指導和審核的功能。中心的事務性處理功能主要體現為中心根據項目的標準和要求,對提交學生提交的申請和材料做一個基礎性的篩查和材料核實的基本的事務性處理,然后將初步篩選的結果匯總處理后反饋給學院,學院在初步篩查的基礎上,做精細化的審核,并將建議和意見反饋到中心。另外,中心與學院的互動中體現了輔導員工作回歸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本職工作,一方面,大量的基礎性篩查、材料審核以及匯總等工作由中心完成,這樣就大大節省了輔導員層面的事務性工作,使輔導員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做本職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學生在申請某個項目時,輔導員可以給與前期的指導,以增強學生的競爭力。
最后是中心與資助領導小組的互動,中心與領導小組的互動體現了領導小組對中心的監督與指導作用。一方面一些項目根據規定需要向資助領導小組匯報的,需要及時匯報,資助領導小組予以審核。另一方面,資助領導小組對資助中心能夠均有監督作用。
第三,分工協作,實現目標。直接面向學生個體的資助模式下,要求實現“管理、服務、育人”三個職能目標,首先是管理職能,管理職能時是資助中心最基本的職能,它的實現需要有一定的專業化水平,前瞻的理念,因此,資助中心的專職教師則要承擔此部分工作。
其次是服務目標。服務目標是資助管理中心要通過服務大廳提供“一站式”服務和完善的信息化系統去實現,工作中除了要具備服務人員應有的服務態度和水平外,還需要熟悉資助工作,這部分人員可以聘請各學院做兼職資助工作的輔導員,以及經過培訓的學生助理擔任此項任務,資助中心工作人員對其要有指導和協調作用。在信息化系統的開發和完善上,還可以聘請專業化的人員做信息系統的開發和完善。
最后是育人目標,育人目標是一個全員化、全方位的過程,需要資助管理中心和輔導員等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同做好此項工作。一方面資助管理中心要充分利用資助育人基地,挖掘基地育人內涵,搭建育人平臺,提供育人場所,開展各類育人方面的實踐活動,滿足學生全面發展所需求的各類資助項目,同時輔導員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對受資助者的心理關懷以及感恩意識、誠信意識、責任意識的教育,從而達到育人目標(如圖5)。

圖5 資助育人目標
第四,頂層設計,加強保障。直接面向學生的資助工作機制,在項目上需要完善資助項目設計與服務的匹配 。要求把國家、地方政府、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學校等等設立的各種各樣的資助項目納入管理范圍,對各職能部門、各學院自行管理的資助項目進行歸類,實行統一管理。為此,資助管理中心的職能必須實現由“資源配置者”向“資源的組織供給者和頂層制度設計供給者”的轉變。明確資助體系各項目之間的關系,盡力形成“一攬子資助”,靈活地、合理地、有效地實現資助的最大效用。在組織保障上,需要與高校其他工作相協調、相促進。在新的資助工作機制下,高校人事、財務、公共服務等部門皆涵蓋在內,如:資助工作的信息平臺建設水平與傳播功能成為資助工作開展的基礎性保障;高校的其他學生管理信息系統與資助管理信息系統之間的信息共享、信息的及時更新與維護等,這對相關職能部門之間互相協作的要求提高了,因此,各部門之間要不斷提高政策設計水平、行政執行力水平以及溝通協調能力,以形成與學校發展路徑相契合的貧困生資助體系。
直接面向學生的資助工作機制,學生與資助管理中心直接面對面,各類資助項目清單歷歷在目、申請要求及條件赫然在列,專業人員咨詢解釋,而不是靠以往輔導員或學生干部的層層轉述。為此,學生必須適應新的轉變,樹立新的理念,摒除過去靠輔導員“管家”的千叮嚀萬囑咐,“被動”接受屬于自己的資助,轉而“主動申請”適合自己的資助項目,本著“誰申請、誰受益”,“誰受益、誰履約”的原則,明確“個人義務”與“受益水平”的關聯,自覺履行義務。這轉變,從根本上扭轉了資助工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與此同時,在新的工作機制下,輔導員在資助工作中的角色也從“裁判員”向“教練員”轉變,工作重心發生轉移,不僅在“技術”上為學生提供申請指導,而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對受資助者的心理關懷以及感恩意識、誠信意識、責任意識的教育與培養上,從根本上實現由“被動落實資助項目者”向“回歸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轉變。資助工作也從簡單的“經濟”資助向“能力、權利”資助轉變,以體現資助工作以人為中心和目的的理念,從而有效實現資助育人的教育目的,更好地提升教育的質量,努力使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
[1] 杜玉波:提高學生資助"精準度" 避免平均分配[EB/OL].中國網教育中國.http://www.china.com.cn/education/2016-03/13/content_38010137.htm.
[2] [英]朗特. 貧困與進步 對約克鎮的第二次社會調查 [M].倫敦:朗曼出版公司,1941.
[3] 郭文華.美國大學生資助體系研究與借鑒[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7(6):825-828.
[4] 陳玥.論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問題和對策[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172-174.
[5] 張福友.關于普通高校學生精準資助工作的理路.黑龍江高教研究[J].2015(11):78-80.
[6] 陳秉公.學生資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124-126.
[7] 李慶華,劉迪.高校貧困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