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泓錚
【摘要】“互聯網+”自然災害救助怎樣深度融合發展是當前政策理論研究熱點和前沿問題。本文基于互聯網在日常生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以及互聯網大會上提出的“互聯網+”概念,針對當下自然與人為災害不斷增加,減災救災中漏洞頻出的現實狀況,針對性的提出了幾點“互聯網+”在減災救災中具體可行的運用。首先,通過互聯網,將一些必要的信息向社會大眾公示,明確各個部門的工作權責。其次,通過互聯網加強居民的防范意識,普及應對知識和經驗。最后,通過互聯網,提供信息的交流溝通的平臺與條件。
【關鍵詞】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減災救災;應用
1引言
“互聯網+”概念其實質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是新形勢下互聯網形態演進。在過去的一年里,互聯網全面發展,深入各個領域,逐漸成為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經濟轉型、社會發展、技術進步、國際交流乃至國家治理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不能否認社區的防災減災工作的確存在諸多問題,例如,缺少常設的應急管理組織,應急管理工作權責劃分不明確;部分社區應急預案缺失,預警系統不完善,缺少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溝通和互動的條件;居民危機意識薄弱,突發事件應對經驗不足,缺乏應對的相關知識。如何通過“互聯網+”使互聯網和減災救災
2世界互聯網大會與“互聯網+”
互聯網大會是國際上互聯網界人才的交流,對促進互聯網本身的發展有積極作用。201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落戶浙江省嘉興市桐鄉烏鎮。此后,李克強總理思考了移動互聯網的真正價值,賦予了其全新的理解,并在2015年初提出“互聯網+”概念。
“互聯網+”是信息時代的一種形態,是隨著互聯網不斷發展,互聯網重要性的不斷提高而提出的較新的概念,其中的“+”是傳統行業的各行各業,包括第一二三產業。
截至今年,互聯網大會已經第三次在烏鎮召開,互聯網在當代平常百姓家中已經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互聯網+”的概念也逐漸被各個年齡層次的人們所接受.“互聯網+”行動計劃,不僅能夠在經濟方面取得卓越的成效,例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商業模式的革新,還可以帶動個人思維模式變革與社會變革,這種思維變革帶來的效應,將在國際、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日常生活延伸。
3“互聯網+”在減災救災中的運用
減災救災是一直以來的熱點問題。2008年,中國發生了各種重大自然災害,例如冰雹地震洪災等,人力物力損失慘重。自此以后,各種自然災害受到人們關注的程度大幅度提升。然而,各種補救預防措施并用,政府和人民群眾眾志成城卻仍然不能預測很多的未知數,挽救損失。除去當下設備不夠先進等硬件問題的同時,社區的防災減災工作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互聯網來促進信息的交流,加強相關知識的普及,明確各方的職責。
3.1公示必要信息,明確部門權責
從先前發生的一系列災害的真實現狀來看,不少自然災害發生以后,不論是新聞報道還是通過網絡的傳播,都不能明確有關部門的范圍,不能規范每個部門在救災中負責的區域,無法針對某一特定部門的失職進行特定的懲罰。即,當下普遍存在缺少常設的應急管理組織,應急管理工作權責劃分不明確的問題。
為改變現狀,僅僅通過在局部地區貼出公示是遠遠不夠的。而眾所周知,互聯網擁有受眾范圍廣信息傳播迅捷等的優勢。通過“互聯網+”,公示災后維護救援等必要的信息,明確各部門職責,通過全國人民在網絡上的共同監督,能夠有助于規范災前災后的責任劃分,保證救災減災的有序進行。
3.2加強意識,增加社會參與度
當前我國減災救災治理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首先,社會組織參與門檻相對較高,需要經過國家各級機關的相關部門的認可和反復審核。其次,公眾參與的組織化和有序性相對較低,在救災現場常常出現好心辦壞事的情況;同時,企業參與渠道比較狹窄,參與競爭范圍相對有限;而且,大部分居民的危機意識薄弱,總認為自己處于一個較為安全的地方,潛意識里認為自然災害只是小概率事件。因此不加以重視。面對突發事件時,由于沒有經驗,常常會不知所措,且部分群眾所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缺乏相應的應對危機的知識和能力,不僅沒有辦法保證自身的安全,有時還會使現場秩序混亂,增加其他居民的風險,增加救災人員的工作負擔,而互聯網作為一個知識傳播的平臺,能提高各方人士的參與能力。
3.3促進信息交互
部分社區應急預案缺失,預警系統不完善,這就導致很多災害不能被提前告知,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發生的不同程度的災害由于缺少互聯網這一進行信息溝通和互動的條件,而不能被大眾所知,也就不能及時的預防和挽救損失。“互聯網+”能夠更好地增加互聯網的普及狀況,將各種即時信息及時傳達至信息接受者和信息需要者處,有關部門可以及時的做出調整和應急措施,同時,各地的科研水平不同,技術設備也不盡相同。通過“互聯網+”可以保證各地相關人員及時地檢驗和應用新型科技,在減災救災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4小結
中國互聯網在不斷的發展和壯大中,世界互聯網大會的重要性也不斷被強調。當代各類突發災害頻繁發生,如何利用好互聯網進行減災救災是新形勢下的關鍵。目前,雖然互聯網在醫療交通燈領域已經得到較好的應用,貫徹落實了“互聯網+”行動計劃。但是互聯網+”與減災救災相聯系的實例并不多,如何應用互聯網,落實在以上所提的信息公示,調動參與積極性,交互信息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還需要更加完善的機制來保障,也是我們所需要更深層次思考的。
參考文獻:
[1]范一大.防災減災從“+互聯網”到“互聯網+”[J].中國減災,2016(05)
[2]邵祥東.互聯網+自然災害救助突出問題及應對措施[J].沈陽師范大學 黨政干部學刊,2016(09)
[3]邵志國,韓傳峰.“互聯網+”助力社區防災減災能力提升[J].中國減災,2016(05)
[4]高暘,王艷俐,張超,胡聰聰.直擊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從烏鎮生活形態變化看中國互聯網+的短期成效[J].走向世界,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