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茵
【摘要】針對中國藝術觀念進行分析,將中國藝術觀念和西方藝術史以后進行比較,以書法藝術為例,從藝術主體、藝術的功能、形式評價標準三方面對我國藝術觀念進行闡釋,并結合分析的內容,概括出中國藝術觀念與西方藝術史之后差異的體現。
【關鍵詞】中國藝術觀念 西方藝術史 書法藝術 藝術主體
【中圖分類號】J1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1-0014-01
傳統中國,明確了藝術的定義成為當時的一種自覺。這一自覺便是“藝術只能是藝術本身”,從一定角度分析,藝術具有相對獨立的價值。這一價值本身就值得人類傾盡全部精力對其進行追求。這和之前所強調的藝術本體的自覺性觀念是一致的。
1.中國藝術觀念
1.1藝術主體
以書法藝術為例,其一,對于藝術形式而言,其存在的追求已經超越了書寫內容本身,開始向著獨立化方向發展;其二,對書法字跡進行欣賞,將書寫痕跡做為文字使用之后的一種和內容無關的事物,對其進行保存,主要目的是為了秘玩;其三,我國草書已經逐漸失去了快速方便的實際用途,違背了原有功能;其四,書法不再是國家錄用人才考試的內容,一些人甚至認為追求書法藝術,是一種精力上的浪費。
可見,我國對藝術本體的認識,具有一個基本設定,認為藝術并不是其他,而就是“藝術”,藝術開始具有脫離功利和獨立精神范疇的功能。主要目的,甚至最終目的是寄托創作者精神,其和政治利益沒有本質上的關系,從而使其盡可能的和社會現實之間相互脫離[1]。同時,藝術和功利無關,促使藝術脫離世事和時間,成為人們追求精神價值的一種途徑。
1.2藝術的功能
同樣以書法藝術為例,其本身純粹的追求,涉及了藝術家自己的意識和堅持,對于違背這樣的純粹追求且摻雜其他專設或者附帶功能的藝術做出反抗。
對書法家是否存在以上意識若要進行分析,可從以下幾個觀點證實:其一,逐步明確書法活動該做什么;其二,開始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其三開始對書法作為純粹意識以外的事情拒絕開展。也就是說,如果將書法當作一種藝術,已經有了這樣的認識,即便是書寫形式或者技術層次上實現了美的水平,但還是要具備一定脫離實際用途的氣質,才能真正完成。
1.3形式評價標準
書法屬于一門獨立藝術,無論在性質上還是在功能上,確定之后,再對其進行判定,判斷作品本身的高低貴賤,這就變得十分清晰了。即便存在自我創作要求,但是也具備做出評價作品的自覺性和能力。最為重要的是,要保障其能形成一定可被認同的理論。
2.中國藝術觀念與西方藝術史之后的比較
將中國傳統藝術觀念與西方藝術走向理解之后的真實發展情況進行比較,歸納出以下四個要點:
其一,即便中國早期藝術史,大多是人針對不可知力量進行干預,留下相應的器具以及一定的行為,但是這些屬于世界聞名所共有的?,F如今,我們應當將其放下,從而推動藝術真正開始。如果,人們用西方標準,對符合西方的一部分東方文物進行解釋,就失去了傳統文化結構中對于藝術方面的認定和使用。
其二,中國近代著名學者對藝術做出詳細探索和研究,進而形成了兩個流派。一些學者認為,要對古代傳統藝術流派大力發揚,并且吸收西方優秀藝術,從而形成現代國畫藝術流派。
其三,在1871年之后,西方出現了印象派藝術家,代表人物主要有塞尚、梵高和高更等人。西方藝術家開始注重其自身的主動性,為繪畫帶來了更多的獨立空間,實現更多的是自己精神世界上的創造在作品中的展現。
其四,和東方藝術相比較,西方藝術中的經典,主要是將藝術向理解之后的真實進行引導,這樣的真實感,相對于人情而言,具有較高的豐富感和真實感。其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極端性[2]。其存在于自然和生命中間,不可理解,但是也不可否認。以雕刻藝術為例,實體后面隱藏著框架、結構和比例,這些藝術元素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并形成了一種不可言說的微妙變化。這些變化被一個真實身體所掩蓋在背后,通過圖像邏輯,實現表面再現,在相應圖像的背后,內在部分還有著一種對理想以及對世界的理解和把握。當人們將這些規律重新設計,使其變成一種規范,就促使這一規范成為文化中的經典。
總而言之,人們認為西方藝術是有建筑、雕刻和繪畫,而中國只存在繪畫藝術。但是經過研究發現,中國石雕藝術、寺廟建筑等等,均屬于中國傳統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不能將這些藝術視為精神成就。因此,中國藝術思維存在著一定的單一性。這便是中國沒有形成自身系統性藝術史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李心峰,秦佩. 2015年中國藝術學理論研究綜述[J]. 藝術百家,2016,01(08):105-123.
[2]宋光瑛,曹順慶. 藝術史與現代性知識話語——20世紀以來英語世界的中國藝術通史研究[J].文藝研究,2016,08:(03)11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