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康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1-0153-01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能促進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平等”,使學生從被動的聽講者和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主體,提高學生的信息意識,培養較強的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比如,《幾何畫板》、《仿真物理實驗室》等平臺,為學生提供自我動手、探索問題的模擬實驗環境,學生面對問題時,可以使用它們自己做實驗,來發現、總結一些規律。一些現代科技內容,比如宇宙起源、納米技術、磁懸浮、核能的開發與利用等,學生往往也比較關注,可選擇一些專題讓學生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與研究。在校園網上,也可不定期公布一些“探索研究”的課題以激勵學生試著去設計實驗、解決特定的問題,學生圍繞選題,通過網絡資源,查找有關資料,整理自己的成果,寫成小論文在網上發布;也可利用電子郵件、BBS等,圍繞探究的主題進行討論交流,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斷,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理解以及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相互解疑、爭辯和評價,相互合作解決各種問題。計算機網絡和衛星通訊技術還能促進本地和遠距離的協作以及師生之間的通訊,利用網絡進行跨時空交流,綜合各方面的信息,能大大提高學生在信息時代的學習與研究能力。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長,也有其所短。信息技術固然有其他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但應用不當也會帶來一些不良后果。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1.不能淡化教師的主導作用
有人認為,選擇優秀教師設計教案,由計算機專業人員制作出課件,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是,再好的教師,再好的教學方法,不可能面對所有的學生都那么高效。用機器取代教師的思想完全違背了教學規律,物理的學習失去了教師的親臨指導和學生動手的機會,有如空中樓閣。把信息技術引入物理課堂教學后,雖然教師的部分作用將由計算機代替,但物理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任何機器所無法替代的,這不僅是因為教什么、學什么取決于教師,還因為怎樣教、怎樣學也取決于教師,即使有最先進的現代化教學工具,使用不當也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如何用好信息技術關鍵在教師,任何時候都是為了教學而使用工具,教學中是否使用信息技術應取決于教學目的和組織教學的需要。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媒體的中介作用不可混淆,信息技術只能作為一種新的、功能更先進的教學方式用于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尤其是難點問題。
2.不能忽略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強弱,對于其主體性品質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學生的主體意識越強,他們對自身發展、在學習活動中實現自己本質力量的自覺性就越大,對自身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在信息技術應用于物理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會制約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甚至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推理、想象能力退化。因此,在教學中可采用單步逐行顯示,與學生動手推導同步顯示或者用傳統的黑板手寫推導作為輔助完成推導內容的教學。在利用信息技術設計課程時,必須要有“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將課件設計成學生學習的資料庫,并注意增強課件的交互性,使課件流向能根據教學需要而隨意調節。同時,要考慮各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饋情況,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重視學生的參與性。
3.不能以多媒體演示代替實驗
利用計算機強大的動畫功能及有關設備可以解決許多用常規手段難以表達或可見度低的實驗,如有關波的實驗、透鏡成像等;也可以通過計算機放大微觀世界,采用“放慢鏡頭”模擬外部環境變化等手法來演示;受實驗條件限制,可以借助多媒體,如α粒子散射實驗的模擬。但是,在物理教學中,演示實驗是新課導入的重要方法之一。演示實驗具有生動、直觀、新奇的特點,容易激發學生的直覺興趣。如能充分發揮實驗的趣味性、奇異性、多變性,就能創造出生動的情景,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因此,不能用多媒體演示來代替演示實驗。例如在講解光的反射時,有的教師用多媒體來代替光的反射演示器,用繪圖板上畫好的線條來說明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的關系,推導出光的反射定律;還有教師用多媒體模擬焦耳定律,觀察串聯的不同電阻的發熱不同。這樣做教師不僅講得吃力,學生也難以信服,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所以演示實驗不可少做,而要多做,還要想辦法做好,有時還得教師動手作教具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另外,學生也必須親自動手做實驗,通過實驗操作,不但可以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而且可以通過實驗培養動手能力、思考能力及想象創造能力。應該加強學生的“經歷”的過程,要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和猜想,自己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評估,總結交流。
從傳統的粉筆加黑板到計算機輔助教學,再到現在的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觀,是基本理念的飛躍,其最根本的出發點是教學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方向發展,更加關注學習者,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習者強大的認知工具,同時也關注信息技術對學習內容和學習環境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發展的助推器,真正在物理教學中發揮對學生的變革性的推動作用,最終達到改善學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何克抗:《計算機輔助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胡禮和:《網絡與多媒體的教育應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張天寶,王攀峰.《高中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4]任長松:《高中新課程與探究式學習》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