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崗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1-0157-02
在倡導“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為核心理念下,合作學習正是體現新課程理念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小組自主合作學習中,經過不斷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們在合作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從而培養科學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因此,探討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如何使學生在科學課中的小組合作更有效呢?下面我就從小組的組建與分工、規則制定、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等三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小組的組建與分工
小組活動分組與分工應強調民主與集中相結合。
1.合作小組的組建。小組的組建首先要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就要讓學生按共同的興趣,自主分組。但學生在組合時又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僅根據個人喜好來分組,有時可能會出現“強強聯手”和部分學生“沒人要”的現象,這時就需要教師的集中指導和調整。教師做調整工作時,盡量尊重學生意見,并讓學生明白分組是應考慮的問題。一般考慮:(1)小組人數要合理。以4-6人為宜。(2)各小組力量均衡,為合理分工做好準備,確?;顒拥捻樌M行。
2.合理分工的開展。分工的基本原則是遵循優勢互補,要盡量考慮個性差異,讓每個同學在小組中都能發揮獨特的作用,做到揚長補短,人盡其才。小組合作活動做到責任到人,并在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協助他人。對于高段年級的同學,不同的合作活動還可采用動態輪換的分工方法,這樣可以保護每個同學的積極性,也保證了給每個同學平等發展的機會。
3.建立和諧的小組關系。在做好組建和分工工作后,還要營造一個和諧的小組活動氛圍,它是完成合作活動的前提和保證。和諧的小組關系需要所有小組成員一起維護,小組內的成員要相互依賴、相互溝通、相互合作、共同負責,從而達到共同的目標。首先,合作小組成員要學會相互溝通,通過交流可以及時了解同伴的學習情況,從而進行自我調整或相互調整,使合作得以優化。
二、制定規則是保證
給學生設置問題,讓他們去解決;給學生時間,讓他們去思考;給學生制造懸念,讓他們去探究;這樣可以加大合作學習的力度。所以,一定要建立了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規,并通過訓練使之形成習慣。
1.合理分工,明確職責。小組內應設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各一名。教師應根據不同活動的需要設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發揮團隊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任務。
2.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的常規。教師引導學生一起討論制定出小組合作學習的合作規則,可以使學生在進行小組活動時愿意執行自己承諾過的規則。如果規則遭到破壞,他們也有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處理辦法。
3.培養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一是獨立思考的習慣,以避免小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從眾的現象;二是積極參與、踴躍發言的習慣;三是遵守課堂紀律和合作規則的習慣,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和爭吵。
4.培養學生良好的交流習慣。要讓學生學會表達。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對一個問題,學生往往會有自己的想法,卻又不一定能夠很好的表達。因此出現一些沉默的學生,他們有的是不敢表達,對自己的發言有種種顧慮,自己的發言能不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贊同?對這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鼓勵和幫助,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讓學生感覺到小組中的快樂,愿意與小組合作交流。
三、小組合作學習評價的開展
評價機制是導向,假如教師常常以“你說得真好!”、“你的見解真不錯”來評價小組學習匯報中的“我認為……”、那么學生的不正確的發言方式往往由教師的不科學的評價造成的。《標準》中明確指出:評價要涵蓋科學素養各方面的內容,即不再以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情況為主,而是要全面評價學生在科學知識、探究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進步與變化。每一次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它不僅是一個知識獲得和技能掌握的過程,它還包括情感的體驗,包括學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因此,我們要對學生進行綜合的考評。但在一次小組合作學習中,我們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是要針對不同的課和不同的內容,要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我們的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我們教師應該合理運用,努力為學生創造合作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上與他人互相合作,不斷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