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杰+張聯社
【摘要】大學畢業生對于城市及其工作環境的適應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尤其是對于農村籍大學畢業生而言,需要從心理狀態、生活習慣、自我認知、文化認同等多方面接受并積極適應城市生活與工作。然而,由于農村籍大學畢業生在成長環境、家庭經濟條件、行為與觀念等方面明顯區別于城市籍大學畢業生,在其融入城市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困境。
【關鍵詞】農村籍 大學畢業生 城市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1-0188-01
一、農村籍大學畢業生的群體特征
1.高素質群體特征。農村籍大學畢業生在知識技能掌握和實踐應用方面很多都不遜于城市籍大學畢業生,這為他們成功地“轉變”為城市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為走出農村的高素質群體。農村籍大學畢業生由于從小就接受了勤勞、樸實等眾多優良的品格熏陶,受家庭生活條件影響,在節儉、把持家務、動手能力等方面也明顯優于城市籍大學畢業生,具有很強的獨立性。
2.弱勢群體特征。大部分走出農村進入城市生活和工作的農村籍大學畢業都不具備較強的經濟實力,尤其是農村家庭有多個子女上學,幾乎耗費了家里的所有錢財,甚至很多農村家庭在孩子大學畢業之后幾年內仍債臺高筑。剛剛畢業的農村籍大學生無論是在經濟能力方面還是在參與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方面均不如城市籍大學畢業生,是大學畢業生中相對弱勢的群體。
二、農村籍大學畢業生適應城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1.經濟壓力大。很多農村籍大學畢業生在畢業之前就積極地找工作,希望能在畢業那一刻起就開始工作,對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要遠大于城市籍大學畢業生。城市籍大學畢業生由于自身經濟壓力較小,一般沒有遇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之前是不會參加工作的,他們向往高薪酬、高福利、良好的工作環境。對于這些農村籍大學畢業生而言,在畢業工作起始階段,一份差不多的工作其實就很滿足,但往往薪資待遇低,生活壓力大。
2.文化融合有沖突。在農村籍大學畢業生步入工作之后,自身與生俱來的鄉土文化明顯會與城市文化產生沖突,要么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從思想、意識和生活模式上轉變自身的文化根基;要么堅持保留鄉土氣息,但這樣的結果往往是,他們在城市里顯得格格不入,無法與同事和朋友深入交流,過著痛苦的生活。
3.身份很難被認同。對于農村籍大學畢業生來說,在他們的潛意識里,城市或農村人身份標簽并不重要,但在與人交流、交往過程中,這種身份的差異及由此引起的尷尬無處不在。農村籍大學畢業生無法接受城市人對自身地位的看低和普遍輕視農村人的心態。很大一部分農村籍大學畢業生不會完善自我,當自身角色不被認同之時,往往會引發彼此之間的差異或利益沖突。
三、解決農村籍大學畢業生城市適應問題的對策
1.從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給予農村籍大學畢業生正確的就業指導
在農村籍大學生畢業之前,高校應從學生入學開始就樹立全程培養職業能力的思想。可通過報告、演講、專家講壇、企業名家講座、虛擬招聘等形式多樣的活動進行就業觀念、技能、心里等方面的訓練。開設與實際相結合的就業指導課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就業教育和就業訓練。對農村籍大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不斷為學生的就業出謀劃策,使他們能夠了解自身的能力,選擇正確的職業方向。
2.從綜合素質水平提升方面增強農村籍大學畢業生的城市適應能力
只有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才能讓農村籍大學畢業生增強城市適應能力。一是注重培養大學生誠實、果斷、正直的良好性格,養成樂觀進取、獨立思考的個人作風。二是有意識地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工作環境,適應社會需求。三是注重學生身心素質的培養,指導大學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識,培養大學生保持人格的統一,始終處于開朗的心境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3.從城市適應能力提升方面加強農村籍大學畢業生角色轉換教育
要解決農村籍大學畢業生的城市困境問題,關鍵是要不斷增強農村籍在校大學生的城市適應能力,加強其角色轉換教育。一是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社會角色認知。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對自我社會角色的認知,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角色價值評價理念, 全面提升學生的角色管理能力。二是要積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念,不斷增強農村籍大學生的城市生活能力。三是注重角色合理轉換,培養角色扮演能力,著力推進角色轉變教育,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實現農村籍大學生的角色完美轉變。
參考文獻:
[1]謝寶國,王遠偉. 農村籍與城市籍大學畢業生就業獲得差異的實證研究[J]教育與經濟2014,01
[2]石鉆佳.寧漂族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能力分析[J]改革與開放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