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琴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浪費糧食的現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幼兒園、家庭、學校中,很多孩子只要覺得飯菜不可口,立馬就扔掉。這種現象嚴重的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也影響著孩子的身心成長,因此必須要對孩子進行愛惜糧食教育,讓其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關鍵詞】糧食教育 言傳身教 培養習慣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1-0189-01
現在的孩子們生活優越,基本上脫離和摒棄了拾糞割草、喂豬放牛、打柴割草的生活,他們不會體會先輩們的艱辛與勞作,更不會體恤勞動人民用汗水換來白白米飯的不易。然而這些孩子們并未意識到自己在浪費,也沒有意識到浪費糧食的后果是什么。因此必須要對其進行愛惜糧食教育,讓其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一、有效結合教學活動,知糧食來之不易。
古詩中寫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日常活動中我常常告訴孩子們:糧食是來之不易的,每一顆糧食都是農民辛辛苦苦用汗水換來的。孩子們知道了糧食是來之不易的,要珍惜糧食。但他們并不知道,糧食究竟是如何種出來,更沒有體驗種糧食是何等辛苦。雖然他們懂得要珍惜糧食,但實際生活中,不愛惜糧食的現象隨處可見:不想吃的食物到處亂扔,其浪費現象驚人。為此,我利用主題活動開展“愛惜糧食”系列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認識到糧食到重要性,體驗種糧的辛苦,從而使孩子們自覺地愛惜糧食。
二、以游戲活動為抓手,培養幼兒用餐的好習慣。
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也不是一兩次活動就可以鞏固的。因此,行為習慣教育需要長期堅持,不斷為幼兒創設重復的練習的機會,方可生效。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活動,為此,我為幼兒創設了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如《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組織幼兒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進行扮演,使幼兒在游戲的模仿實踐中養成良好的社會性行為品質。還設計了“喂娃娃吃飯”的游戲,讓孩子體驗喂娃娃吃飯時的感受。并編了一首好聽的兒歌:小寶寶,來來來,張開嘴,吃一口,一勺飯,一勺菜,嚼一嚼,往下咽。讓孩子們邊喂娃娃吃飯,邊念兒歌。幾次游戲后,孩子們就會像在游戲時喂娃娃吃飯那樣,自己吃飯了,不知不覺中也加快了進餐的速度。
三、教師言傳身教,以人格魅力感染孩子。
榜樣對兒童有重要影響,教師和幼兒朝夕相處,是幼兒最直接的模仿榜樣。教師在就餐時,切忌做出倒飯剩飯的現象,這些都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會直接作用于幼兒。有時孩子們不吃這樣不吃那樣,我就做出表率:看老師也吃,老師陪你們吃,比比誰吃得多,然后孩子們就高高興興地和我一起吃起來。
四、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培養幼兒好的用餐習慣。
在班里總會有些孩子不愿吃一些不喜歡的食物,因此應該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培養幼兒好的用餐習慣。首先,允許孩子可以不吃不喜歡的食物,但要讓他明白,今天他不吃的食物是很有營養的,避免強迫性的態度,增加孩子的排斥心里。其次,勸孩子吃一點不喜歡吃的食物。當孩子再次碰到不喜歡吃的同一食物時,教師要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法勸孩子吃一點。
五、讓孩子做主人,愛糧惜糧節糧。
讓孩子們調查身邊的浪費糧食情況,發揮小宣傳員作用,發現有浪費糧食的情況,立即進行制止勸阻。孩子們之間還相互監督,如有亂扔,亂倒剩菜剩飯,進行扣分,實行獎懲制度,約束孩子們愛糧、節糧,樹立“愛惜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榮辱觀念。把節糧看作生活中的大事,讓勤儉節約成為大家共有的良好品德。
六、家園合作,培養幼兒的良好進餐習慣。
良好習慣的養成還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乃至終生性的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這個問題上,家長首先要做好榜樣作用,要有節約糧食的意識,并且在生活中注意給孩子正確的引導。面對孩子挑食的問題,應該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食物做成孩子喜歡的造型和卡通圖案等,以此來刺激兒童的胃口,減少孩子的挑食現象。對于孩子浪費糧食的行為,我們應當嚴格制止,不能任由孩子胡來。只有在現實生活中,給孩子正確的示范,孩子們才會有一個好的學習榜樣,才能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在學校中老師的提點,在家庭中長輩的教育,雙管齊下,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總言而之,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的事,必須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必須從細微處入手,貫徹落實到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并且采用多渠道、全方位地開展一系列活動,教師要作表率,嚴格要求,反復抓,抓反復,另外家庭還要密切配合。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何玉瑜.在幼兒園中實施愛惜糧食教育例談[J].福建教育, 2013(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