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高職醫學生人文關懷能力調查分析
張丹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目的 了解高職醫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現狀,分析人文關懷的影響因素,探討將人文關懷融入高職醫學教育的方法。方法 隨機對某高職院校一至四年級學生發放問卷,采用關懷能力評價量表進行調查,運用SPSS 17.0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高職醫學生人文關懷能力水平較低,總分為(168.90±22.83)分,理解得分為(64.25±10.54)分,勇氣得分為(47.15± 10.57)分,耐心得分為(58.25±8.26)分。結論 高職院校應重視人文關懷教育,采取相應措施,改善現狀。
高職;醫學生;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又稱人性關懷、關愛等,是作為促進人的全面、和諧、充分、自由發展為內在價值尺度的一種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其核心是尊重人,強調人的價值,關懷人的生存狀態和權益[1]。近年來,國家大力扶持高職教育,高職醫學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由于工作環境和服務對象的特殊性,高職醫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力也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通過調查了解高職醫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現狀,分析人文關懷缺失的原因及人文關懷在高職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性,探討將人文關懷融入高職醫學教育的方法和途徑,為培養合格高職醫學人才提供參考。
1.1 對象
納入標準:(1)高職;(2)不限專業;(3)不限男女。排除標準:(1)三年制大專生;(2)中專生。
1.2 方法
采用美國護理學教授Nkongho編制的,由許娟翻譯的關懷能力評價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該量表共3個維度37項:理解(14項),即對關懷相關知識的認識程度;勇氣(13項),即主動關心自己、他人及處理未知情況的能力;耐心(10項),即持之以恒的毅力。評分標準:采用Liken 7級評分制,“非常同意”為7分,“完全反對”為1分。其中有13項需反向評分。CAI總分為37~259分;各維度分值:耐心為10~70分,理解為14~98分,勇氣為13~91分[2]。國際護士關懷能力評分標準:>220.3分表示關懷能力水平高,203.1~220.3分表示關懷能力水平中等,<203.1分表示關懷能力水平低[3]。
2.1 一般情況
本次共發放300份,有效問卷292份,有效回收率97.3%。采用SPSS 17.0進行統計分析。學生基本情況見表1。
2.2 問卷得分情況(見表2)
按照國際護士關懷能力評分標準判斷,該高職院校醫學生關懷能力水平較低。
3.1 高職醫學生人文關懷能力水平較低原因
3.1.1 知識能力欠缺 本科醫學院校學生經過3年高中學習,具有較為系統、扎實的理論基礎,以及相對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職院校生源有兩種,一種是中考未能考上高中的初中生,這部分學生年紀較小;另一種是未能考上大學的高中生。整體來說,學生層次復雜,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基礎知識不扎實。選擇本專業的原因各不相同,進入學校后表現不盡如人意,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積極,自制力較差,甚至有的學生不在意學習。他們多為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同情心和包容心。

表1 學生基本情況(n=292)
表2 問卷得分情況(±s,分)

表2 問卷得分情況(±s,分)
人數(n)勇氣292耐心168.90±22.83總分 理解64.25±10.5447.15±10.5758.25±8.26
3.1.2 教學內容設置和課程規劃不合理 本科醫學教育采取循序漸進的學習模式,人文課程和各科知識相互滲透,相互關聯,形成一個知識系統,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主要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自我思維。高職醫學教育注重學生操作能力培養,人文課程設置較少,課時相對也少,很多學生和教師忽略了其重要性,導致學生進入臨床后,人文關懷能力缺失。
3.1.3 輔導員因素 輔導員制度是目前我國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種學生管理制度。輔導員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就業指導、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學生黨團建設等方面的工作。輔導員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人,也是最了解本班學生思想狀態的人。輔導員對人文關懷的認知程度和德育方法,直接影響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培養。據調查[4],影響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人口社會學因素有性別、婚姻狀況、性格、學歷和家庭收入滿意度等。受各種因素影響,輔導員人文關懷教育能力參差不齊,嚴重影響了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培養。
3.2 將人文關懷融入高職醫學教育的重要性
3.2.1 人文關懷是醫學的重要內涵《物理論·論醫》指出:“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今用醫,必選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表明“仁愛”是“醫者”的必備條件,人文關懷是醫學的重要內涵。醫學是一種特殊的科學技術,特殊在于其是一門直接面對人的科學,即以人為研究對象,直接服務于人。醫學比其他任何學科都強調人文關懷,要求醫學工作者具有人性修養。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醫學的需求和期望越來越高,因此,發展人文教育,提倡人文關懷,成為目前醫學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
3.2.2 新醫療環境的需要 近年來,醫療糾紛出現一些新特點,數量逐年增多、院方敗訴增多、賠償數額增大、處理難度增大、社會影響增大。這就要求醫院必須完善相關制度,改善醫患關系。據統計,40%以上的醫療糾紛與醫護人員缺乏法律意識及愛心、同情心、責任心有關[5]。高職醫學教育必須加強人文關懷教育,培養學生的包容心和愛心,促進學生個人發展和醫療環境的改善。
3.3 將人文關懷融入高職醫學教育的方法和實踐
3.3.1 更新教育理念,培養具有人文關懷能力的師資隊伍 受各種因素影響,高職生人文關懷能力普遍缺乏,這就需要學校在學生教育工作上下功夫。在校學習期間,是高職生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最重要的時期。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已不能滿足現代學生的需要,教師需轉變觀念,學習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學生為主導。建議安排全院教師(包括輔導員),學習人文關懷教育理論和方法,將人文關懷滲透到所有學科教學中,循序漸進,不厭其煩地對學生進行灌輸。教師尊重學生,學生才能學會尊重他人;教師理解學生、愛學生,學生才會關心、愛護他人。教師言傳身教,以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3.3.2 增加人文課程,開展人文活動 傳統的職業教育主旨是培養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現代職業教育要求培養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高素質是國家和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設置人文課程,增加人文課程課時,讓學生先學會做“人”。“要做事,先做人”,人最重要的屬性是人性。“人之初,性本善”。要將善良和愛植入職業教育,讓學生學會愛,學會寬容,學會理解,學會奉獻,學會包容。通過人文課程設為必考課,還可以開展各類人文活動,如知識競賽、情景模擬、社團活動等,增強學生人文關懷能力。
3.3.3 將人文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采取個性化教學模式 高等學校和中專學校根據培養目標開設專業知識與專門技能課程。以護理專業為例,護理專業最重要的專業課為內、外、婦、兒科。理論課教學時,可以將人文關懷融入其中,以開放式提問,引導學生說出想法。實驗課上,進行靜脈注射、肌內注射、灌腸、導尿等操作時讓學生相互練習,體驗患者感受。
個性化教學就是尊重學生個性,根據學生興趣、特長、需要施教,即學生需要什么,教師教授什么,是一種自主性的學習。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多,單純通過課堂講授傳授知識已經不能滿足學生需求,應靈活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讓學生學以致用。
醫乃仁術。醫學是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科學。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醫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應該認清醫學人文關懷教育和醫療現狀,采取相應措施,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
[1]施林春.融入人文關懷的職業道德教育探討[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7(11):181-182.
[2]許娟.醫院護理人員關懷能力調查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 [3]顏小芬,洪梅.高職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現狀調查與影響因素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2014,36(6):139-143.
[4]王科.高校輔導員人文關懷能力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32(4):44-47.
[5]王春艷,趙秀芹.護理技術操作培訓中人文素質的培養[[J].現代護理,2010,17(7):97-98.■
G455
B
1671-1246(2017)05-0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