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菲
“3+2”助理全科醫師社區培養模式實踐與研究
劉菲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00)
目的 分析并研究“3+2”助理全科醫師社區培養模式實踐效果。方法 以2014年參加“3+2”助理全科醫師社區培養的27名學員為研究對象,記錄并分析所有學員在接受培養前后的全科門診接診能力、家庭病床管理能力、臨床操作技能等臨床綜合能力以及居民健康檔案建立、正常居民健康管理、特殊狀態居民健康管理等社區實踐能力。結果 接受相應培養后,學員全科門診接診能力、家庭病床管理能力、臨床操作技能等臨床綜合能力以及居民健康檔案建立、正常居民健康管理、特殊狀態居民健康管理等社區實踐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培養前。結論“3+2”助理全科醫師社區培養模式能有效提升學員臨床綜合能力及社區實踐能力,但在教師水平、管理機制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因此,應在積極推廣該培養模式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與完善。
助理全科醫師;社區培養模式;臨床綜合能力
“3+2”助理全科醫師社區培養模式是近年來醫學教育中備受關注的培養模式,旨在形成“首診在基層”的醫療服務模式,并統一及完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1,2]。本文通過對接受“3+2”助理全科醫師社區培養的部分學員的實踐過程進行觀察,以探究其實踐效果,并為完善培養模式提供一定的參考信息。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2014年參加“3+2”助理全科醫師社區培養的27名學員,學員均已接受3年臨床醫學專科教育,需再接受2年助理全科醫師社區培養,并于2015年進行社區實踐。帶教教師為具備10年以上社區工作經驗、全科中級以上任職資格及2年以上家庭醫師經驗的家庭醫師,共9人。其中5名帶教教師對學員進行相應考核與評價,其余4名帶教教師對考核評分進行指正,以減小評分偏差。在實踐社區培養模式前需對所有帶教教師進行理論知識、常見疾病、綜合能力方面的培訓。
1.2 培養模式
(1)培養內容:現階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服務項目主要為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兩方面。①基本醫療服務:首先培養學員對肺炎、高血壓、心律失常、糖尿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消化性潰瘍、腦血管意外等疾病的全科接診能力,其次培養學員家庭病床管理能力(包括家庭病床建床目的、管理流程、撤床流程、報表制作等),最后培養學員對身高、體重、腰圍、血壓、血糖的測量或監測等實踐技能。②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包括居民健康檔案建立、健康教育等服務以及孕產婦、老年人、精神疾病居民、殘疾人等特殊狀態居民的健康管理工作。
(2)培養模式:在實踐過程中,需將27名學員進行分配,每名帶教教師帶3名學員,并對其進行全程培訓與實踐指導。“3+2”助理全科醫師社區培養模式包括理論學習、觀察示范、實際操作等流程,在實踐中帶教教師需結合多媒體、病例教學等教學方式進行疾病理論知識講授,授課內容包括各項培養內容中相關疾病的臨床癥狀、診斷方式、治療方式、轉診指征等。在觀察示范時,要求帶教教師就典型病例做相應的診治處理示范,讓學生充分了解相關疾病的診治流程。在實際操作中,帶教教師需了解學生在觀察示范時對疾病診治流程的理解程度,適當地讓學生參與病例處理,使其逐漸接觸臨床,并在帶教教師指導下真正掌握理實結合的方法。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培養中,帶教教師可帶領學員進入社區參與相應管理工作,使其在實踐中充分掌握管理工作內容,從而提升實際操作能力。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以學員接受“3+2”助理全科醫師社區培養前后帶教教師對其臨床綜合能力及社區實踐能力的評分為觀察指標。其中,臨床綜合能力包括全科門診接診能力、家庭病床管理能力、臨床操作技能等項目,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能力越強;社區實踐能力包括居民健康檔案建立、正常居民健康管理、特殊狀態居民健康管理等項目,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相關能力越強。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形式表示,并進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s)形式表示,并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1 培養前后學員臨床綜合能力評分對比
經研究相應數據可知,學員接受“3+2”助理全科醫師社區培養后全科門診接診能力、家庭病床管理能力、臨床操作技能等臨床綜合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培養前(P<0.05),詳見表1。
表1 培養前后學員臨床綜合能力評分對比(±s,分)

表1 培養前后學員臨床綜合能力評分對比(±s,分)
培養前培養后t值P全科門診接診能力82.36±4.31 93.34±3.62 3.49 <0.05家庭病床管理能力79.07±5.94 94.51±4.07 3.58 <0.05臨床操作技能85.46±4.06 95.84±3.22 3.51 <0.05
2.2 培養前后學員社區實踐能力評分對比
分析表2數據可知,學員接受相應培養后居民健康檔案建立、正常居民健康管理、特殊狀態居民健康管理等社區實踐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培養前(P<0.05)。
表2 培養前后學員社區實踐能力評分對比(±s,分)

表2 培養前后學員社區實踐能力評分對比(±s,分)
培養前培養后t值P居民健康檔案建立63.92±7.82 91.92±4.09 4.95 <0.05正常居民健康管理65.39±8.96 93.67±3.92 4.37 <0.05特殊狀態居民健康管理61.82±9.31 95.74±4.65 5.04 <0.05
“3+2”助理全科醫師社區培養模式是一種以“家庭醫生式服務”為實施目標,旨在培養學員全科醫學管理技能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的醫學繼續教育模式[3]。這種培養模式能使學員在經驗豐富的帶教教師指導下,逐步提升全科接診能力等臨床綜合能力以及居民健康檔案建立等社區實踐能力,提升學員全科醫學服務質量。但在實際應用時,帶教教師水平可直接影響學員培養質量,加之學員在社區實踐中至少要輪換3個社區,需不斷適應帶教教師,有可能無法及時調整學習節奏,因而影響培養質量[4]。再有,現階段未有針對相應培養模式的規范化、權威性的考核機制,這不僅使帶教教師極有可能因缺乏激勵而出現怠工現象,還會導致學員的培養過程未經考評體系指導而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從而影響培養質量的提升[5]。本研究發現,所有學員在接受相應培養后,全科門診接診能力、家庭病床管理能力、臨床操作技能等臨床綜合能力與居民健康檔案建立、正常居民健康管理、特殊狀態居民健康管理等社區實踐能力顯著高于培養前(P<0.05)。
綜上所述,“3+2”助理全科醫師社區培養模式在實踐中可有效提升學員臨床綜合能力與社區實踐能力,但同時受教師水平、管理機制的影響,存在待完善之處。因而還需相關管理人員對該培養模式給予充分重視,并積極探究高效的完善方案。
[1]郝佳佳.以“家庭醫生式服務模式”為中心的3+2助理全科醫師臨床綜合課程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15):133-135.
[2]孫曉琪,劉洋,張虹.“3+2”模式面向農村基層全科醫生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探討[J].社區醫學雜志,2016,14(7):64-66.
[3]聶國勝.“3+2”助理全科醫生人才培養及就業方式淺析[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38(4):314-315.
[4]陸萍,翁立立,馬俊達,等.助理全科醫師社區帶教模式研究[J].中國衛生資源,2015,18(1):34-36.
[5]李斌,季曉君,王鋒,等.“3+2”助理全科醫生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探討[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4,36(S2):681-684.
R192
A
1671-1246(2017)05-0132-02
注:本文系河南省醫學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WJLX2014132)